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一站:網(wǎng)約打車走青巖古鎮(zhèn)</b></p><p class="ql-block"> 8月初的長沙烈日炎炎,時逢酷暑高溫,我們開起了一周外地旅游計劃,首選避暑納涼之地,——美韻.風景如畫、神奇.多彩貴州。3日上午我與妻子從懷化高鐵南站上車與女兒匯合,踏上了夏日貴州之旅。當日中午到達貴陽東站。</p><p class="ql-block"> 經(jīng)1小時的車程,安全到達目的地。這古鎮(zhèn)是我相隔六年后的第二次重游,這里的環(huán)境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干凈、整潔,一眼望去,古鎮(zhèn)西街外廣場12704平方米。來這里游玩的游客很多,雖是陽光高溫,卻沒感覺那么炎熱,氣溫始終保持25度到32度之間,站在樹蔭下或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微風吹來還帶著一陣陣涼意。古街始終浸在喧囂與燥熱中,卻也藏著獨特的煙火氣。</p><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入口的石牌坊下,舉著遮陽傘的游客摩肩接踵,五顏六色的傘面擠在一起,像流動的花團;穿短袖的人們額角滲著薄汗,不時抬手扇風,卻仍順著主街往深處走——兩旁的商鋪早已敞開木門,鹵豬腳的油香、玫瑰糖的甜膩、酸梅湯的清涼氣息混在一起,裹著熱風鉆進鼻腔,吆喝聲、討價還價聲與導游的講解聲交織,將商業(yè)的熱鬧徹底鋪開。</p><p class="ql-block"> 正午過后,陽光熾烈,把古鎮(zhèn)的紅墻、灰瓦曬得發(fā)亮。主街旁的小巷稍顯陰涼,卻也擠滿了躲太陽的人,大家貼著斑駁的磚墻走,看墻上爬滿的綠藤被曬得蔫軟,葉片邊緣泛著淺黃。沿街的商鋪都支起遮陽棚,棚下的冰柜敞開著,冰鎮(zhèn)楊梅汁、綠豆湯成了最搶手的東西,游客攥著冰鎮(zhèn)杯子,杯壁凝滿的水珠順著指縫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暈開小小的濕痕。偶爾有穿民族服飾的姑娘舉著相機拍照,繡花裙擺掃過發(fā)燙的路面,很快又被涌來的人潮裹挾著向前,只留下紅墻下一閃而過的亮色。</p><p class="ql-block"> 直到下午17點,陽光依舊沒有減弱的意思,古街的熱度卻絲毫沒驅(qū)散人群。老字號的糕餅鋪前排著長隊,熱氣裹著芝麻的焦香飄得很遠;鎮(zhèn)口的古井邊,有人掬起涼水拍在臉上,涼意轉(zhuǎn)瞬即逝,只留下濕津津的臉頰被陽光再次曬干。遠處的定廣門在強光下輪廓分明,城樓上的瓦片反射著刺眼的光,城樓下的游客舉著手機拍照,不得不瞇起眼睛,讓高溫里的古鎮(zhèn),在鏡頭里留下滿是激情與陽光、人與景的畫面剪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二站:看黔靈山公園的喧囂 </b></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8時15分,約車來到黔靈山公園。雖然夏日藍天白云,陽光普照,卻擋不住滿山的人氣——石階上、樹蔭下滿是摩肩接踵的游客,蟬鳴里混著大人的笑聲、孩子的尖叫,熱鬧得像一場露天盛會,而山間的猴子,正是這場盛會里最靈動的主角。沿著盤山道往上走,總能冷不丁撞見幾只獼猴:有的蹲在路邊的欄桿上,爪子抱著游客遞來的水果,鼓著腮幫子啃得滿臉汁水;有的膽子大,順著樹枝蕩到游人肩頭,爪子輕輕扒拉著背包,惹得人又驚又笑,趕緊掏出堅果“投喂”;還有的帶著小猴子,母猴把幼崽護在懷里,蹲在高處的巖石上,只偶爾抬眼瞥一眼喧鬧的人群,那份慵懶與周圍的熱鬧格格不入。游客們舉著手機追著猴子拍,有人故意晃了晃手里的零食,引著猴子蹦跳過來,快門聲和歡笑聲在林間此起彼伏,連頭頂?shù)牧胰辗路鸲急贿@份鮮活沖淡了幾分。</p><p class="ql-block"> 攥著濕透的紙巾往上爬,終于到了山頂觀景臺。雙目遠眺,寬闊的視野,心情好是舒暢,空中飄來的微風變得清爽,眼前的景象瞬間讓人忘了登山的疲憊——貴陽市區(qū)的輪廓在陽光下鋪展開來,密密麻麻的高樓拔地而起,玻璃幕墻反射著耀眼的光,像一片錯落有致的“水晶森林”。