<p class="ql-block"> 《菩提樹下的柏林記憶》</p><p class="ql-block"> 山 澗</p><p class="ql-block"> 這是個晴雨天氣,或晴或雨,我在德國柏林。晨光漫過勃蘭登堡門的石柱時,菩提樹下大街正從沉睡中蘇醒。細碎的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菩提葉,在石板路上織就斑駁的光影,像給這條百年老街披上了一件綴滿碎鉆的外衣。沿街的菩提樹已有三百余年樹齡,粗壯的枝干撐起濃密的綠蔭,風過時,葉片簌簌作響,仿佛在低聲訴說著柏林的過往。</p><p class="ql-block"> 從勃蘭登堡門出發(fā),向西漫步不過百米,便能看見新崗哨的白色穹頂。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曾是普魯士軍隊的崗哨,如今卻以“祖國母親紀念碑”的身份承載著和平的祈愿。館內(nèi)那尊由 K?the Kollwitz 創(chuàng)作的青銅雕塑《母親與亡子》,低垂的頭顱與緊握的雙手間,盛滿了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慟,讓每一位駐足者都忍不住放緩腳步,在靜默中感受歷史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向東,洪堡大學的校門便映入眼簾。這座誕生過2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府,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的建筑風貌。紅磚砌成的墻面爬滿藤蔓,教學樓前的廣場上,威廉·馮·洪堡的雕像靜靜矗立。走進校園,時常能看見學生們在草坪上討論學術(shù),或是在圖書館前的長椅上閱讀,青春的朝氣與厚重的學術(shù)氛圍交織,讓這里成為整條大街最富活力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在德國校園沒有圍欄,沒有明顯的高校標色,甚至和普通街區(qū)一樣。洪堡大學對面,舊博物館的圓形穹頂格外醒目。作為柏林博物館島的“長子”,它的外觀是嚴謹?shù)男鹿诺渲髁x風格,內(nèi)部卻藏著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瑰寶。館內(nèi)的“佩加蒙祭壇”雖為復制品,卻依舊能讓人感受到古希臘雕塑的恢弘氣勢;那些來自古埃及的木乃伊與石碑,無聲地訴說著遙遠文明的故事。陽光透過穹頂?shù)牟A⑾?,給展品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仿佛在拉近時空的距離。</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法國大教堂與德國大教堂隔著街道遙遙相對,宛如一對沉默的老友。法國大教堂的巴洛克式圓頂飾有金色浮雕,內(nèi)部的管風琴在周末時常響起悠揚的樂曲,音符飄出窗外,與菩提樹葉的沙沙聲融為一體;德國大教堂的紅磚墻面質(zhì)樸厚重,登頂后可俯瞰整條菩提樹下大街,將沿途的風景盡收眼底。每到傍晚,兩座教堂的燈光次第亮起,暖黃的光芒驅(qū)散暮色,給街道增添了幾分浪漫與靜謐。</p><p class="ql-block"> 臨近大街東段,柏林大教堂的身影終于出現(xiàn)。這座新教教堂以其宏偉的穹頂和精致的內(nèi)飾聞名,是柏林最高的教堂建筑。推開厚重的木門,內(nèi)部的大理石柱與彩色玻璃窗令人驚嘆,陽光透過玻璃窗折射出斑斕的光影,落在祭壇前的鮮花上。沿著旋轉(zhuǎn)樓梯登上穹頂,不僅能俯瞰施普雷河的粼粼波光,還能將博物館島、電視塔等柏林地標盡收眼底,此時再回望身后的菩提樹下大街,那些沿途的建筑與風景,都化作了柏林最生動的注腳。</p><p class="ql-block"> 暮色漸濃時,菩提樹下大街的路燈次第亮起,暖黃的燈光透過菩提葉的縫隙,在石板路上灑下細碎的光斑。行人三三兩兩,或是牽手漫步,或是駐足拍照,偶爾有旅游馬車駛過,馬蹄聲與車輪聲交織,仿佛將時光拉回了百年之前。這條大街,不僅串聯(lián)起柏林的歷史與現(xiàn)在,更用沿途的每一處風景,書寫著屬于這座城市的溫柔與厚重。走在菩提樹下,每一步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眼都是與藝術(shù)的相遇,而那些藏在建筑與光影里的故事,終將成為旅人心底最珍貴的柏林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