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不久,一位忠實讀者給我留言說:“看了不少歷史劇和古代小說,常常遇到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這些說法,聽起來都很熟悉,但真要我說出它們的區(qū)別,卻又搞不清楚。能不能詳細講講這些親族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親族文化博大精深,同樣是親戚,卻有不同劃分方式,很多人面對傳統(tǒng)親族概念都犯迷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這些概念不僅關乎親屬關系的界定,更影響著傳統(tǒng)社會的禮儀、倫理甚至法律。</p> <p class="ql-block">比如古代著名的“誅九族”刑罰,到底要誅哪些人?還有一人犯法、全家連坐,需要哪些親戚會受到牽連?為什么說“五服之內(nèi)”是近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著名成語“六親不認”,到底不認的是哪些親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簡單拆解這些親族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五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到 “五服”,很多人以為是 “五代人”,其實它最初它起源于古代喪葬制度。簡單說,就是根據(jù)與死者血緣關系的遠近,穿著不同規(guī)格的喪服,服喪時間也不同,后來逐漸演變?yōu)楹饬坑H屬關系親疏遠近的標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血緣越近,喪服越粗、縫補越簡單,服喪時間也越長;血緣越遠,喪服越細、做工越規(guī)整,服喪時間越短。</p> <p class="ql-block">咱們就按 “親疏程度” 從近到遠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斬衰(cuī):最親的親戚穿的。用最粗的麻布做,邊緣都不縫(故意留毛邊,顯悲痛),服喪期要 3 年。比如子女給父母、妻子給丈夫、諸侯給天子,都穿這個。</p><p class="ql-block">齊衰(zī cuī)比斬衰遠一點。也是粗麻布,但邊緣會縫整齊,服喪期從 3 個月到 1 年不等。比如孫子給祖父母、侄子給伯叔父母、丈夫給妻子,穿這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功再遠一層。用熟麻布做(比粗麻布軟一點),服喪期 9 個月。比如堂兄弟、堂姐妹、姑母(爸爸的姐妹)去世,就穿這個。</p><p class="ql-block">小功更遠了。用更細的熟麻布做,服喪期 5 個月。比如外祖父母(媽媽的爸媽)、舅父(媽媽的兄弟)、姨母(媽媽的姐妹)去世,穿這個。</p><p class="ql-block">緦麻(sī má)最遠的一檔。用特別細的麻布做,服喪期只有 3 個月。比如族曾祖父母(爺爺?shù)臓敔數(shù)男值艿呐渑迹?、表兄弟(媽媽姐妹的兒子)、外甥女(姐妹的女兒),這些遠房親戚去世,穿這個。</p> <h3>在古代,五服可不是 “穿給死人看的”,而是實實在在影響生活:</h3></br><h3>結(jié)婚要查五服:過去講究 “五服之內(nèi)不婚”,怕近親結(jié)婚影響后代,要是倆人過了五服,就算沾親帶故,也能通婚;</h3></br><h3>宗族要按五服幫襯:誰家有事,五服內(nèi)的親戚必須出面幫忙,出了五服就看交情了,人家不來你也不能說他什么。</h3></br><h3>二、六親</h3></br><h3>“六親不認”是大家熟知的成語,指不重天倫,不通人情。但“六親”具體指哪些親屬呢?歷史上其實有不同說法。</h3></br><h3>說法一(基于父系血緣):出自《左傳》,指“父、母、兄、弟、妻、子”。這六種關系涵蓋了直系親屬(父母、子女)與核心旁系親屬(兄弟)、配偶(妻),是家庭中最基礎、最親密的六種關系。</h3></br><h3>說法二(兼顧父系與母系):出自《史記》,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范圍更廣,不僅包含直系親屬,還納入了母系親屬(外祖父母、從母之子)與配偶親屬(妻兄弟之子)等。</h3></br><h3>無論哪種說法,“六親”代表的是“最親近的親屬”?!