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黃河邊邊上的吳堡</b></p> <p class="ql-block">吳堡縣城坐落在黃河晉陜大峽谷西側細長狹窄的黃河邊邊上,背靠黃土高原面臨黃河,對面是山西呂梁。縣城只有一條古老的街道,沒有紅綠燈。一側街道后面半山腰上是錯落有致的窯洞院落,另一側順著樓房空隙穿過去就到了黃河邊邊上。近些年黃河邊上修建了一條兼具防洪、交通和休閑功能的濱河大道(沿黃公路的一段),算是有了第二條街道。酒店緊鄰黃河,絕對的河景房。午飯吃了抿節(jié),是白面的,不咸,特別香。</p> <p class="ql-block">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一個故事:吳堡石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吳堡所處的陜北榆林地區(qū)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長期對峙的區(qū)域,因此這里的城市大多和軍事有關,地名中多含有營、堡,是指軍營屯堡,如定邊、靖邊其實前身就是定邊營、靖邊營。當?shù)赜幸痪渌渍Z:“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的綏德州”。其中的“銅吳堡”是說吳堡縣城像一塊銅疙瘩,易守難攻,固若金湯。這個“銅疙瘩”,說的是吳堡老縣城,也就是吳堡石城。</p><p class="ql-block">吳堡石城曾是重要的軍事城堡,作為縣府長達710年,1936年縣城搬離,遂敗落,如今是一座廢棄的城,一座因廢棄而被保留下來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午后沿黃河北上驅車五公里探訪吳堡石城,問了當?shù)厝?,沿著一條很新的狹窄陡峭的石頭路上山,來到了老城南門前,城墻豁開一口子,有路通往里面,怕里面不方便,車停在門口,步行進入。</p> <p class="ql-block">進入老城,首先帶來驚喜的不是滿城的石頭,而是掛滿了果實的棗樹,有幾個孩子在打棗,看到我們熱情地請我們品嘗,沒有冬棗的爽脆,但很甜。一路走,地上隨處可見成熟掉落的紅棗,城里空空蕩蕩,早已人去樓空,除了一兩處修整過的院落,大部分房屋廢棄已久,但棗樹依然年復一年,開花結果,翠綠的棗樹和掛滿枝頭的紅棗,給這座廢棄的老城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沒有其他游客,仿佛整座城都是我們的,一邊溜達,一邊隨手摘一些棗來吃,難得的愜意。</p> <p class="ql-block">老城坐落在山之巔,城里城外、城上城下是清一色的石頭,城門是石頭的,城墻是石頭的,道路是石頭的,院子是石頭的,窯洞是石頭的,窗臺是石頭的,碾磨是石頭的,桌凳是石頭的,雞窩是石頭的,驢圈也是石頭的。不愧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城。</p> <p class="ql-block">老城曾有縣衙、捕署、大堂、監(jiān)獄和各種廟宇、祠堂、樓閣、牌坊,可惜都已被毀。石城內的“商業(yè)街”曾經分布著幾十家店鋪,可謂商賈云集,一派繁華景象。走在這條街上,望著那些斷壁殘垣的石窯洞,很難想象哪一孔是客棧,哪一孔是飯館,哪一孔是茶舍,哪一孔是雜貨鋪子。</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石城里保存較完整的窯洞院落有40多個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石頭建筑。但是,人去窯空,到處塌墻爛院,雜草叢生,遍地的棗樹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煙火散盡,一片荒蕪。</p> <p class="ql-block">老城東臨黃河,站在城墻上,腳下是懸崖峭壁,下面就是滾滾黃河。如今外圍城墻大多已加固,可以沿著城墻走一圈,在東北角,抬頭遠眺,黃河如一條巨龍逶迤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間?!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用在這里似乎也很貼切。</p> <p class="ql-block">西城門是最為險峻的,腳下是萬丈溝壑,對面是羊腸小道。</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門城墻上環(huán)顧四周,千山萬壑、銅墻鐵壁,很容易聯(lián)想起萬里長城,最能理解這里曾是軍事城堡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碰到施工機械和維修城墻的工人,原以為是旅游開發(fā),一打聽才知道是政府正在進行搶救性保護。也是,不遠處對面山西的磧口古鎮(zhèn)邊上的李家山,多年前就享有國際聲譽,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窯洞,許多年來,不是沒有人做過發(fā)展旅游的努力,然而始終也沒有發(fā)展起來,反倒是原有的住戶紛紛搬離,只剩下一座座空空的窯洞。</p><p class="ql-block">千年石頭城,人去城已空,荒草掩石墻,枝頭棗正紅。繁華落盡的滄桑何嘗不是吳堡石城的魅力呢?一座因廢棄而被保留下來的古城,千萬不要在開發(fā)中被毀滅。</p> <p class="ql-block">從古城北門往前,不經意間就走入了如今城中唯一一個住戶王象賢的小院,小院打理的干凈整潔,生機勃勃。網上說王象賢老人生在石城,長在石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石城人。年輕的時候,曾為國民黨做事,后來在吳堡中學教書,退休后一直住在石城自家祖?zhèn)鞯母G洞小院里。老人肚子里裝滿了石城的故事,有游客來訪,老人總是滔滔不絕地義務講解。</p><p class="ql-block">老人坐在院中,老人的女兒招呼我們進去坐,和老人聊天,女兒進屋拿出老人編寫的《吳堡古城春秋》一書,花15元購得一本。