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曉露著、新華出版社出版、長篇紀實文學《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連載40</p> <p class="ql-block">(圖片說明:1984年4月1日,一群攀登金佛山的年輕人。有排左一為作者曉露。)</p> <p class="ql-block">(圖片說明:1985年國慶節(jié),原天興廠青年攀登到金佛山頂合影留念。前排左三為作者曉露。)</p> <p class="ql-block">在天星溝,我們從小不是下河就是上山,但真正意義上的登山,則是1984年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天,吳意全約我一起去登金佛山,去看珍貴的銀杉樹。4月1日那天,共有15人一起去登山,有吳意全、羅紹光和伍慶鐃三個30多歲的老師傅,有姚根華、熊集儉、程杰、張曉成、褚俊敏等從外地分來的大學生,有林永華、吳峰、劉世平、沈作仁等家屬子弟,女孩只有我和陳桂芳,那是我第一次參加登山活動。</p><p class="ql-block">我們早晨6點半就出發(fā)了,每個人都背著一個廠里發(fā)的軍用水壺,背著一個裝有干糧的背包,經(jīng)過職工食堂時去買了幾個剛出籠的熱饅頭邊走邊吃。我們順著天興廠的公路往溝里走,走過芶家河壩,沿著河邊一直走到溝盡頭,就開始登山。山路險峻陡峭,我們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但卻很興奮。我們大聲吼叫,放聲歌唱,仔細傾聽山谷的回音。走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會兒,吃點干糧,喝點涼水,水壺里的水喝完了就在小溪里灌山泉水。</p> <p class="ql-block">大約登兩個多小時就到了半山腰較開闊的地方,名叫蘭花大隊,這里稀稀拉拉住著十幾戶農(nóng)民,還有兩間土屋的小學校,這里的石頭就像云南的石林那樣奇形怪狀,只是沒有那么多那么大。這也不奇怪,因為金佛山屬于云貴高原大婁山脈的主峰,和云南都是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我們找了一個名叫陳能海的年輕農(nóng)民給我們當向?qū)В疟灰胺湎U了,兩只眼睛腫得只睜得開一條縫。</p><p class="ql-block">從蘭花大隊再往上爬山,路就更不好走了,基本上是樹叢中一條不太明顯的小路。沿途成片的白色扁竹花,特別好看,蘭花草也很多,難怪這里叫蘭花大隊。</p> <p class="ql-block">路上經(jīng)常會遇到蛇,我們會小心地繞著走。要經(jīng)過一條狹窄的山縫。很奇怪,那么高的山,暴露出來的山體全是鵝卵石和沙子,好像這里曾經(jīng)是河床一樣。從這里繞到另一個方向,眼前是一個巨大的天坑,對面從坑頂流下的瀑布像一條條絲線,被風吹得飄飄揚揚。</p> <p class="ql-block">在接近金佛山頂?shù)囊蛔容^陡、中間高兩邊低的山脊梁上,我們在樹叢中看到了銀杉樹,一共有100多棵銀杉樹,每一棵都掛了牌子編了號,說明了銀杉樹的珍貴。銀杉樹是一種古老的樹種,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有活的銀杉,而且數(shù)量很少,只有幾千株,分散在四川金佛山、廣西花坪和大瑤山、湖南界福山和八面山、貴州的道真和桐梓山區(qū),非常罕見。1992年郵電部還發(fā)行了一枚銀杉郵票。銀杉是松科常綠大喬木,樹干挺直,高達24米,挺拔秀麗,枝葉茂密。樹冠塔形,分枝平展,樹姿俊俏優(yōu)美。樹條上螺旋形排列著條形的葉子,葉片像杉木的葉子一樣扁平,葉片背面有兩行銀白色的氣孔帶,微風吹來,飽含露珠的葉片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更是美中生奇。銀杉以此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五點開始下山,人人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那么陡峻的山路,下山時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踩穩(wěn)才敢挪動雙腳,只有姚根華是個另類,他可以一溜煙地往下跑,人人都佩服他。</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登山感覺特別好玩,特別開心,我就喜歡上登山了。吳意全也覺得我能吃苦,不嬌氣,后來他組織登山時經(jīng)常都要把我叫上。</p> <p class="ql-block">1984年五一節(jié),我第二次參加登山活動,也是第一次登上金佛山頂,這一次登山的人有陳家華、陳榮華、劉小平、劉世平、涂平、丁峰、姚根華、姬建印、程杰等人,女孩只有我和陳桂芳兩個人。這次我們準備登上金佛山頂,還要在山頂露營,所以我們除了帶干糧和水,還背上了被褥和毛衣。我們還是早上6點多鐘就出發(fā),還是從上次那條路往上爬,經(jīng)過了人稱“十八步梯”的絕壁,直到下午5點多鐘才到達山頂,在鳳凰寺的遺址處打地鋪露營。選定露營地后,我們都顧不上休息,有的人忙著揀柴火,有的人就忙著挖灶坑,燒火煮飯,煮一大鍋稀飯,大家就站著吃干糧喝稀飯,晚上就圍坐在篝火周圍聊天唱歌?;鹂拘厍芭?,風吹背后寒,自在又快樂,賽過活神仙。</p> <p class="ql-block">我第三次參加登山活動是1985年五一節(jié),也是我第二次登上金佛山頂。這次登山共有11個人參加,有姚根華、王光明、褚俊敏、熊集儉、劉經(jīng)峰、程杰、張曉成、陳志平、黃荗彪,女孩只有我和李素芬。</p><p class="ql-block">這一年的五一節(jié),廠里宣傳我們就要搬遷了,今后想登金佛山都沒有機會了,號召全廠職工都到金佛山頂去看看。廠里連續(xù)兩天派出大客車和大卡車,將廠里的職工家屬拉到金佛山去玩,而我們這群喜歡登山的人放棄了乘車的機會,還是喜歡自己攀登上去。</p> <p class="ql-block">我第四次參加登山活動 是1985年9月15日至16日,組織者仍然是吳意全和羅紹光,吳意全和羅紹光領(lǐng)著姚根華、羅長菊、李素芬和我共6人。這一次我們改變行走路線,從另一個方向登上金佛山頂。我們從三匯坐客車到快到小河的一處叫童家溝的地方下車,開始攀登上山,在金佛山頂上的氣象局住一晚上。這一次登山,讓我意外收獲了愛情。</p> <p class="ql-block">曉露著、新華出版社出版、長篇紀實文學《遠去的天星溝——我的三線人生》內(nèi)容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讓世人了解新中國歷史上那段波瀾壯闊卻又高度保密的三線建設(shè)史,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42年的三線建設(shè)史,講述三線企業(yè)的發(fā)展史,講述三線人的故事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團結(jié)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專家的文章,分析三線建設(shè)的起因、過程和得失。作品真實感人,故事性強,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謹以此書獻給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獻給三線建設(shè)決策六十周年,獻給曾經(jīng)奮斗在崇山峻嶺中的三線建設(shè)者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