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少時以為人情世故不過是虛與委蛇的周旋,是成年世界里不得已的交換。直至目睹父親待人接物的點滴,才知那原是生命與生命相互照亮的樸素智慧。父親是一位赤腳醫(yī)生,并無顯赫之位,卻總被人惦記。每逢年節(jié),家中熱鬧增添幾分。張嬸提來一籃雞蛋,李伯抱來自家釀的米酒,王叔則干脆提來十斤豬肉。他們臉上堆著笑,嘴里念叨著“多虧了叔叔幫忙”。父親每每推辭,卻總拗不過那份熾熱的真誠。我那時不解,區(qū)區(qū)一名赤腳醫(yī)生,何至于受此厚待?</p> <p class="ql-block"> 一個暴雨深夜,我窺見了其中奧秘。鄰居李奶奶慌慌張張敲開家門,說她家漏雨了,樓上還有少許糧食,樓下房間被子也被淋濕了少許。父親二話不說,披上雨衣就踏進滂沱之中,所謂的雨衣就是在家里找到一張薄膜膠紙披在身上。我打著手電跟去,只見他爬上房頂查看漏雨的地方,雨水順著他花白的鬢角流淌。腳步輕輕移動著補漏雨水的地方,終于沒有漏雨那一刻,李奶奶攥著父親濕透的衣袖,眼淚比雨水還稠密。返家路上,我問他:“這么晚又這么大雨,不能明天再補嗎?”父親抹了把臉,聲音比雨聲還輕:“誰家沒個難處?能幫就幫一把。人活一世,活的不就是個互相照應?”</p> <p class="ql-block"> 這話如閃電,照徹我心中經(jīng)年不解的迷霧。我忽然明白,李家那籃雞蛋,是父親冒雨搶修了三小時漏雨的回報;張伯那壇米酒,映照著父親為他生病在床的賢妻開藥和輸液的忙碌身影;黃叔那半扇豬肉背后,是父親替他即將結(jié)婚兒子當管事的謝禮。父親從未刻意“經(jīng)營”人脈,他只是以專業(yè)技術為舟,以悲憫良善為槳,一次次渡人過困厄之河。那些人情的往來,不是算計,而是受助者一顆心無處安放,最終化作最原始謝意的自然流淌。父親用半生言行教我:真正的人情世故,其核心并非功利性的交換,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體諒與付出。它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打心底里記住了你;不是風光時的推杯換盞,而是困頓時伸過來的那一雙雙溫暖的手。</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亦入世漸深,每當欲在人際間權(quán)衡得失時,總會想起父親雨夜中濕透的背影。它時刻提醒我:人世間的所有世故,唯有注入情的溫度,方能如光穿透寒夜,在茫茫人海中,織就一張溫暖而堅韌的網(wǎng),網(wǎng)住那些動蕩生活中珍貴的善意與可靠。這人情世故的最高境界,原不過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八個字,父親早已用他最沉默的方式,寫得淋漓盡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