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西域西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9543395</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5zac2o" target="_blank">南行記:沉醉夏季的烏斯懷亞</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bavmyov" target="_blank">南行記:我目睹了七種企鵝生活場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o1a9vh" target="_blank">南行記:海豹、海狗、海獅傻傻分不清</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郵輪??磕蠁讨蝸啀u海岸線已第三天,運營方和探險隊員已與駐地工作人員聯(lián)系,在做清關(guān)、船只檢查和衣物檢查等登陸準備工作。南喬治亞登陸活動十分嚴格,為嚴防外來物種侵入,探險隊要求所有外衣、背包必須嚴格檢查,防水靴鞋底上下沖鋒舟前必須洗涮和消毒。登島后全程不允許坐下休息和蹲下,只允許手杖、三腳架和鞋底觸碰大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探訪格里特維肯捕鯨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與福克蘭群島不同,南喬治亞島目前沒有永久居民,一般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英國南極調(diào)查局工作人員(5~9人)入住格里特維肯(Grytviken)附近的愛德華國王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島最高峰Paget峰(海拔2934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愛德華國王角(英國南極調(diào)查局駐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一天探險隊長克勞狄婭在五層影像廳展示了海域陣風圖、浪高圖,指出雖然周邊海域已經(jīng)處于極地氣旋籠罩下,但擁有較高山脈的南喬治亞島東側(cè)各海灣仍然風平浪靜,適合戶外活動。今天的活動安排:上午登陸格里特維肯;下午遠足,致敬沙克爾頓之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機拍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喬治亞島全島面積3755平方公里,ALLardyce山脈構(gòu)成島的主體,山峰險峻,海灣眾多,57%被冰川覆蓋。島上最高點為Paget峰,海拔2934米。1777年庫克船長有關(guān)南喬治亞島的考察報告發(fā)表,引發(fā)英國的海豹捕獵者蜂擁而來,不到五年時間在南大洋就有超過100艘船只進行捕獵獲取海狗皮和象海豹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格里特維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維肯(Grytviken)意為“鍋灣”,以海豹捕獵者的煉油鍋命名。作為一座灣中灣,被挪威船長卡爾. 安通. 拉爾森選中在1904年11月16日建立了南極海域的第一座捕鯨站。挪威公司Compania Argentina DE Pesca僅使用一艘捕鯨船一年就捕獲了183頭鯨魚。最終南喬治島海岸上建立了6座捕鯨站:格里特維肯、海洋港、利斯港、胡斯維克港、斯特羅姆內(nèi)斯港、奧拉夫王子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來自于郵輪講座PPT)</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維肯是南喬治亞島惟一可以參觀的捕鯨站(斯特羅姆內(nèi)斯捕鯨站可以上岸遠觀,但是不允許靠近工業(yè)廢墟),主要參觀點有博物館、郵局、捕鯨者教堂、捕鯨者公墓、廢棄捕鯨船、捕鯨站切割鯨魚的裝置與器械、煉油鍋、儲油罐、物資倉庫。</b></p> <p class="ql-block">(高峰期的捕鯨站運營狀態(tài),照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維肯在全盛時期有大約450名工人,還有一個養(yǎng)殖有豬、雞、牛羊的小農(nóng)場。