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夕節(jié),又稱七巧節(jié)、七姐節(jié)、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以下為其詳細介紹:</p><p class="ql-block"> 節(jié)日起源</p><p class="ql-block"> 七夕節(jié)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月七是歷史悠久的民俗節(jié)日,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p><p class="ql-block"> 節(jié)日傳說</p><p class="ql-block"> 七夕節(jié)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了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p><p class="ql-block">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而牛郎則是人間的貧苦孤兒,依靠哥嫂過活,常受哥嫂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告訴牛郎,他去湖邊,就能遇到下凡洗澡的仙女,只要藏起其中一位仙女的衣裳,那位仙女就會成為他的妻子。牛郎依言而行,藏起了織女的衣裳,織女無法返回天庭,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織女制造了邂逅,后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 </p><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了織女下凡與牛郎成婚的事,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天庭。牛郎無法割舍對織女的思念,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用扁擔(dān)挑著一雙兒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洶涌的銀河,從此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難以相見。 </p><p class="ql-block">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shù)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p><p class="ql-block"> 節(jié)日習(xí)俗</p><p class="ql-block"> 乞巧:這是七夕節(jié)最傳統(tǒng)的習(xí)俗之一。少女們會在這一天向織女祈求智慧和巧藝,通常會通過穿針引線、做巧食等方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巧思。穿針乞巧是將彩線穿過特制的針孔,速度快者為勝;做巧食則是制作各種精致的小點心,花樣繁多,寓意著希望織女賜予自己靈巧的雙手。</p><p class="ql-block"> 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會預(yù)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織女許愿 。</p><p class="ql-block"> 染指甲:某些地區(qū)的年輕姑娘在七夕節(jié)時還有染指甲的習(xí)俗。用鳳仙花的花瓣搗碎,敷在指甲上,再用布條包裹固定,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指甲就會染上鮮艷的顏色,據(jù)說染了指甲的姑娘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同時也有驅(qū)邪祈福的寓意。 </p><p class="ql-block"> 為牛慶生: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傳說老牛為牛郎織女的愛情牽線搭橋,所以在七夕這一天,人們會給牛洗澡、喂精飼料,讓牛好好休息,以此來表達對牛的感激之情。 </p><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意義</p><p class="ql-block">在現(xiàn)代社會,七夕節(jié)被賦予了“中國情人節(jié)”的文化含義,成為情侶們表達愛意、共度浪漫時光的節(jié)日。商家也會借此推出各種與愛情相關(guān)的商品和活動,如情侶套餐、浪漫旅游項目等。此外,七夕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情感和智慧,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