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洲古鎮(zhèn),坐落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處,東臨洱海,西倚蒼山,是白族人民世代聚居的瑰寶之地。這里保存著數(shù)量最多、最為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整體布局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傳統(tǒng)白族庭院格局為主,雕梁畫棟、斗拱重疊、翹角飛檐,門樓、照壁與山墻上的彩畫裝飾絢麗多彩,無不彰顯白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才華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在高山與洱海之間,喜洲宛如一處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靜謐而美好,仿佛時間在此停駐,只留下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p> <p class="ql-block">在喧囂與繁華之外,喜洲古鎮(zhèn)以一種溫婉的姿態(tài),藏著詩與遠方的煙火氣息,是心靈棲息的凈土,是夢里水鄉(xiāng)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喜洲雖為現(xiàn)今的鎮(zhèn)級行政區(qū)劃,卻曾擁有城市的規(guī)模與輝煌。早在南詔遷都洱海之前,這里便是白族先民“河蠻”的聚居地,名為大厘城,居民眾多。傳說隋文帝麾下將領(lǐng)史萬歲曾在此駐軍,故又名“史城”,其周邊的平壩子也被稱為“史賧”。至南詔末年,這里更建有皇宮,歷史厚重,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古樸的石板路蜿蜒穿行于白族民居之間,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歲月靜好,時光在此沉淀,留下的是寧靜與美麗交織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喜洲鎮(zhèn)中心的四方街,是由古舊店鋪圍成的小廣場,中央矗立著近年新建的“文明坊”。而昔日的“題名坊”則承載著明代文風鼎盛的記憶——彼時,鎮(zhèn)上幾位進士榮歸故里,將名字鐫刻于坊上,以示榮耀。</p> <p class="ql-block">青磚灰瓦的老街舊巷,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白墻黛瓦的古道深處,洋溢著濃郁的古風氣息,仿佛時光倒流,重回舊日繁華。</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角樓,這座1945年建成的半圍樓地標,是民國時期融合中西風格的弧形建筑。斑駁的墻面與街景相映成趣,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絕佳取景地,記錄下古鎮(zhèn)的滄桑與風華。</p> <p class="ql-block">當古老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那是一種屬于喜洲的美,靜謐而深邃,悠遠而動人,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低語著過往。</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小巷間,陽光透過屋檐灑下斑駁光影,微風輕拂,帶來的是遠離塵囂的寧靜與忘卻煩惱的力量,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的每一扇木窗,都仿佛是一扇通向過去的門,藏著一段悠長的歲月,等待著人們?nèi)A聽、去感悟。</p> <p class="ql-block">嚴家大院博物館,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作,完整呈現(xiàn)了“三坊一照壁”的傳統(tǒng)格局。走進其中,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建筑藝術(shù),更能深入了解白族的民俗文化與歷史傳承。</p> <p class="ql-block">喜洲擁有88座白族民居院落,跨越多個歷史時期,明朝有楊士云的“七尺書樓”,清朝有趙廷俊大院,民國時期則有嚴子珍、董澄農(nóng)、楊品相、尹隆舉等名門望族的宅院,每一座都是時代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嚴家大院,為民國時期白族富商、喜洲商幫“永昌祥”創(chuàng)辦人嚴子珍的宅院,位于四方街西南角,始建于1907年,主體工程歷時12年方告完成,由四個院落組成。1936年,又在后院增建了一幢三層西式樓房,整座宅院占地達2475平方米,是白族民居中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走進喜洲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村頭那兩棵枝葉繁茂、如傘如蓋的大青樹。這種在我國北方罕見的高山榕樹,被白族人視為村莊興旺的象征,又名“風水樹”,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八月的溫柔,大抵就是此刻的喜洲吧。陽光柔和,風輕云淡,一切都恰到好處地溫柔著時光。</p> <p class="ql-block">老舍筆下的奇跡之地——喜洲,讓人仿佛置身英國劍橋街頭的活水之畔,既有異國的靜謐詩意,又有東方古鎮(zhèn)的深沉韻味,令人流連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