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續(xù)上篇,接著闡述我所認知的“中國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繼續(xù)按照我的思路,依據(jù)哲學思辨和美學的思維去理解“精”、“敬”、“悅”和“歸”。(之341)</p><p class="ql-block"> 本篇,繼續(xù)探討“中國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著重談?wù)劚救耸侨绾涡逕捵约旱牟璧碌?。(實踐方面286)</p> <p class="ql-block"> 接上一篇的話題,繼續(xù)闡述我個人對宋明時期的“認知論”方面的一些體會。當然,這里,只簡單說明王陽明“心學體系”中主要的觀點的“認知”。這對我自己按照儒家學說,進行茶德修煉,是非常有幫助的。重點,是“借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最主要的幾個詞匯,是必須要反復(fù)研讀,根據(jù)自身的情況,結(jié)合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重新進行對比,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p> <p class="ql-block"> “心即理”。上一篇是簡單地循著別人的思路去理解。估計,大家和我差不多的感覺,總好像有點似是而非的味道?;蛘哒f,不夠透徹。我把自己再讀以后的心得,重新表述一下。</p> <p class="ql-block"> 實際上,漢代以后的哲學家們,主要是從孔孟之道的那個“道”出發(fā),結(jié)合當時的實際,相方設(shè)法把儒家學說融入社會管理之中,讓人們“心服口服”。王陽明的“心即理”,是從另一種層面告訴人們:心與天理本為一體,那個“道”源于本心而非外物。所以,他也是承認物質(zhì)的、精神的“同時存在”的。只是關(guān)聯(lián)性的提法不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樣,我們理解的時候,得從三個層面去分析了。</p> <p class="ql-block">? 感知主體?:這個“理”必須通過“心”的“內(nèi)循環(huán)”才能被認知。</p><p class="ql-block">? 價值賦予?:物的道德屬性由心判定,具體的行動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不是外界評說,而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純粹性”。</p><p class="ql-block"> 兩者關(guān)聯(lián)??:“心”為本質(zhì),“理”為表現(xiàn),兩者是不能分割的,就象那“像”與“影”一樣同時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 在這樣的前提下,王陽明就不太遵循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論了。他就說過,那些人一天到晚“念經(jīng)”,悟出什么了?他就喜歡“冥想”,希望“頓悟”,如果不能頓悟,你也沒有什么“理”可收獲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研究茶文化,一般是從簡單的茶知識入手的,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喝茶的人,就只能通過“茶藝”去檢驗了。如果我們?yōu)椴杷嚩杷?,確實,也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收獲。如果我們能循序漸進地“思考”,才能有“心靈上”的感悟,實打?qū)嵉靥嵘约旱牟璧滦逓椤?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圖片均為南京太仆寺(實際駐地是滁州)隨手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續(xù)。且聽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