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東麓,河北省淶源縣縣城,一條尋常街巷的深處,藏著一座古老的神秘寺院。它長年四門緊閉,拒人千里,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隱者,低調得連當地人都常常忽略其之存在。</p> <p class="ql-block">越過院墻,能看到優(yōu)雅的屋頂和蒼勁的古松,散發(fā)著一種超凡脫俗的古樸氣息。</p><p class="ql-block">這里就是中國建筑史上一個近乎神跡的存在,一座被譽為“八大遼構”之首的千年古剎,閣院寺。</p> <p class="ql-block">“八大遼構”,是指中外古建學者,通過細致考察和嚴謹測繪,陸續(xù)發(fā)現的八座遼代木構建筑。這八座建筑奇跡,以易朽的土木為軀,歷千年風雨洗禮,挺立依然,成為華夏文明的珍貴見證。</p> <p class="ql-block">根據營造的先后順序,它們分別是:河北淶源閣院寺文殊殿、天津薊州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殿、河北高碑店開善寺大雄寶殿、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山西應縣釋迦木塔和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據記載,淶源的閣院寺為“漢創(chuàng)建,唐重修”,而其文殊殿則重建于遼應歷十六年(966年)。無論按始建年代,還是按重建時間,在遼構八兄弟中都是妥妥的兄長。</p> <p class="ql-block">重建于966年的文殊殿,比二弟獨樂寺觀音閣年長18歲,距今已有1059年的歷史了。966年,大遼已建國50年,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也有28年了,而閣院寺正在這割讓的范圍內,此時南方的趙匡胤黃袍加身才不過6年。</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處偏僻,文殊殿雖年紀最長,卻是最后被發(fā)現的那一座。1979年,古建專家莫宗江親自帶隊,對閣院寺文殊殿進行了細致的考察,最終才驗明正身,補上八大遼構最后一塊拼圖。</p> <p class="ql-block">閣院寺自1996年被確定為文保單位后,就一直處于封閉狀態(tài),我是今年三月份去的,依然沒有對外開放。越是神秘越是誘惑,遂從正在維修的古城墻翻墻而入??撮T人善解人意,允我參觀二十分鐘,雖未能登堂入室,但與古剎相對而視已屬幸運。</p> <p class="ql-block">閣院寺在縣城西邊,其西院墻就是明代淶源古城的老城墻。寺院的主要建筑有三處,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樓。</p> <p class="ql-block">最前是天王殿,兼作山門,面闊和進深都為三間,建于明成化年間,清康熙時重修?,F在大門緊閉,殿內空空如也,內中陳設都毀于文革時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為藏經樓,也叫“后樓”,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道光時重修?,F在謝絕參觀,內中陳設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院子正中的文殊殿是閣院寺的主體建筑,也是閣院寺的靈魂所在。這座八大遼構最年長的大殿,身居僻寺,遠隔紅塵,靜默無言,深藏不露。</p> <p class="ql-block">大殿坐落在半米多高的月臺中心,四周矮墻環(huán)繞,低調內斂,孤高淡泊。契丹人的寺院大都坐西面東,而閣院寺卻坐北朝南,應該這里早有唐代殿宇存在,遼代重建時直接順承了先前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月臺之上,兩棵古松一榮一枯,分立左右,榮樹枝葉繁茂,枯樹軀干虬曲,形成鮮明反差。這兩顆古松,似歲月的見證者,在歲歲年年的更替中,襯托出古殿的沉穩(wěn)與恒久。</p> <p class="ql-block">大殿東西各有一通石碑和一座石經幢。東側的經幢,刻于唐咸通八年(867年),記載唐代重修事宜,由此可見,文殊殿確實是建于唐代遺址之上。</p><p class="ql-block">石碑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閣院寺并金粧施材善人”碑。</p> <p class="ql-block">西側的經幢,刻于遼應歷十六年(966年),為遼武定軍節(jié)度巡官李崇菀為父親祈福所立,專家就是以此年份確定的大殿重建時間。</p><p class="ql-block">石碑為明嘉靖元年(1522年),“廣昌縣閣院寺重修安禪碑記”。</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在規(guī)制上等級并不高,面闊只有三間,但長度竟有16米,平均5米多的間距在古建中非常罕見,再加上進深也是三間,長寬相等,平面近乎正方形,看起來非常的寬大厚重。</p><p class="ql-block">484平米的文殊殿是國內最大面積的三開間古建。</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的屋頂為單檐歇山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坡度平緩,出檐深遠,頗具唐風,</span>上面琉璃鴟吻高高翹起的尾部應該是折斷了,多少失了點風采。