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塊土地的靈魂》由昆版第3部后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謂“由昆版”?由昆是陳景潤夫人。陳景潤的“六平方米”和“幾麻袋草稿紙”的奮斗精神鼓舞我奮斗了四十幾年,我在《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初稿完成時,要刷一份給由昆師母看,所以我起名為“由昆版”,也就是原稿版。</p><p class="ql-block"> 陳景潤在三明是一塊非常響亮的文化品牌,我做陳景潤的題目時因開初怯于條件選擇的是能散能連地往下寫,所以變成版本很多。首篇是《三明僑報》發(fā)的,楊慶楨對半剪,我稱為“僑報版”。首篇我有原文發(fā)給《三明文藝》,市文聯(lián)在三年后出版的《三明故事》中原文刊出,保留副標(biāo)題和第五節(jié),我稱為“文聯(lián)版《陳景潤在三明》”。首篇出來后市檔案館想編本《陳景潤與三明》,隨后在我已寫出的前六章中選了前四章和征文,我稱為“檔案館版”。在2018年三元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編輯出版《三元記憶》時,我將《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1的首尾四章抽出來做《陳景潤在三元》,這是“區(qū)政協(xié)版”。2018年我寫1的結(jié)尾高潮戲時,為了能讓陳景潤夫人由昆師母和陳景潤外甥宋力先生第一時間看到,我將全書貼上美篇,好讓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xué)時任呂校長轉(zhuǎn)發(fā)給他們,我自己打印了個工作臺本,我稱為“美篇版”。美篇文章得到由昆師母和宋力先生的激賞,并促進了廈門版《少年陳景潤》的編撰過程。宋力先生要來采訪我,委托呂校長和我預(yù)約好時間。我在宋力先生到訪前的某一天,決定打印一本“由昆版”書稿,讓宋力帶去給由昆師母,我稱之為“由昆版”。這就是“由昆版”的來由。</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坐在電腦打印機前,含著眼淚一頁頁地刷“由昆版”書稿,近600頁的書稿刷了整整一天!我這輩子命運坎坷,只能走自學(xué)之路,一輩子干的就是滴水穿石、鐵杵磨針的活。既然陳景潤的“六平方米”和“幾麻袋草稿紙”的奮斗精神鼓舞我奮斗了四十幾年,如果陳景潤還在世,我就刷一份給他這位老師看;可惜陳景潤不在世了,我就刷一份給由昆師母看!我得向老師和師母匯報,我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p><p class="ql-block"> 我為1寫結(jié)尾時做過由昆師母的功課,她在為實驗小學(xué)冠名后要離開三明時,沒有任何要求,只帶走一個影集和一坯泥土。這個細節(jié)讓我每每想及就被感動得熱淚盈眶!我知道,就憑此舉,由昆師母就是“新三明人”中最典型的代表了。這部書稿的原稿版,最喜歡的人第一是我,第二就是她了。我用陳景潤來串三明這塊土地幾代人的命運和追求,她能一書在手,就讀懂三明這塊土地!</p><p class="ql-block"> 宋力先生帶著陳忠坤總編來采訪時,他們看到由昆版樣書稿非常高興,陳忠坤總編說他先留著用,用完再負(fù)責(zé)寄給由昆阿姨。我知道,他回去后將書稿從頭到尾非常認(rèn)真地看了一遍,將其中重要的資料和精華引用到他參與編撰的廈門版《少年陳景潤》中去。他每一稿都發(fā)給我,我也認(rèn)真研讀,助他一臂之力,好像是自己的書一樣。</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頭個由昆版讓宋力的采訪直接成了2的開頭,然后一路續(xù)寫下去。我另刷個文聯(lián)版書稿給黃萊笙主席,又讓我開始寫建市元老、建市歷史和遷明企業(yè),并接編《三明知青》,這些都在陳景潤題目的穿梭下進行著。因《三明知青》出版時間延后了,跑到3的時段里去了,我又接著穿梭續(xù)寫了一些省市老領(lǐng)導(dǎo)像余震岳、袁啟彤、梁靈光、伍洪祥和一些大單位像重機廠,伐木場等。為了加重結(jié)尾的份量,還特地去查證陳景潤去巖前的調(diào)查和參與了翠云書院的田野調(diào)查。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將2和3寫成了現(xiàn)在這樣。</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要將3的書稿刷給由昆師母和其他師友看的時候了。我刷2的時候正逢三標(biāo)廠紀(jì)念冊出來,那時是去文印店刷的。這次也是如此。與此前不同的是,我另外多刷了8套1-3,給省市老領(lǐng)導(dǎo)袁啟彤老書記、林紀(jì)承主任,還有市文化部門的幾位領(lǐng)導(dǎo)如林日上局長、蔡建境主席、李順亮區(qū)長、市政協(xié)文史委辦公室莊建曦主任和三元區(qū)政協(xié)李世福主席審閱。