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中期家鄉(xiāng)通了公交車,結束了封閉狀態(tài)。記得那一天,汽車??刻帞D滿了鄉(xiāng)親、鄉(xiāng)人爭著去乘具有歷史意義的頭班車。有人本無事,乘車去南橋兜一圈,圖個快樂;翹首盼望幾十年,大家早已望眼欲穿。</p><p class="ql-block"> 光蔭荏苒,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區(qū)域已擴至大葉公路南。北邊修了環(huán)北路,昔日的吳家里、芮家里也納入了鎮(zhèn)區(qū)。失地農民居住的《遷匯小區(qū)》更在以上二個村落的北面。西邊與西沈家相連,昔日的遙遠鄉(xiāng)下成了鎮(zhèn)區(qū)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不知為何,新沙港橋以東置身之外、依舊是鄉(xiāng)野。大石橋以東的東街里,原公社舊址成了浩生(肖塘人,入贅家鄉(xiāng)農家)的工廠廠區(qū)。棉花收購站、廢品收購站早已不復存在。一些外地人、本地人在此開設工廠。東街里,除了七隊的農民翻建了樓房、新河港遷址北面外;老街依在、布局不變。</p><p class="ql-block"> 有空,我愛去東街里走走。曲尺彎還在,興海叔的平房還在、度度哥家翻造了樓房(二家房屋均出租)。熟悉的路、熟悉的地。惟有上了年紀的農民;云慶叔、金發(fā)叔、張行叔、仁蘭叔、面師傅(顧老伯)。以及早逝的仁龍哥、仁良哥、阿可哥等早已西去。觸景激情,近三年的知青生涯立馬浮現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北街現名匯中路,東邊南北向的小街及向南延伸段叫安東路。西邊又開通了與之平行向的安中路、安鄔路、匯西路。匯中路與安中路,是家鄉(xiāng)小鎮(zhèn)二條重要的街道。匯中路東西走向,全長三里多路。匯安路南北走向,更長。安東路、安中路、安鄔路、匯西路朝南直通大葉公路,成了進出小鎮(zhèn)的重要交通樞紐。</p><p class="ql-block"> 穿過肖塘港橋往北,便是匯中路與安中路交匯口。在此附近,有超市、有醫(yī)院、有郵局。對鄔橋人而言,此處是不可或缺的地方。這十字路口旁邊,成了人們消磨時光、安度歲月的處所。展示著鄔橋人慵懶的生活慢節(jié)奏,漾溢著人們自得其樂的怡然、滿足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這路口,靠匯中路南側,挨著匯安路,各有一塊二十平幾方米區(qū)域。嚴格地說,是沿街走道。種著樹、鋪著彩色的道磚。東面有老范女兒開的小商店。夫妻兩人熱情、好客。拿出長凳、小登,搬出椅子,供閑人們坐。</p><p class="ql-block"> 路西邊靠東墻根,屋壁擋風、綠樹遮蔭。鎮(zhèn)上一些退休老人,一呆就是半天。有的買盒飯,一呆一整天;聊天、下棋、打紅五星。樂哉!悠哉!樂不思返。</p><p class="ql-block"> 阿胡子姓張,張云村人。年青時做過大隊干部,后在鎮(zhèn)上買了商品房。平時從楓涇批一些錫箔,最先在西側駐足。后來圍攏了一些聊友,東街長、西街短。一些棋迷、牌迷在此擺開了作場。于是,打牌的、下棋的、看牌的、觀棋的。每天匯聚了一大撥人。也有人靠著樹根、坐在街沿上,或湊上幾句,或閑目養(yǎng)神。</p><p class="ql-block"> 東側皆以鎮(zhèn)上人為主,多供銷社職工、手工業(yè)社工人、中小學教師等。有文化、有見識,這談資也多了檔次,更加豐富。國家大事、社會新聞、時事觀點,都是談資的熱點。</p><p class="ql-block"> 這些呆在十字路口的人們,年青時各有所職,風華正茂。時光似水、歲月無情。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時間的匆匆腳步,偷盡了人們的春青,似霜染發(fā),留下了墨筆觸跡的老人斑;掏空了健康的肌體,有的疾病纏身。</p><p class="ql-block"> 老祁年青時當兵,海軍、英俊帥氣。退伍后,先在公社機械廠當技工。后來在家中開廠,生意不錯。前幾年得了腸癌,開了刀?!坝胁]辦法,過一天算一天吧!憂愁也是過,快快樂樂也是過、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老祁心態(tài)好,十幾年過去了身體健康。</p><p class="ql-block">作者:陸劍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