捕鯨站在十月至三月的南方夏季全馬力,而冬天則保留幾名船員過冬,可以迅速修復被暴風雪損毀的船只和處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進入屠宰場的鯨魚,照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捕鯨船Petrel號,于1928年在挪威奧斯陸建造,配有魚叉甲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捕鯨站將捕獲的鯨魚、象海豹等動物的脂肪、肉和骨分別提取油脂,這些產(chǎn)品被運往歐美制造商重新加工成人造黃油、燃料,以及一系列肥皂、口紅等美容產(chǎn)品。之后用于人類食用的冷凍鯨魚肉也產(chǎn)生了。動物剩下的部分變成肥料和牲畜飼料。殘酷的屠殺延續(xù)到“二戰(zhàn)”后,隨著石油工業(yè)和植物油的開采使用,鯨油的使用量下降,以及歐美環(huán)保運動的風生水起,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明文規(guī)定停止全球商業(yè)用途的捕鯨行為。但是日本、挪威等少數(shù)國家以科研的名義還在延續(xù)捕鯨行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4年~1966年南喬治亞島估計有175250頭鯨魚死亡,其中:約有41515頭藍鯨、87555頭長須鯨、26754頭座頭鯨、15128頭大須鯨和3716頭抹香鯨,生產(chǎn)了900萬桶油脂。即便如此,南喬治亞島陸地捕鯨站的捕鯨數(shù)量僅占南大洋捕鯨總量的1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次環(huán)三島行郵輪游客超過一百多人,探險隊將游客分為紅藍黃綠四組,兩兩一批次輪流有序登上沖鋒舟。今天上午我們作為第二梯隊上岸的,恰好好朝霧消散。沖鋒舟靠近棧橋,就見到一只象海豹匍匐在在Petrel號捕鯨船旁邊,捕鯨站共停泊三艘廢棄的捕鯨船。捕鯨站核心區(qū)域為一個盛放、切割鯨魚的三層大平臺,四周為鯨魚剝皮平臺、分離器工場及柴油發(fā)電機,肉類與骨類分開熬制的爐灶(柯約特熬制法:將鯨魚肉拖上鋼制斜坡,使用蒸汽鋸切成小塊,再放入旋轉(zhuǎn)的高壓鍋中,提煉油脂),還有食品加工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捕鯨人宿舍,目前僅保留一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工場”兩側(cè)分別有辦公室(改為博物館)、郵局、商店、電影院(現(xiàn)已拆除)和鹱形目鳥類研究室、物資倉庫以及水力發(fā)電站、冷凍倉庫,靠近山體布置有體積龐大的儲油罐區(qū),分別存儲鯨魚油、海豹油以及船只燃料、機油等;內(nèi)側(cè)則是捕鯨者教堂和員工宿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岸后首先還是在廢棄船只、加工場金屬支架、倉庫旁觀察毛皮海狗、象海豹、企鵝的生活狀態(tài)。牲畜小農(nóng)場以及后面綠油油山坡上躺著懶洋洋的幾群象海豹,不時有一兩只挪動著肥碩身軀、張著大嘴“牛吼”。小溪邊還有南喬治亞島特有的食肉性鴨子:黃嘴針尾鴨。這里的動物長期與工作人員和觀光客和平相處,不怕生,但是我們嚴格遵守距離動物5米的規(guī)定,在登陸時不準坐著、跪著和蹲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小農(nóng)場范圍的象海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圖企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換毛的王企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食肉性鴨子:黃嘴針尾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對于人文遺跡,我的參觀順序是郵局、教堂和沙克爾頓墓地,墓園原為捕鯨者公墓,由于南極地區(qū)明星人物沙克爾頓去世后選擇埋骨這里,因此成為參觀者必打卡的點。公墓位于捕鯨站的東南側(cè),沙克爾頓墓旁立著一塊花崗巖墓碑(正面刻著九角星,背面刻著詩人布朗寧的詩句“我認為一個人應該極盡所能努力奮斗,以追求他人生注定的值得爭取的目標”)。