遠處的山巒抱著這片城,近處的街道上車水馬龍,連南明河都成了一條閃著光的銀帶,繞著城區(qū)緩緩流淌。剛才在山間還滿是猴子、草木的野趣,此刻撞上這現(xiàn)代都市的繁華,一邊是自然的鮮活,一邊是城市的蓬勃,兩種風景在眼前交織,倒成了夏日里最特別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站:探神秘的夜郎谷</b></p><p class="ql-block"> 貴州夜郎谷的歷史可從古代夜郎國時期和現(xiàn)代建設時期。古代夜郎國——名稱由來:與夜郎谷相對的斗篷山相傳曾是夜郎王后繼金竹司的住所,山頂還保留著古夜郎屯堡的遺址,夜郎谷因此得名 。傳說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夜郎古國與古樓蘭國、古且蘭國齊名,是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君長國 。</p><p class="ql-block"> 1994年,宋培倫受美國南達科他州瘋馬山創(chuàng)作者克扎克的精神激勵,決定回國打造心中的夜郎國 。1996年,宋培倫選定了位于貴陽花溪斗篷山下的一處荒無人煙的廢棄礦山,開始構建夜郎谷 。經(jīng)過五年多建設,夜郎谷城堡初具規(guī)模,來參觀游玩的客人逐漸增多,宋培倫把城堡申辦注冊為“花溪夜郎谷喀斯特生態(tài)園” 。2017年,經(jīng)國內(nèi)外媒體報道后,夜郎谷知名度大增,游客慕名而來 。 </p><p class="ql-block"> 貴州夜郎谷融合了多種獨特文化,其中夜郎文化:以古夜郎國傳說為靈感,通過石砌城堡、圖騰柱、面具、雕塑等藝術形式,再現(xiàn)神秘的古夜郎文明,如夜郎古堡,形似遠古部落遺跡,讓人仿佛穿越到古夜郎國。第二是儺文化:儺戲歷史久遠,是貴州古代驅(qū)逐瘟疫與鬼魅的方式,用于祭祖驅(qū)邪等場合。夜郎谷中儺戲的面具造型獨特,蘊含著古代夜郎人對于圖騰的原始崇拜以及對于神明的敬畏,游客可近距離觀看儺戲表演,感受其魅力 。三是石頭文化:夜郎谷利用貴州豐富的石頭資源,就地取材,用石頭堆砌成河堤、石橋、石頭城墻等建筑,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石頭雕塑,將石頭藝術發(fā)揮到極致,與喀斯特地貌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的石頭文化景觀 。第四是民間手工藝文化:夜郎谷為非遺文化和民間手工藝提供經(jīng)營站點,有蠟染、陶藝、木雕等多種民間手工藝展示和傳承。如安順的非遺傳承人在夜郎谷開蠟染店,游客可購買特色產(chǎn)品,還能體驗制作過程 。生態(tài)文化:夜郎谷依托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將自然景觀與人工創(chuàng)作巧妙結(jié)合,石林、溶洞、峽谷與雕塑群相映成趣。谷內(nèi)植被茂盛,溪流潺潺,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化。</p><p class="ql-block"> 貴州花溪夜郎谷,下午與傍晚時分各具風情,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下午,陽光雖已不似正午那般強烈,但仍帶著夏日的熾熱。此時的夜郎谷,在陽光的照耀下,石頭建筑顯得格外醒目。那些由藝術家宋培倫精心打造的石柱、石像,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它們形態(tài)各異,有的似遠古的神獸,有的像質(zhì)樸的村民,在陽光下投射出長長的影子,為山谷增添了幾分神秘的氛圍 。山谷中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周圍的怪石和綠樹 。沿著溪邊的小路前行,能聽到溪水撞擊石頭的聲音,清脆悅耳,與偶爾傳來的鳥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樂章。