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為此在今年四月份去南京辦事期間,我專程去珠江路小粉橋一號再次參觀了拉貝舊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舊居(全名: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qū)紀念館,英文名:John Rabe and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Memorial Hall,別名:拉貝舊居)是德國人拉貝1934—1938年在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辦公居住的處所,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物質(zhì)遺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南京工作期間也曾去參觀過拉貝舊居,那時小粉橋一號前方還有房子,現(xiàn)在已拆除了,故現(xiàn)在站在珠江路和廣州路的交叉口上,一眼就能望到拉貝舊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拉貝舊居門口掛有”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qū)”紀念館的牌子,透過這塊牌子你可了解到拉貝舊居建造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夏天,德國西門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經(jīng)理約翰·拉貝(JohnRabe,1882-1950)同金陵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謝金聲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由學校建一座集辦公和居住于一體的房屋出租給拉貝。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380平方米,有高為2層的西式樓房(主樓)1幢,建筑面積650平方米,另有西式平房(附樓)6間240平方米。院內(nèi)原有一座小型花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離開南京后,房屋由其助手韓湘琳代為看管,經(jīng)房主謝家聲同意,韓湘琳一家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1947年4月謝家聲赴美,其妻湯碩彥書面委托教友任文瑛代管,最先出租給美國基督教宣教會;1949年出租給華昌木行;1952年4月,任文瑛將房屋交南京市房地產(chǎn)管理局代管,曾由市建筑公司使用,后轉交南京大學代管。1958年重新修繕后作南京大學教職工住宅之用,副校長孫叔平、地質(zhì)系主任張祖還等都曾在此居住過。2016年,拉貝紀念館開放10年后,南京大學再次對故居進行全面修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20世紀30年代拉貝舊居照片(來自網(wǎng)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舊居曾是“諾亞方舟”,它承載了生的希望,寄托了和平的向往。約翰·拉貝在南京的至暗時刻不顧個人安危,保護了無數(shù)難民,拉貝舊居見證了這段歷史,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為此,2013年3月,拉貝舊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拉貝舊居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及遺址名錄。2020年,拉貝舊居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國人,出生于德國漢堡市福爾賽村4號。16歲時,父親(曾是一名船長)馬庫斯因為胃癌去世,迫于家境,他早早結束學業(yè),開始了工作。1908年8月18日,約翰·拉貝受雇來到中國,開始了長達30年的中國生活,期間主要任職于西門子公司,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西門子分公司工作。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任南京安全區(qū)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這張照片,是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和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部分成員的合影,左三為拉貝。(此張照片來自網(wǎng)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拉貝舊居正門后,你會看到小樓前方有一座拉貝先生的雕塑。雕塑是由著名的雕塑家吳為山創(chuàng)作的,用吳為山教授的話說,從拉貝的眼睛里能讀到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舊居的主樓前面,還有拉貝親自挖的防空洞,這里就是救助難民的防空洞入口,在這里可以了解到那段歷史,緬懷和感恩這位南京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軍侵占南京期間,拉貝帶領一批國際友人建立“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被推選為主席。在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范圍內(nèi),建立了25個難民收容所,為約25萬中國人提供了避難場所。僅在小粉橋1號的拉貝住宅和他的小花園里,拉貝就保護了600多名中國難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舊居這座西式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建成已有90多年,西墻爬滿了常青藤,梧桐樹樹蔭遮蓋著院子,緊閉的窗戶內(nèi),保存著對80多年前那場大劫難的回顧與揭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在舊居內(nèi)將所見所聞以日記和其他文件的形式詳實地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發(fā)指的暴行。日記的問世,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轟動,約翰·拉貝這個名字也隨之馳名世界,被譽為中國的“辛德勒”,當年他在南京小粉橋1號的居所也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并重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院內(nèi)的主體建筑,是一座西式的二層洋樓,在這里拉貝先生寫下了長達2400多頁的震驚西方世界的《拉貝日記》,成為真實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一般的證據(jù)?,F(xiàn)在這座二層磚木結構的洋樓已被辟為紀念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一樓正門進去是一個寬敝的客廳,拉貝曾在這里接待客人?,F(xiàn)一樓陳列室可以看到一個巨幅的介紹拉貝先生生平的展板,墻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拉貝和魏特琳女士等人建立南京安全區(qū)、設立難民收容所的事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紀念館的各個展室,你可看到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南京人民經(jīng)歷的那段血腥、苦難的歷史,也看到了拉貝先生為保護南京人民做出的種種不懈的努力,看到了他對人類正義、真理和尊嚴的捍衛(wèi)。</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完一樓的展室后,可以從木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樓和閣樓里陳列著拉貝日記原始復印件八百多件,還設有一百多頁中英文對照展板。