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市攝影家協(xié)會中畫幅專委會內蒙西部旅拍采風-4</p><p class="ql-block">1.二連呼和浩特國門(正北門)</p><p class="ql-block">2.二連呼和浩特市鹽湖</p><p class="ql-block">3.烏蘭哈達火山群(南 6號煉丹爐)</p><p class="ql-block">2025.08.28日.</p> <p class="ql-block">1.二連浩特國門(正北)</p><p class="ql-block">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p> <p class="ql-block">佇立在中蒙鐵路之上的二連浩特國門,像一首凝固的贊歌。21米的高度托起21世紀的晨曦,71.4米的長度丈量著與烏蘭巴托的兄弟情誼,13米的寬度銘記首批13座開放口岸的榮光。玻璃幕墻映出草原的遼闊,也映出游子熱淚盈眶的眼睛。當“鋼鐵駝隊”呼嘯穿過“北”字形的門洞,汽笛聲與牧歌交織,仿佛告訴每一位來者:這里是中國北疆,也是亞洲心臟,一步跨兩國,一眼望千年。風從戈壁來,帶著茶香與駝鈴,把家國與世界的溫柔,都寫進了這座巍峨的國門。</p> <p class="ql-block">2.二連浩特鹽湖</p><p class="ql-block">二連浩特與呼和浩特相距約400公里,中間橫亙的并不是“鹽湖”,而是茫茫戈壁。然而,在二連浩特市區(qū)東北9公里處,卻真真實實鑲嵌著一顆被歲月蒸發(fā)得愈發(fā)剔透的高原之淚——二連鹽池。蒙語叫它“額仁達布散淖爾”,意為“海市蜃樓般的鹽湖”。 </p><p class="ql-block">站在呼和浩特的方向遠眺,二連鹽池像一塊被風磨亮的鏡子,把草原的遼闊與戈壁的蒼涼同時攬入懷中。遠古的游獵部落在湖畔點燃第一堆篝火時,鹽粒便悄悄在灰燼里結晶;匈奴的鐵騎掠過,鹽霜為他們的盔甲鍍上一層冷冽的銀;而當清代的駝鈴從張家口一路搖向庫倫,鹽池又像驛站前的一盞燈,把旅蒙商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從呼和浩特出發(fā),一路向北,車窗外的綠色會慢慢褪成灰黃,像一幅被陽光漂淡的油畫。直到鹽池突然閃出,你才能體會到“額仁”這個詞的玄妙——湖面時而清澈,時而泛起乳白的鹽霧,真的如海市蜃樓般懸浮在戈壁之上。正午的日光傾瀉,鹽晶碎成漫天星屑;傍晚風停,天空與云朵又整個倒進湖里,仿佛把世界翻了個面。 </p><p class="ql-block">有人說,二連鹽池是草原寫給戈壁的一封情書,字字句句都閃著鹽的亮光。當你俯身掬一捧湖水,它會迅速在指縫間風干成細碎的沙,像一句來不及說完的話。可也正因為留不住,它才如此動人——來過的人把記憶留在風里,鹽湖把歲月留在鹽里,彼此相忘,又彼此成全。</p> <p class="ql-block">如來神掌</p> <p class="ql-block">3.烏蘭哈達火山群</p><p class="ql-block">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p> <p class="ql-block">南煉丹爐6號</p><p class="ql-block">烏蘭哈達,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峰”。八座火山如遠古牧人遺落的炭火,在北緯四十二度的草原上靜靜燃燒。黑褐色的火山錐突兀而起,玄武巖的肌體印著風與時間的指紋。登臨六號火山,暗紅的火山口像大地的瞳孔,望向億萬年前的星空?;鹕侥_下,初秋的風掠過白樺與金蓮花,帶來松脂與冷草的清香。傍晚,夕陽把巖壁燒成滾燙的銅,遠處的牛羊剪影緩緩游走在火山陰影與牧歌之間。此刻,天地遼闊,心跳與巖漿的潮汐同頻;此刻,塵世的喧囂被火山石輕輕吸納,只剩風聲、草聲和靈魂深處的回響。夜色降臨,銀河傾瀉,火山群如沉睡的巨獸,披著星輝,在蒙古高原的胸膛上,守護著古老而溫柔的秘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