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當(dāng)九曲黃河掙脫高原峽谷的束縛,以溫順姿態(tài)穿蘭州城而過時,水面上那葉由羊皮綴連而成的筏子,便成了流淌千年的“活化石”。它曾是黃河沿岸的運輸命脈,承載著先民“縫革為舟”的生存智慧;如今是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豪邁,續(xù)寫著黃河文化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 組成。筏子有大有小,據(jù)資料介紹,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現(xiàn)在已很少見),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扎成,適于短途運輸,主要用于由郊區(qū)往市區(qū)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的故事,始終與黃河的濤聲相伴。從漢代史書里的“縫革囊為船”,到今日黃河上的觀光體驗,它的功能雖變,卻始終是黃河文明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 蘭州是全國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九曲蜿蜒的黃河水,在穿越連綿疊嶂、山地高原、高山草甸之后,一路奔流而下,來到這塊狹長的百里盆地。黃河在人們的影響中“生性”剛烈,難以訓(xùn)服,在蘭州段忽然收了性子,沒有驚濤駭浪,不像在壺口那般咆哮著撕扯巖壁,倒像條被馴服的黃龍,貼著城根緩緩流淌。蘭州羊皮筏子,是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的-種古老巧妙的水上交通工具。乘坐羊皮筏子,感慨古人的智慧,是一種神秘而意想不到的“漂流”方式。</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濱河小道上信步漫游時,仍然會看到在平靜的河面上,一個個皮筏順流游蕩,與奔涌的黃河形成奇妙反差。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它不像快艇那樣披荊斬浪,而是像一個年邁的老者慢慢悠悠,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5-6名游客緊扶木架,在輕微顛簸中掠過水面,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極富刺激?!坝畜@無險”間觸摸黃河的平緩與壯闊,聽筏工講那些與黃河有關(guān)的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古稱“革船”是一種簡易渡河、運載工具,作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歷史悠久,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chǎn)。據(jù)史料記載:公元88年(章和二年),護羌校尉鄧訓(xùn)"征發(fā)湟中六千人,命令長史任尚統(tǒng)率,縫皮革做船,放在木筏上渡過黃河,襲擊迷唐的帳下豪強,斬殺俘虜不少人”《后漢書》載,護羌校尉鄧訓(xùn)在青海貴德領(lǐng)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水經(jīng)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舊唐書·東女國傳)載,“用皮牛為船以渡”;白居易在《長慶集·蠻于朝》中詩云:“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鄂州道路遙”;《宋史·王延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梢?,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jīng)久不衰。蘭州何時流行皮筏,因缺乏史載而難以確定。據(jù)(王進寶)載,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據(jù)守蘭州的陜西提督王輔臣叛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jié)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六月,王輔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圖渡河以逃,王進寶率軍沿河追擊,迫使王輔臣兵投降??梢?,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羊皮筏子早年在蘭州黃河用于運輸,現(xiàn)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游觀光的一大亮點。</p> <p class="ql-block"> “ 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guān),”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蘭州羊皮筏子從清康熙年間就已經(jīng)興起,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之后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一直傳承不斷。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長22米,寬7米,前后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曉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從蘭州順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達包頭,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運輸。牛皮筏一般由90個牛皮袋扎成,可載貨四萬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當(dāng)?shù)赜小把蚱しぷ淤愜娕灐敝f。</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qū),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按蹬F?,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牛皮袋充氣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劃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p> <p class="ql-block">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后封孔,以木板條將數(shù)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于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之后攜帶。</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用于長途運輸、載重量大的大中型牛、羊皮筏現(xiàn)已不見,現(xiàn)在只有用于旅游觀光的小型皮筏。小型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將21-23根2-4公分粗的圓柳棍用繩扎成約兩米寬,三米長,隔成許多小格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十四個充氣的羊皮筏子排列整齊,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于肩頭,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抗戰(zhàn)時期,蘭州一筏子客用羊皮筏子從四川廣元運輸汽油到重慶,這個轟動山城的故事,成為蘭州百姓的美談,并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美譽而載入史冊。</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負重較輕,以客運為主,兼營貨運。而黃河石林則以羊皮筏子為主,作為水上娛樂的項目之一,筏子客由一人擔(dān)任,筏子順流而下,沿河風(fēng)情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松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jīng)驗老到的“峽把式”領(lǐng)航掌槳,任憑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散步。</p> <p class="ql-block"> 從光緒年間至今羊皮筏子世代沿襲,其不僅連續(xù)不斷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動、生活、交通運輸?shù)臍v史使命,更是濃縮了黃河文化數(shù)百年來的歷史價值。另外,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非常具有觀賞性,近年來已被制作成各種類型的雕塑、工藝品等,離開了黃河水,依然展示著黃河文化的風(fēng)采,其藝術(shù)價值難以估量。特別要提到的是,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項目,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p> <p class="ql-block"> “黃河滾滾波浪翻,羊皮筏子當(dāng)輪船 ”,筏子客們喊著起航的號子,蘭州黃河段再現(xiàn)她的古老與滄桑?!胺ぷ涌汀眰兒鹬鞅钡暮婪?,在滔滔的黃河水中“揚帆起航”,激流勇進。羊皮筏子唱著歡快的歌謠,穿過古老的黃河第一橋――中山橋,沿河順流直下,兩旁古老的水車咿呀作響,伴著高亢的花兒,筏子在風(fēng)頭浪尖上飛渡,剪出一道又一道風(fēng)景……岸上涼亭里,幾個老人正在彈唱蘭州鼓子,眾人幫腔,韻味悠長的歌聲飄揚在水岸上空……。</p> <p class="ql-block"> 如今乘坐羊皮筏子,仍能聽到筏工們吼著西北特有的號子,“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guān)”的調(diào)子,伴著岸邊古老水車的咿呀聲,與涼亭里蘭州鼓子的韻味交織在一起。這些聲音與羊皮筏子一道,構(gòu)成了蘭州黃河邊的民俗畫卷,讓黃河文化有了“可聽、可觸、可體驗”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 乘坐皮筏將是一種平生難忘的奇特經(jīng)歷。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在20世紀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蘭州前往內(nèi)蒙古采訪的樂趣和見聞,讓這份“黃河記憶”通過文字傳遍全國。今天,皮筏作為擺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蘭州和寧夏沙坡頭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來。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們不愿繼承父輩的衣缽,做了其它行當(dāng),做水路生意的也都開起了汽墊船或游輪業(yè)務(wù),只有老年的筏工們不愿拋棄隨他們幾十年的寶貝皮筏,開起了在黃河岸邊擺渡游客水上娛樂的旅游業(yè)務(wù)。</p> <p class="ql-block">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于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夸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fēng)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風(fēng)景線。自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其文化內(nèi)涵真正有了“賽軍艦”升值速度。</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羊皮筏子,早已不是“渡河工具”,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當(dāng)游客坐在筏子上,看著黃河水從身邊流過,聽著筏工講那些老故事時,便與千年前乘坐皮筏的先民有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對話他們的智慧,對話他們的勇氣,對話黃河文明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作為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蘭州羊皮筏子正以新的方式“活”著:它是黃河邊的旅游體驗,是博物館里的文化展品,是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上的設(shè)計元素。而那些堅守的老筏工,仍在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將皮筏的制作技藝、行筏的經(jīng)驗傳遞下去——因為他們知道,這葉筏子漂過的,不僅是黃河水,更是千年的黃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愿這葉羊皮筏子,能繼續(xù)在黃河上漂流,讓更多人讀懂黃河的故事,讀懂先民的智慧,讀懂那份“賽軍艦”的豪邁與從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