另外紀念館里還有一個錄像廳,可放映五十多部有關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日記》,是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親身目睹南京大屠殺所作的記錄,時間從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的日記都不為人所知。后來是由其外孫女于1996年公布。日記詳細記錄了500多件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慘案,還保存了80多張現(xiàn)場拍攝的照片。1997年,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獲悉后,前往德國洽談在中國出版的事宜,最終獲得其獨家中文版權。并組織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的7位德文教師進行翻譯,最終在1997年以世界首版在南京出版,英文版和日文版也緊隨其后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繩為《拉貝日記》作序中寫道:《拉貝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是對侵華日軍制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日記》后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被公認為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史料。胡繩為《拉貝日記》作序中寫道 《拉貝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是對侵華日軍制造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嚴重罪行的有力證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從1937年9月開始撰寫“戰(zhàn)爭日記”,日記中詳盡地描述了日軍攻陷南京后,對中國軍民的集體槍殺、刺殺、砍頭、活埋、火燒、水淹及奸殺等獸行,以及對中國女性不分老幼的強奸和對人民財物的搶劫等。事后日軍還會焚毀現(xiàn)場,南京幾乎被燒成廢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籍華裔作家張純?nèi)缗康摹赌暇┐笸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遺忘的大浩劫》,在收集的大量史料中也參考了拉貝日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這張照片(來自網(wǎng)絡)是約翰?拉貝先生的嫡孫、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拉貝,向記者展示祖父相關書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托馬斯?拉貝曾說:我的祖父把這本日記獻給中國,是因為他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他的故事。我也覺得這些日記需要保留在中國人民手中。中國中央檔案館恰恰是保存這些歷史文獻的最佳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過參觀拉貝舊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道義不分階層、不分國界,拉貝先生身上體現(xiàn)的仁慈與正義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學習與追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拉貝的心中,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曾說:“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時代都在這個國家愉快度過,我的兒孫都出生在這里,我的事業(yè)在這里得到了成功,我始終得到了中國人的厚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是拉貝舊居主樓的后門,這里有六間平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層小樓后面是一排平房,平房前有一條小路可通往故居的大門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戰(zhàn)爭結束后,拉貝已是 63歲的老人。全家6口,生活無任何來源,只能靠收集野菜樹葉做成的面糊湯度日。但中國人民從未忘記這位善良、正直的德國老人。1948年初,當南京人民獲知老人晚境窘困時,當年受拉貝庇護免遭日寇凌辱的婦女、從日軍槍口下得以生還的男子、得到救濟而免遭餓斃的老人紛紛解囊相助,并將所捐的錢物輾轉寄給拉貝。由于戰(zhàn)后德國物資極度匱乏,有錢也買不到食物。南京市政當局于1948年3月又在瑞士購買奶粉、香腸、茶葉、咖啡、牛肉、奶油、果醬等4大包食品寄給拉貝。此后,南京各界又自6月份起按月寄奉食物一包,以表達南京市民對他的由衷感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垃貝曾在在 1948年6月22日的一封回信中說:“全家均感無限快慰?!蹦暇┤嗣竦挠押弥г顾匦聵淞⑵鹕畹男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約翰·拉貝去世后,埋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紀念教堂墓園,到了1996年底,墓地過了租期,陵園管理處打算將拉貝墓清除。約翰·拉貝的親屬便將拉貝墓地上的墓碑拆下,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5年,中國留德學者了解到墓地尚未拆除的消息后,積極向中、德雙方反映,建議重修。后來經(jīng)中國駐德使館與南京市聯(lián)系,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為該項目特批了105萬人民幣的專項資金,用于墓碑制作、運輸、40年墓地租用等。德國柏林的拉貝墓地在荒廢17年后,終于修葺一新。2018年8月14日,約翰·拉貝的墓地被柏林市政府列為柏林市榮譽紀念墓地。(以下三張照片來自網(wǎng)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12月11日上午10點,南京市政府友好代表團在德國柏林舉辦了隆重的墓園落成儀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拉貝墓碑的碑體,是一半黑一半白斜拼的,黑白象征著生與死的概念。因為是斜拼,所以正面看去是一個“N”字,碑體上端為拉貝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貝墓碑取材中國石雕之鄉(xiāng)河北曲陽的花崗巖,浮雕材料為青銅,墓碑基座上嵌以八袋南京特產(chǎn)的雨花石,上書中英文“感恩”以及“永遠銘記拉貝先生的國際人道主義善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貝去世70年后發(fā)生了一件感人的事。2020年3月,德國海德堡一家普通診所內(nèi),拉貝的孫子醫(yī)生托馬斯·拉貝感染新冠,情況危急,可德國當時出現(xiàn)了藥品短缺的情況。萬般無奈之下,托馬斯·拉貝撥通了中國駐德大使館的電話。短短幾天后,在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包括3萬只口罩、620瓶抗疫藥品和200套防護服在內(nèi)的抗疫物資,為了能讓藥物順利抵達,中國專門派出飛機運送這批物資。德國大使館人員在飛機抵達后立刻裝車出發(fā),駕車700多公里親手把藥物交到了托馬斯·拉貝的手里,而且全部是免費贈予的。一家人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5年前,拉貝拼命救下25萬中國人的善舉是天大的恩情,現(xiàn)在,我們出手救助他的后人,自然也是分內(nèi)之事。因為中國人民是最懂得感恩的,我們將永遠銘記拉貝先生當年對中國人民的無私幫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前夕,參觀拉貝舊居,既能直觀地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讓歷史細節(jié)不被遺忘,駁斥任何否認或歪曲歷史的言論,又能從拉貝先生作為外國人,在危難中堅守良知、挺身而出的行為中,看到戰(zhàn)爭中跨越國界的正義與溫暖,傳遞"人性不分膚色,良知超越國界"的信念。與此同時,也讓我們更好地銘記歷史真相,以史為鑒反對戰(zhàn)爭,更加珍愛和守護當下的和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