</p><p class="ql-block"> 傍晚,隨著太陽逐漸西斜,夜郎谷被染上了一層溫暖的橙紅色。夕陽的余暉灑在石頭城堡上,給原本古樸的建筑增添了一絲柔和的色彩。微風拂過,山谷中的子木花輕輕飄落,宛如雪花般潔白美麗。此時,整個夜郎谷變得格外寧靜,只能聽到風吹過石縫的聲音和遠處傳來的幾聲蟲鳴。站在湖邊,看著夕陽的倒影在水面上搖曳,石像的影子也變得模糊起來,仿佛整個世界都陷入了一種夢幻般的境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四站:賞“天河潭”美景</b></p><p class="ql-block"> 天河潭景區(qū)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石板鎮(zhèn),以典型喀斯特自然風光為主、歷史名人隱士文化為輔 。?天河潭匯聚了多種自然景觀,有“貴州山水濃縮盆景”的美稱 。踏入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210米寬的鈣化灘瀑布,這是目前國內(nèi)最寬的鈣化灘瀑布 。豐水時,瀑布如脫韁的野馬,從高處轟鳴而下,氣勢磅礴,濺起的漫天水霧,在陽光的折射下,形成絢麗的彩虹;枯水季節(jié),瀑頂?shù)乃魅缃z如縷,洋洋灑灑,別有一番韻味 。瀑布下游的香粑溝,星羅棋布著形態(tài)各異的石灰溶巖洞,或迂回婉轉(zhuǎn),或奔騰跳躍,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p><p class="ql-block"> 天河潭的溶洞更是一絕,分為水洞和旱洞 。水洞需乘船游覽,洞內(nèi)布滿了玲瓏剔透、形態(tài)各異的鐘乳石,在燈光的映照下,如夢如幻,宛如仙境 。船行其間,耳邊是潺潺的流水聲,眼前是一幅幅神奇的畫卷,讓人仿佛置身于龍宮之中 。旱洞全長近2000米,分為三層,洞內(nèi)的天然石橋——奈何橋,橫跨在兩座懸崖之間,橋下是深不可測的陰潭,令人叫絕 。洞內(nèi)還有“猴子撈月”“藏經(jīng)閣”等景點,每一處都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p><p class="ql-block"> 除了自然景觀,天河潭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這里曾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中蕃的隱居之地,他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贊美天河潭的詩篇 。景區(qū)內(nèi)的貴陽故事街,以民國風為主題打造,還原了老貴陽市井文化、院落文化和府邸文化,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年代 。你可以在這里品嘗貴州及貴陽特色小吃,購買本地特產(chǎn),感受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第五站:品貴陽市的繁華夜景</b></p><p class="ql-block"> 奔波了幾天,終于踏進了繁華喧鬧的貴陽市。下午17時15分,我們在網(wǎng)紅打卡餐館吃了晚餐,夜暮開始降臨,我與家人慢步于貴陽市中心的另兩處網(wǎng)紅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花果園雙子塔》</b></p><p class="ql-block"> 暮色浸染貴陽天際,花果園雙子塔如巨人般挺立于繁華街區(qū)。夜幕為幕布,雙塔被絢麗燈光勾勒,或紫或藍的光流在玻璃幕墻上游走,似在書寫城市的蓬勃。塔下,花果園購物中心的穹頂晶瑩,與雙塔共同撐起這片繁華。街道上車流如織,車燈連成流動星河,行人穿梭,喧囂中透著生機。