老人已經九十四歲,耳朵有些背,現(xiàn)在話不多了,講不了太長的故事了,其實,老人就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臨走時,老人的女兒執(zhí)意要帶我們到院外的棗樹林打些棗帶回去,再三謝過方作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王象賢老人為背景的紀錄片《一個人的城》在2019年第七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jié)閉幕式上,榮獲“優(yōu)秀紀錄片”“紅楓葉”獎。編導之一張璟在記者采訪時說,拍攝紀錄片《一個人的城》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吳堡石城在全球視野下的歷史價值和人文魅力,讓這座寧靜巍峨的千年古城走出吳堡、走向世界。王象賢老人是一個與古城息息相關的文化符號,是一座行將消失的古城的守望者。“我只能用紀錄片形式,向人們展示一位古城文化的傳播者、守衛(wèi)者的最后影像”。</p><p class="ql-block">想看看這部紀錄片,卻百般搜尋而不得,ε=(′ο`*)))唉~~,越來越多的人被管住了嘴,如今網上垃圾成災,能看到的好內容越來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二個故事:辛莊課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堡是北大著名經濟學教授張維迎的家鄉(xiāng),他早已功成名就,原本可以名利雙收,但他不肯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放棄做人的底線,于是失去了更多人生舞臺,像他這樣優(yōu)秀的老師最應該站在北大那樣的講堂上。如今,張維迎回鄉(xiāng)辦學,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吳堡縣辛莊村,在企業(yè)家黃怒波的支持下辦起了辛莊課堂。</p><p class="ql-block">“辛莊課堂”飽含著張維迎回報家鄉(xiāng)、造福桑梓的一腔赤誠,也體現(xiàn)了企業(yè)家黃怒波熱心公益、回饋社會的奉獻精神?!靶燎f課堂”以吳堡縣辛莊村為主要教學基地,培訓對象為中青年企業(yè)家。作為非盈利性的公益項目,相關收入的30%將分配給辛莊村委會,用于辛莊村文化建設和村民福利,其余部分用于合理的公益性支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敬重張維迎這樣的老師。</p> <p class="ql-block"><b>黃土地上望星空</b></p><p class="ql-block"><b>窯洞文化撞擊企業(yè)家精神</b></p> <p class="ql-block">還有兩位吳堡人值得我們記住,一文一武,文的是人民作家柳青,武的是天路將軍慕生忠,他們是吳堡人民的精神偶像,也是黃河兒女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柳青為了創(chuàng)作,自愿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一職,在皇甫村定居14年,潛心創(chuàng)作了文學巨著《創(chuàng)業(yè)史》,并且于1960年一分不剩捐出《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的全部稿費16065元。這兩條,即便在今天,又有幾人能夠做到?</p><p class="ql-block">慕生忠年輕的時候在山西殺敵人,除惡霸,身上留下27個傷疤。后來,他個人提議,并率一眾人馬,僅用7個多月時間,就在戈壁荒灘、懸崖峭壁上修通了青藏公路,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被后人譽為“青藏公路之父”和“格爾木的奠基人”。直到今天,在青藏線上,慕生忠仍然是一個振聾發(fā)聵的名字,提起他的名字,人們就會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第三個故事:黃河渡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堡附近黃河航道上有不少古渡口。當年,日軍占領山西后,用了七年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能越過黃河一步。</p><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黃埔四期的劉志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zhàn)役。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zhèn)(現(xiàn)柳林縣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中犧牲,年僅33歲。與此同時,黃埔一期的徐向前正在率領西路軍按照中央指示進取新疆、接應蘇聯(lián)外援的路上苦苦鏖戰(zhàn)。孤軍作戰(zhàn)、背腹受敵,那是一段怎樣的至暗時刻。雖然西路軍打沒了,幸運的是徐向前活了下來。</p><p class="ql-block">劉志丹的犧牲和活下來的徐向前,都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天,毛澤東從川口古渡東渡黃河,前往河北西柏坡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在這之前,劉少奇、朱德、董必武、葉劍英、楊尚昆等解放軍高級將領以及從延安轉移過來的一批又一批工作人員都是從吳堡過的黃河。</p> <p class="ql-block">腦海里忽然響起了《黃河船夫曲》:<b>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幾十幾道灣里幾十幾條船,幾十幾條船上幾十幾根桿,幾十幾個艄公把船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河,到底有多少道灣,個中曲直,何時才能自由評說。</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8Pxk3XiyROSGoT3pS6dQA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