這部分的印制費用由市非遺學(xué)會承擔(dān)。謝謝非遺同仁們的支持。而我原定要送的由昆師母、宋力先生、黃萊笙主席、方建國老師、余元錢老師、朱康元主任、三明市檔案館魏素鳳女士、童大煥、楊麗等25本書的印制費用,由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xué)承擔(dān)。謝謝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xué)和潘玲校長的支持。梅列非遺也自費要了一套。</p><p class="ql-block"> 這部1-3的由昆版書稿還處于原稿版的狀態(tài),肯定存在很多錯誤和缺點,懇請由昆師母、宋力先生和省市老領(lǐng)導(dǎo)、各文化部門的幾位領(lǐng)導(dǎo)及師友們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昆版第4部后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寫《這塊土地的靈魂》第1部是拾陸單元五十章,后面續(xù)寫下去時就以此為常規(guī),寫到第二百章就是第4部的結(jié)尾了。我這下又陷入了4部版與5部版的糾結(jié)中。</p><p class="ql-block"> 今年這下的糾結(jié)和去年3部版與4部版的糾結(jié)還是有些差別的。去年那個節(jié)點對3部版沒異議。第1部由昆版從美篇上發(fā)出去后陳景潤家人由昆和宋力就有反映。宋力來采訪等于是第2部的開頭。而后面因建市歷史、遷明企業(yè)和知青,內(nèi)容很多,所以不可能在第2部結(jié)尾要在第3部結(jié)尾。而且第3部結(jié)尾時是早早鋪墊了結(jié)尾高潮戲,寫了三明境域內(nèi)楊羅李朱較多篇幅的田野調(diào)查與精華闡述。去年是粗略感覺到會有4部版,但重點在要不要往外拿上。后面是為了要得到袁啟彤題寫書名才下決心往外拿。再后面書名寫來了,但總工會同時也叫去幫忙了,第4部是以18家遷明企業(yè)的吸引力不由分說地硬擠進來的?,F(xiàn)在第5部的內(nèi)容還沒去年那么強烈,但第4部的結(jié)尾卻比第3部意猶未盡,像那些紀(jì)錄片問世,記憶館重新開館,我訪由昆和由昆母子再訪三明都沒出現(xiàn)。如果是像籌劃第2部和第3部一樣的再接著寫第5部,而且比第3部更早鋪墊了結(jié)尾高潮戲,那在結(jié)構(gòu)上是很棒的。就是接著往下寫第5部得有體力和各種條件。</p><p class="ql-block"> 而從個人年齡和體力狀況來說,按理我是得收手不敢怎么寫了,遠有路遙,近有東北姐夫。東北姐夫不久前還告誡我,他是前車之鑒,不敢像他那樣透支身體。我自然明白,我?guī)资陙碜叩氖潜人D辛的自學(xué)之路,如果再寫第5部,就透支得更厲害了!只能后面根據(jù)情況再看,如果身體吃不消自然不敢往下寫了,如果身體還行而自己實在愛寫忍不住,那就寫了。</p><p class="ql-block"> 這一套書的命運有點苗頭了,我那時選擇了能散能連的寫和發(fā),結(jié)果是讓大家各取所需。我自己最喜歡的完整版在美篇上掛著,紙質(zhì)的完整版最初是自己打印后來是文印店打印的由昆版征求意見稿。因在美篇上有當(dāng)?shù)睾腿珖宰x者在閱讀量上的精神支持,在本土也有當(dāng)工具書資料書的輔助作用,我自己也喜歡,很可能會續(xù)寫下去,就當(dāng)自媒體上的專欄文章了,一段時間得更新一篇。</p><p class="ql-block"> 因此,這下存在著兩三種選擇:</p><p class="ql-block"> 一種,寫到第二百章就不再多寫了,到此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第二種,就是突破自己限定的一部多少單元多少章的框框,再加寫幾章或十章做第4部的結(jié)尾,第5部還是不寫;</p><p class="ql-block"> 第三種,打定主意再續(xù)寫六十章,即第5部,要多十章是不愿落在那有帶貶義的“250”上。</p><p class="ql-block"> 會選哪種,目前還不知道。人生吊詭得很,像周華健歌中唱的:“走過萬水千山,卻不知何去何從”;只好慢走有步,邊走邊看了。</p><p class="ql-block"> 我現(xiàn)在先按第一方案排第4部的目錄。去年第三部往外拿的時候,袁啟彤老書記的書名還沒寫來,故此前的版本書名都是印刷體的。書名寫來后我將封面換上手寫體,再按袁書記的指示寫了林紀(jì)承那篇,放上去做第一百五十章。我隨后給總工會和三鋼記憶館的版本就是改正過的。再后面來載慶的序三和童大煥的跋一與楊麗的跋二先后發(fā)給我了,我再排上書稿,此后給宣傳部和垂裕祠、將軍祠以及兩個女博士生的樣書就是新稿本了。因此前的讀者沒能看到,故這次排第4部時,還是將上回漏掉的來載慶的《遷二代的共鳴》以及序三,還有小童和楊麗的兩篇跋都排在附錄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一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