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瞎轉瞎拍2025-24-1673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當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隸屬于十堰市代管的縣級市丹江口市,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世界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雄偉的古建筑群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于世。武當山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是真武大帝(玄武神)的道場,明代起成為全國道教中心。道教宮觀與自然山水融合,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xiàn)存古建筑53處,建筑面積達2.7萬平方米。 代表建筑有紫霄宮、金殿(銅鑄鎏金,建于天柱峰頂)、南巖宮(懸壁而建)、太子坡(九曲黃河墻)等。武當山是武當武術發(fā)源地,與少林功夫齊名,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創(chuàng)始人張三豐在此創(chuàng)立內家拳術,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著稱,強調"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群峰環(huán)繞如"七十二峰朝大頂",云海、日出、紅葉堪稱奇景。武當山植被茂密,擁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被譽為"天然藥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必游景點有金殿:武當山的象征,全銅鑄造,歷經600年風雨仍熠熠生輝。紫霄宮: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宮觀,是道教法事活動中心。南巖宮:絕壁上的"懸空宮殿",龍頭香驚險奇絕。太子坡:紅墻綠瓦的曲折回廊,是攝影經典機位。逍遙谷:自然山水與武術表演結合,體驗道家隱逸文化。武當山不僅是風景名勝,更是融合道家哲學、建筑藝術、武術養(yǎng)生的文化寶庫,值得深度探索。</span></p> <p class="ql-block">網載~借用一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當山金頂,坐落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之巔,海拔1612米,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征。這里的古建筑群由明朝永樂皇帝朱棣下令敕建,主要包括太和宮、紫金城、金殿等,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的氣勢,依山就勢,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明成祖朱棣曾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絕頂?shù)缹m為“大岳太和宮”,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躍成為“五岳之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頂建筑群分布在海拔850米至1612米之間,包括黃龍洞、朝天宮、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中的皇經堂、紫金城、金殿、朝拜殿、朝圣門等。太和宮則位于天柱峰頂端,其建筑分布在1500米至1612米之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當山金殿位于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等級最高的銅鑄鎏金大殿,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殿內供奉著披發(fā)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神像、金童玉女、水火二將等,殿內香案、供器、供桌等也均為銅鑄金飾。藻井上懸掛一顆“避風仙珠”(或曰“避風珠”),傳說可鎮(zhèn)風保證神燈長明,實則因殿體各處鑄件嚴密精確所致。所有構件在北京鑄成后,經運河、長江水運至武當山,再榫卯拼裝而成,工藝精湛,毫無鑄鑿痕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殿(銅鑄鎏金大殿)建造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 ,高5.54米,面闊5.8米,進深4.2米,用20噸精銅,300公斤黃金打造而成。其建筑特點是仿木結構重檐廡殿頂(中國古代建筑最高等級殿頂)、銅鑄鎏金、榫卯拼裝、鎏金明珠 。金殿由明成祖朱棣敕建,象征"君權神授",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有七十二峰朝大頂"的自然奇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傳金殿內真武大帝神像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模樣塑造的,故有“真武神,永樂像”之說。傳說朱棣對工匠所塑神像均不滿意,后一高麗族工匠根據(jù)其沐浴后披發(fā)赤足的形象鑄造了神像,才得朱棣認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柱峰頂是觀賞日出和云海的絕佳地點,景象壯麗,如臨仙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頂因特殊的金屬材質和地理環(huán)境,歷史上產生過一些奇特的自然現(xiàn)象,多與物理現(xiàn)象相關,但也被賦予了許多神話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雷火煉殿:歷史上,每逢雷雨,金殿周圍常出現(xiàn)盆大火球滾動,雷電直劈金殿,金光四射,但雨過天晴后,金殿不僅毫發(fā)無損,反而更加璀璨。此現(xiàn)象實為雷雨天氣下的特殊電學現(xiàn)象。為保護古建筑,現(xiàn)已安裝避雷設施,此奇觀較難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祖師出汗: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會出現(xiàn)水珠,仿佛是神像在“出汗”。這其實是殿內濕度增大,水汽在冰冷的金屬神像上凝結成水珠的自然現(xiàn)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馬吐霧:金殿屋脊飾有瑞獸,其中一尊海馬,在夏季有時會“吐”出串串白霧并發(fā)出聲響,隨后常迎來暴雨。這可能是氣壓變化導致氣流通過中空海馬時產生的現(xiàn)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金城,又名皇城、紅城,是環(huán)繞天柱峰頂端修建的石城墻,建于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城墻依山勢而建,隨山勢起伏,中心周長344.43米,由重達千斤的石條砌成。設有東、西、南、北四座石門,但東、北、西三門面臨絕壁,僅南天門有路可通。