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什庫教堂,原稱救世主堂,又稱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西什庫大街33號。原址在中海西岸紫光閣以西,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地處蠶池口,故俗稱蠶池口教堂。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遷至西什庫,1985年恢復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較大、較古老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什庫教堂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筑,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筑碑亭兩座,亭內分別立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遷建諭旨碑和滿漢文天主堂碑。</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24日,西什庫教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西什庫教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p> <p class="ql-block"> 主入口兩側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圣母院。彩色的玻璃花窗頗具東方特色,呈現出中西結合之美。</p> <p class="ql-block"> 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 。堂內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頂俱鏤菘菜葉形,柱高4丈9尺。</p> <p class="ql-block"> 花窗設計融合了哥特式與中式風格,例如正門中央的圓形玫瑰花窗兼具西方宗教象征與中式雕刻工藝。這些彩窗反映了天主教與中國社會融合的過程,例如東側彩窗下層描繪了傳教士來華的關鍵地點(如澳門大三巴牌坊、北京故宮等),中層則聚焦關鍵傳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部共有80面彩色玻璃花窗,陽光透過這些花窗形成斑斕光影,尤其在下午三四點斜陽照射時,光影層次感最強?;ù皥D案以漢化圣經故事為主題,例如東側彩窗展示了天主教在清朝的傳播歷程,包括重要傳教事件和人物(如利瑪竇、徐光啟等)。 ?</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內部結構及裝飾,是西什庫教堂的最大亮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