古老樣式的華燈與之呼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見證著貴陽在時代浪潮里的奮進,每一束燈光、每一聲車鳴,都是城市脈動,訴說著蓬勃向上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網(wǎng)紅打卡地標的《白宮》</b></p><p class="ql-block"> 看完“雙子塔”拍照留影后,我們急忙朝著“白宮”方向走去:不一會在人潮擁擠的主街對面便是《白宮》盡收眼底。當夜色籠罩貴陽,白宮宛如從童話走出的宮殿,在山水間璀璨。建筑周身被暖光輕裹,尖頂、拱窗在夜色里層次分明,精美的裝飾細節(jié)被燈光點亮,似在無聲講述歲月沉淀的優(yōu)雅。前方湖水如鏡,將白宮倩影攬入懷中,波紋微動,光影便碎成銀鱗。周邊樓宇、綠樹作襯,更顯其獨特。這里是喧囂中的靜謐奢享,每一縷燈光都像在叩問過往與未來,見證著貴陽兼容并蓄,把夢幻與現(xiàn)實、歷史與當下,融成這般迷人夜景 ,成為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與精神坐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六站:感受貴州省地質(zhì)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夏日里走進貴陽地質(zhì)博物館,像從燥熱的城市一頭扎進了藏滿地球秘密的“清涼寶庫”,冷氣裹著巖石與時光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館內(nèi)的光影與展品交織,每一處都藏著讓人駐足驚嘆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剛進大廳,目光就被中央巨大的恐龍骨架吸引——灰褐色的骨骼撐起龐大的身軀,脖頸高高揚起,仿佛下一秒就要掙脫展臺的束縛。陽光透過頂部的玻璃穹頂,在骨架上投下細碎的光斑,不少孩子舉著恐龍模型,踮著腳湊在展臺前,眼神里滿是好奇與興奮,家長則舉著手機,定格孩子與“史前巨獸”對視的瞬間。</p><p class="ql-block"> 順著展廳往里走,仿佛踏入了地質(zhì)時光隧道?!百F州喀斯特”展區(qū)里,燈光特意調(diào)得柔和,巨大的溶洞模型前圍滿了人,鐘乳石、石筍的細節(jié)被燈光勾勒得清晰,連巖石表面的紋理都看得真切,有人伸手想觸摸模型上的“水滴”,又輕輕收回手,生怕破壞了這份精致。旁邊的礦物晶體展柜更讓人挪不開眼:翠綠的翡翠、剔透的水晶、帶著金屬光澤的黃鐵礦,在射燈下泛著瑩潤的光,游客們湊在玻璃前,小聲討論著礦石的顏色與形態(tài),手機鏡頭貼著玻璃,想把這份璀璨牢牢記下。</p><p class="ql-block"> 走到“古生物化石”展區(qū),氣氛多了幾分靜謐。展柜里的三葉蟲化石、魚龍化石靜靜躺著,巖層的紋路里仿佛藏著億萬年的時光。有老人戴著老花鏡,湊在說明牌前慢慢讀;也有學生拿著筆記本,一邊看一邊記錄,偶爾和同伴小聲交流幾句,館內(nèi)的喧囂似乎都被這些沉默的化石悄悄過濾。累了就坐在展廳角落的休息區(qū),透過玻璃窗能看到館外的綠植,夏日的陽光把樹葉曬得發(fā)亮,與館內(nèi)的“地質(zhì)奇觀”相映成趣。手里攥著剛買的地質(zhì)主題文創(chuàng),聽著身邊游人不時發(fā)出的驚嘆,只覺得這夏日的燥熱早已消散,只剩被地球億萬年故事包裹的奇妙與安心。</p><p class="ql-block"> 一周的貴州之旅,原本計劃內(nèi)去感受黃果樹瀑布的壯觀,人流的潮涌,只因受當日狂風暴雨的氣候影響,未能圓夢,雖帶有遺憾回到長沙,但貴州之美,讓我刻骨銘心,在我前行路上,品多彩的貴州,踏上這神奇的土地,尋覓你最美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與親朋好友們共同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唐芷華 攝影/并文整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5年8月29日與長沙雨花區(q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