朱棣下令修建時要求“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金頂極目遠眺,可見周圍群峰俯首朝向,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天然奇觀,感受“眾峰拱擁、八方朝拜”的磅礴氣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當山金頂,不僅是一座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和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承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和明代皇家政治歷史。它巧妙融合了自然山勢與人文建筑,完美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登臨金頂,既是欣賞絕頂風光的震撼體驗,也是一次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朝圣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霄宮,全稱“太元紫霄宮”,是武當山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宮殿之一。它坐落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因其所在地勢與周圍山勢形成二龍戲珠的寶椅狀,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霄宮是武當山道教建筑群的核心,也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最具代表性、等級最高的皇家廟觀,于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霄宮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但在元末明初毀于兵火。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為報答真武神佑其“靖難之役”成功,并宣揚“皇權神授”,下旨敕建武當山道教宮觀。紫霄宮是重點修建的宮殿之一,歷時十二年建成。至今,紫霄宮不僅是一座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研究明代建筑藝術、道教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珍貴實物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霄宮是明代皇室家廟和國家級祭祀場所,其建筑等級極高,帶有濃厚的皇家色彩。這里也是武當武術的重要傳承和演練基地,尤其與“三豐派”太極拳有著深厚的淵源。作為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的所在地,紫霄宮是武當山日常宗教活動的中心,香火鼎盛,道樂悠揚。其建筑技藝、雕塑、繪畫等代表了明代藝術和技術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霄宮不僅是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更是集皇家建筑之宏偉、道教文化之深邃、自然環(huán)境之靈秀于一體的“紫霄福地”,是領略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魅力的核心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巖宮,全稱“大圣南巖宮”,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最險、最奇的一巖,素有“掛在懸崖上的故宮”之美譽。它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平地宮殿,而是依懸?guī)r峭壁而建,與山石融為一體,完美體現(xiàn)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武當山道教建筑中巧借自然的巔峰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巖宮不僅是武當山九宮八觀之一,更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險峻的地勢、精湛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和朝圣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巖宮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由元代著名道士張守清在此創(chuàng)建道觀,開啟了南巖的營建歷史。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建武當山宮觀時,對南巖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形成了擁有640余間房間的宏大建筑群。遺憾的是,清末以后,大部分建筑因失火和自然損壞而毀塌。如今我們看到的天門、龍虎殿、御碑亭等是保存下來的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玄帝殿等則為近代重建。但即便如此,其現(xiàn)存的石殿、南天門、以及絕壁上的遺存,仍足以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絕壁石殿 - 天乙真慶宮這是南巖宮最核心、最奇特的建筑。整個石殿全部用石材仿木結構建成,榫卯拼接,刻工精細。它完全鑲嵌于懸崖峭壁之中,猶如從石頭里生長出來一樣,被譽為“國寶級”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下第一香 - 龍頭香位于石殿外側懸挑而出的一根長3米、寬僅0.3米的龍首石雕。龍首頂端放置一香爐,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龍頭香”。古代信徒為表虔誠,需踏龍背至龍頭敬香,腳下便是萬丈深淵,墜崖喪命者不計其數(shù),因此在清康熙年間被下令禁燒,如今游客已不能上去,只能在護欄外觀看。它是武當山最具標志性的景觀之一,也是道教信仰極端虔誠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傳說這是古人玩過的棋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鎮(zhèn)宮之寶~桃木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巖宮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出范例,其懸崖建筑技術令人嘆為觀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為真武大帝修煉和飛升傳說的重要場所,南巖宮在武當?shù)澜绦叛鲶w系中擁有極其神圣的地位,是重要的朝拜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筑結合得淋漓盡致,行走其間,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體會到人文歷史的深邃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巖宮是武當山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一站。它不像紫霄宮那樣恢宏規(guī)整,卻以險、奇、絕著稱,更能讓人感受到武當仙山的空靈玄妙和道教文化的超凡脫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