公墓周圍有一道白色柵欄,勇于阻擋換毛中的象海豹刮擦墓碑,但是個頭偏小的多只毛皮海狗還是進入墓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捕鯨者公墓返回碼頭時,路過物資倉庫,剛好大門打開,工作人員邀請我進去參觀。地面堆放著捕鯨船使用的開叉炮彈,捕鯨船開叉炮彈是一種專門用于捕鯨的武器,其彈頭為尖帽構(gòu)造,后面附著4個倒鉤鋼爪,射中鯨魚后,鋼爪會立即張開,炮彈還附有浮標,捕鯨船會一直等到鯨魚鮮血流盡后再行打撈。這種炮彈能夠有效地捕獲鯨魚,但同時也因其殘忍性而受到環(huán)保組織的廣泛批評。倉庫邊堆放著捆綁鯨魚或者下鐵錨的粗鐵鏈,銹跡斑斑。上午在捕鯨站參觀時在郵局購買了三張南喬治亞島明信片,自己蓋戳,但無暇參觀博物館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開叉炮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維肯是第一座也是運營時間最久的捕鯨站,在1904~1965年是捕鯨業(yè)在南大西洋的中心,它運行了62年,一直到1966年12月才關(guān)閉。部分原因是除了捕殺、加工各類鯨魚,同時還加工象海豹油,象海豹油占其產(chǎn)油脂產(chǎn)量的20%。</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捕鯨站停產(chǎn)后,在2003~2005年英國南極調(diào)查局組織了一次環(huán)境清理,一些建筑已被拆除。所以今日所見并非捕鯨站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午回船,探險隊在六層甲板上安排燒烤BBQ,含酒精的飲料自費。今天南喬治亞島受到極地氣旋外圍環(huán)流影響,天空出現(xiàn)了奇幻的莢狀高積云(飛碟云),云體中間厚邊緣薄,輪廓分明,形如豆莢。莢狀高積云是因為大氣中局部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匯合而成所致。徒步全程以及第二天船只停泊在坎伯蘭灣避風時都見到了這種奇妙的飛碟云。后來返回烏斯懷亞以及抵達南設(shè)的蘭群島又各見到一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格里特維肯徒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文說的沙克爾頓之路為南喬治亞島Peggotty Camp營地至斯特羅姆內(nèi)斯,步行距離50公里。而作為體驗項目,本次探險隊安排了從格里特維肯碼頭到麥維肯灣附近的兩個冰川融水湖的遠足,并沒有安排沙克爾頓之路(原因后文補敘)。探險隊長說徒步距離約4公里(往返則為8公里)。報名徒步人員分為三組:Fast Walk ,Slow Walk,Very Slow Walk。報名者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組別。我一時不能理解其中的差異,穩(wěn)妥起見選了中間狀態(tài)。</b></p> <p class="ql-block">(徒步軌跡,快到冰川融水湖才打開app記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午餐后根據(jù)分組情況登上沖鋒舟,再度蒞臨格里特維肯。午后捕鯨站內(nèi)海豹、企鵝數(shù)量明顯比上午少多了,似乎與人類一樣選擇了午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徒步沿著教堂旁邊的小溪上行,小溪里可以看到針尾鴨。雖有緩坡,單程僅4公里,也是比較愜意的。但是身上穿著厚厚的防風沖鋒衣沖鋒褲、雙腳著高筒防水靴、沿途還不能坐下休息的戶外徒步倒也是首次體驗。翻過格里特維肯的馬鞍狀山坡,先是濕地,慢慢地變成草地,左手為海島主體山脈,右手為杜絲峰,而回顧則為南喬治亞島停留幾天均可見到的Paget雪山。海拔升高,雙腳就像踩在川滇青藏山的流石灘。我與Slow Walk隊漸漸拉開了距離,到了第二個上坡段,逐漸跟上Fast Walk 隊,他們已經(jīng)接近冰川融水湖的湖畔山坡。此處下坡段較為陡峭,一些人遠眺并拍照湖泊后,選擇了返程。但我感覺下午天氣極好,南大洋海島的夏天倒似祖國西部高原璀璨的秋天,雪山巍巍,天空通透,于是在沒有手杖情況下繼續(xù)前行??觳较禄梁?,然后又走了一段濕地(湖水后退形成),跨過不太寬入湖水溝。冰川湖一大一小,小湖的海拔高點,它們之間由一個跌瀑銜接。湖畔建有一個應急小屋,即為徒步終點。若遇上雨雪冰雹天氣應該可以進去避雨。此刻為下午15:50,旁邊僅有五六名隊員,且以白人為主。</b></p> <p class="ql-block">蒲公英,不是海島原生植物,由挪威捕鯨者無意中帶入。