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觀象臺建于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臺頂有8架清制天文儀器。這些儀器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和西方天文學進展,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清代八架銅制天文儀器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與歐洲文藝復興后的天文學技術,體現了明末清初中西科學交流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八架清代天文儀器</p><p class="ql-block">均為青銅鑄造,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歷經劫難(八國聯軍掠奪后歸還)仍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8架觀象儀,分別為:</p><p class="ql-block">赤道經緯儀(南懷仁1673年)、</p><p class="ql-block">黃道經緯儀(1673年)、</p><p class="ql-block">天體儀(1673年)、</p><p class="ql-block">紀限儀(1673年)、</p><p class="ql-block">地平經儀(1673年)、</p><p class="ql-block">象限儀(1673年)、</p><p class="ql-block">地平經緯儀(紀理安1715年)、</p><p class="ql-block">璣衡撫辰儀(1744年)。</p> <p class="ql-block">北京觀象臺歷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元朝至元十六(1279年)的司天臺,由天文學家郭守敬等人建立。(1279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就在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臺。這是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在元大都城墻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至此,觀星臺和其附屬建筑群已頗具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逼近北京,為保護文物,置于臺下的渾儀、簡儀、漏壺等7件儀器被運往南京。現這7架儀器分別陳列于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1911年,在辛亥革命后,觀象臺改名為中央觀象臺;1927年,在紫金山天文臺籌建后,古觀象臺不再作觀測研究,于1929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天文學史的縮影,更是全球科學文化遺產的瑰寶。其清代儀器群的獨特性和完整度世所罕見,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