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關(guān)玉年/攝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28日農(nóng)歷七月初六(星期四)上午,昨天北京下了一天的雨,今天天氣放晴,涼爽了許多。我和好友馬春來乘車來到北京頤和園游覽。我們走進了德和園(大戲樓)游覽的旅行社比以往少了很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德和園扮戲樓里看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訪南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戰(zhàn)火中的文物典守精神“文物南遷”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為捍衛(wèi)干年文明根脈而開展的一場曠世壯舉。其規(guī)模之宏大、歷時之久遠、行程之艱險,在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絕無僅有,鑄就了守護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一座豐碑。這場史詩股的文化長征,是文物工作者于民族存亡之際,以非凡的勇氣與智慧,譜寫的不楊傳奇,不僅為中華民族存續(xù)了文明火種,更為全人類守護了東方藝術(shù)精粹,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化抗戰(zhàn)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昭示著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頤和園大戲樓(德和園大戲樓)近期舉辦的展覽為“園說——南遷北返移珍永續(xù)”,該展覽以1933年至1951年頤和園文物南遷北返的歷史事件力主線,通過160件/套珍貴文物,采用“文物自述”的敘事方式,再現(xiàn)了國寶在戰(zhàn)火中輾轉(zhuǎn)遷徙的歷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物南遷北返事件始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紀30年代,目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為避目軍侵略戰(zhàn)火,1933年起,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jiān)1.9萬余箱文物秘密南遷。同一時期,歷史博物館、先農(nóng)壇、北平圖書館等機構(gòu)的文物也跟隨南遷。這批文物先后存于上海、南京,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文物分三路西遷藏于川黔滇地區(qū),損失極微。1945年,抗戰(zhàn)勝到后一文物東歸南享。1948年底至1949年初,部分單位所藏文物精品被運至臺灣,1950年起,留存大陸的萬余箱文物陸續(xù)北返北京,少部分存于南京。最終,這批中華文明瑰寶分藏于大陸與臺北兩地,雖隔海峽,卻共同訴說著守護的傳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覽時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覽于2025年8月15日開展,持續(xù)至11月16日,分別在頤和園博物館和德和園大戲樓展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