通過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海洋保護區(qū)的多年努力,據(jù)說已將南喬治亞島原先入侵的馴鹿與老鼠清理干凈。但個別外來草籽已在島上繁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返程時斷斷續(xù)續(xù)的有隊員迎面走來,還是有一部分游客堅持走完全程。徒步返程時雪山、草甸為順光,風景指數(shù)更高。1小時候拖著沉重的雙腳返回到捕鯨站后面第一個鞍部時,探險隊員兼口譯楊逍騫向我招手,我離開徒步者踩出的小徑,往北走一小段,這里有幾塊崔嵬怪石,可以全景俯瞰格里特維肯。原來Very Slow Walk組以登上教堂西側(cè)的山坡俯拍捕鯨站為主。這個位置確實漂亮,俯瞰兩道海灣、愛德華國王角與格里特維肯,面對島上最高的雪山,加上海灣外幾條由遠而近、仙氣飄飄的莢狀云,捕鯨站地面明暗相襯,光線溫柔,極為驚艷!不虛此行,不虛此行。20分鐘后下到教堂旁的旱溝,一不小心滑了一跤。雨靴徒步的后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館前,柔和光線為毛皮海狗抹上萌萌的表情,似乎有一種依依不舍的表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下午與遠足活動同時進行還有皮劃艇,二十多名參加的隊員在教練帶領(lǐng)下,在藍天白云、高山堤壩懷抱里來來回回游弋,為此次南喬治亞島探險活動劃上一個精彩的符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險隊員Pia Harboure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險隊員Pia Harboure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晚餐后到甲板溜達,觀賞海面浮冰與山島冰川,太陽已隱入層積云,期待明天凌晨更激動的日出。格里特維肯徒步往返登山徒步約8公里,累計上升、下降22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8年英國政府將之前聲稱擁有主權(quán)的南極、亞南極部分地區(qū)合并為統(tǒng)一的海外領(lǐng)地并明名為福克蘭群島附屬領(lǐng)地。其中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被聯(lián)合國視為英國和阿根廷共和國之間的爭議領(lǐng)土,但目前被英國實際管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補敘:沙克爾頓南喬治亞島穿越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2月探險家歐內(nèi)斯特·沙克爾頓團隊的“堅忍“號受困于南極威德爾海后,沙克爾頓挑選了4名同伴乘坐救生艇從南設(shè)的蘭群島的大象島出發(fā),經(jīng)過16天1300公里的奇跡般的航行,在1916年5月10日黃昏在南喬治亞島的Cave Cove灣登陸,休整5天后進入哈肯王灣。5月19日黎明,留下2名體弱的隊員后,沙克爾頓、沃斯利和湯姆·克林三人翻越島上海拔為650米的埡口,從Fortuna Gllacier冰川下降到Fortuna海灣西側(cè),沿著海岸線繞到東側(cè),再翻越山坳,滑下一處9米高的冰瀑,經(jīng)過30多小時的跋涉終于抵達斯特羅姆內(nèi)斯捕鯨站(見下圖紅色虛線)。8月30日,經(jīng)過4次嘗試,沙克爾頓成功解救了被困在大象島上的所有22名同伴。從1914年8月1日“堅忍“號啟航到1916年8月30日沙克爾頓救出所有困于大象島的船員,這場被永載史冊的航行與絕境再生的故事,共歷時兩年零一個月。這是一次失敗的航行,但卻成為人類歷史上英勇和頑強斗志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圖中紅虛線即為沙克爾頓之路,此圖手機拍自郵輪上的書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沙克爾頓在南喬治亞島的穿越旅程后來成為一條朝圣之路。1964年英國軍方首次重走沙克爾頓穿越南喬治亞的遠征,他們有了更好的裝備與給養(yǎng),仍然耗費了36小時。許多方面表明,全球變暖、冰川消融導致沙克爾頓之路徒步穿越比1916年更艱難了。1922年沙克爾頓重回格里特維肯,1月5日他在船上突發(fā)心臟病去世。他的遺孀決定將其安葬在格里特維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