傲H不認”就是連最親近的親屬都不承認,形容人冷酷無情,這也從反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對親屬倫理的重視。</h3></br><h3> <h3>三、九族</h3></br><h3>看古裝劇常聽到 “誅九族”,讓人后背一涼。這個 “九族” 可不是簡單的 “九代人”,而是 “以本人為中心,爸爸、媽媽、妻子三個家族的親戚總和”,是古代社會的 “親屬共同體”。范圍比五服、六親大得多。</h3></br><h3>古代朝廷用 “九族” 定連坐罪(一人犯罪,親戚受牽連),所以 “九族” 的范圍直接關系到 “多少人會受連累”。</h3></br><h3>九族主流說法是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爸爸那邊的親戚)分別是本人自己的一族(爸媽、兄弟、姐妹、子女);爸爸的姐妹(姑母)和她的子女(表哥表姐);本人的姐妹(姐姐妹妹)和她的子女(外甥外甥女);本人的女兒和她的子女(外孫外孫女)。</h3></br><h3> <p class="ql-block">母族三,分別是媽媽的爸爸一族(外祖父家,比如姥爺、舅舅);媽媽的媽媽一族(外祖母家,比如姥姥、姨姥姥);媽媽的姐妹(姨母)和她的子女(姨表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族二分別是妻子的爸爸一族(岳父家,比如丈人、大舅子);妻子的媽媽一族(岳母家,比如丈母娘、姨丈母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誅九族”是古代最狠的刑罰之一,把這九族的人全殺了,目的是 “斬草除根”,震懾其他人不敢犯罪;而明朝方孝孺被朱棣“誅十族”是多了老師學生這些人。</p><p class="ql-block">當然如果家族里有人當官,九族都算 “皇親國戚”,能沾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祖宗十八代</p><p class="ql-block">“祖宗十八代”聽著玄乎,其實是從你往上數(shù)9代祖先,再往下數(shù)9代后代,把血脈鏈條完整串起來。古人修族譜、祭祖,全靠這套“稱呼”。</p><p class="ql-block">往上數(shù)9代(先祖):鼻祖(9世祖,最早的老祖宗。“鼻” 有 “開始” 的意思)→ 遠祖(8世)→ 太祖(7世)→ 烈祖(6世)→ 天祖(5世)→ 高祖(4世,你爺爺?shù)臓敔敚?曾祖(3世,爺爺?shù)陌职郑?祖父(2世,爺爺)→ 父親(1世)。</p> <p class="ql-block">往下數(shù)9代(后代):兒子→ 孫子(2世)→ 曾孫(3世。孫子的兒子,也就是重孫子)→ 玄孫(4世)→ 來孫(5世。來” 是 “未來” 的意思,要等未來才見面)→ 晜(kūn)孫(6世)→ 仍孫(7世,“仍” 是 “延續(xù)” 的意思)→ 云孫(8世?!霸啤?是 “遙遠” 的意思,像云一樣遠)→ 耳孫(9世,已經(jīng)很遠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講究“認祖歸宗”,往上數(shù)是為了找到“根”——我是誰?從哪來?往下數(shù)是為了“傳宗接代”——我要給子孫留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怕現(xiàn)在很多人不修族譜了,過年拜祖、清明上墳,本質(zhì)上也是在“認祖宗”。</p> <p class="ql-block">其實不管是五服、六親,還是九族、祖宗十八代,本質(zhì)上都是中國人對 “血緣” 和 “倫理” 的重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明確親戚關系,讓家族有秩序、有互助,讓血脈能傳承、有根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現(xiàn)在城市里的 “親族關系” 沒那么緊密了,結(jié)婚不再看五服,法律也沒有連坐。,但了解這些概念,就像讀懂了老祖宗 “重視家庭、不忘根本” 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了解更多宗族文化知識,可以看一看《中國文化常識1000問》這本百科全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文帶貨訓練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