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置范圍:翠云廊位于劍閣縣境內(nèi),分布在以劍閣城為中心的西、北、南三線約200余里的古驛道上。廣義的翠云廊以劍閣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閬中,號稱“三百里程十萬樹”。狹義的翠云廊景區(qū)北距劍門關(guān)7公里,南距漢陽鋪3公里,長度近1公里,是廣義翠云廊中最精華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 名稱由來:得名于清初劍州知州喬缽的詩。清康熙三年(1664),喬缽在詩中描繪了劍門路的古柏景觀,從此“翠云廊”這個雅名沿用至今。因歷朝歷代朝廷頒詔以及當?shù)毓賳T栽植行道樹,民間又稱之為“皇柏大道”;又因三國時張飛在此植樹,也有“張飛柏道”之稱。</p> <p class="ql-block">- 形成過程:翠云廊的形成歷經(jīng)2000余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筑馳道,在道兩旁種松柏,現(xiàn)翠云廊沿線胸徑2米以上、樹齡兩千多年的古柏,應(yīng)為秦朝所植。張飛任巴西太守時,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此后歷代均有大規(guī)模植樹活動,使翠云廊逐漸形成宏偉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 古柏群:翠云廊區(qū)域內(nèi)現(xiàn)擁有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劍閣境內(nèi)現(xiàn)存古柏7778株。最“年長”的“劍閣柏”和“帥大柏”樹齡約2300年。這些古柏千姿百態(tài),有以粗壯命名的“帥大柏”,有以長勢命名的“夫妻柏”“鴛鴦柏”等,每一棵樹命名的背后,都沉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經(jīng)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歷史遺跡:翠云廊還保存著翠云樓、張飛井、翠云廊石碑、張飛石像、李璧祠等歷史遺跡,這些景觀與古柏相互映襯,共同承載著古蜀道的歷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