</p><p class="ql-block">遼代的建筑很像唐朝,比宋代的更像,因為遼的崛起就在唐亡之后,比北宋更接近唐朝,直接承襲了大唐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的斗拱更見真功夫,每面七朵,柱頭四朵大的、補間三朵小的,錯落有致?!拔邃佔麟p抄偷心造”,聽著似懂非懂,看著卻養(yǎng)眼,華拱一跳接一跳向外伸,像大鳥張開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四角的斗拱更漂亮,兩跳華拱之上加抹角斜拱,既分擔了檐角重量,又使整體輕盈如飛。超過2米的出檐劃破天際,將大唐飄逸與契丹雄渾交融于一體。</p> <p class="ql-block">唐遼斗拱多為素木,這兒卻用了五彩雜間繪,青綠打底,金線勾邊,檐下仿佛像落了片彩云。專家測試,斗拱上的彩繪最早為金代,為我國最早期的青綠彩繪,只不過明清時進行過重描。</p> <p class="ql-block">斗拱的用材也非常碩大,據說是屬于五開間以上的用材尺寸,磅礴大氣,雄渾依舊。</p><p class="ql-block">技藝可畏,歲月可追。我雖看不懂斗拱的復雜結構,但這些跨越千年的木頭里,蘊含的那股堅韌與孤勇,還是讓心中的感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低頭看,正門下的踏石為漢白玉材質,周邊雕刻著蓮瓣紋飾。據說這踏石與文殊殿同齡,千年之間無數人踏過,已泛起歲月的光澤。</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藍底金字大匾高懸,“大智文殊”端莊大氣。這塊匾無需過多留意,1995年的新品。而匾下的木格窗欞才是驚艷所在,只需看上一眼,便會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牌匾之下為當心間的橫披窗,五塊工藝極為精美的木雕格窗鑲嵌其中。五扇格窗并不是統(tǒng)一的圖案,而是中央繁復兩側趨簡,刻意凸顯出中心那塊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當我聽看門人說,這塊木格窗欞是與文殊殿同齡,來自遙遠的1059年前時,一種震撼直達心靈。</p><p class="ql-block">它是目前國內唯二存世的遼代原構木質花窗,是中國現存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小木構實例。</p> <p class="ql-block">這扇古老的木格窗雕刻的并不是簡單的幾何圖形,而是信仰的象征、佛教的法器,不僅具有法力,還能凈化心靈。</p><p class="ql-block">格窗的上半部分,橫向間隔排列著七個金剛鈴、四個金剛杵、四個寶瓶,這些都屬于密宗八寶。金剛杵和寶瓶在中間一排,能明顯看出來。下面的七個小孔里,原來都掛有小鈴鐺,想象一下,金剛鈴的形象就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格窗的下半部分,四交八斜為組合法器,并排四個法壇,交織在一起。法壇內有十字杵,四周環(huán)繞金剛訣,還裝飾著曼陀羅花。上面雕刻的梵文為文殊菩薩心咒,據說精通梵文的專家,通過這些字符便能判斷主尊為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第二塊遼代原裝窗欞在西開間門扇旁。這是一塊保存完好的遼代菱花格子窗,采用“三交六斜”榫卯工藝,相互咬合形成無數菱形空格。木條中間鏤空雕刻金剛杵、凈瓶、蓮花,以及一些神秘符號。</p> <p class="ql-block">仔細端詳,窗欞飽經滄桑,已變?yōu)樯詈稚瑓s紋理清晰、堅挺穩(wěn)固,依然承擔著擋風遮雨的實際功能,簡直堪稱活著的古窗化石。</p><p class="ql-block">這古老的窗欞仿佛是一位穿越千年的使者,訴說著大遼遙遠的信息、傳導著歷史不息的脈搏。</p> <p class="ql-block">窗上的神秘符號,經專家破譯,為梵文的一種古老字體。以梵文古字裝飾門窗,彰顯佛寺神圣,在國內古代建筑中這是唯一的實例。</p><p class="ql-block">更絕的是其中一個梵文字符,似流暢的奔跑人形,竟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徽標驚人相似,這真是跨越千年的靈感共鳴?。?lt;/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其他的格窗,中心間橫披窗千年窗欞的左右兩側,為650年前元代補造,再外側為450年前明萬歷時補造,而門扇則為100年前民國時補造。</p><p class="ql-block">這些窗欞不僅是建筑的裝飾,更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不同朝代的文化和審美。</p> <p class="ql-block">左右兩開間的橫披窗也各有特色。左開間中間為元代,兩邊為明代,再外邊為金代。右開間中間為元代,兩邊為明代,再外邊右為金代,左為清代。</p><p class="ql-block">門窗作為小木作構件,古建中極難保存,像文殊殿這樣,擁有遼、金、元、明、清及民國窗欞的千年古建,目前還沒發(fā)現第二座,所以文殊殿也被業(yè)界譽為“中國古窗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大門上鎖,不得入內,只好門縫窺視。</p><p class="ql-block">文殊騎獅像為近代添置,沒有文物價值??諘绲牡顑戎挥兴母樱懊鎯筛€是清代加裝的,也就是說原設計只用兩根柱子,就支撐起484平米的空間,這是流行于遼宋時期的“減柱造”工藝。</p><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唯一,三開間還采用“減柱造”的古建。</p> <p class="ql-block">向上看,梁架上的彩繪富麗堂皇。這些彩繪色彩鮮艷,圖案精美,雖歷經歲月的侵蝕,雖門窗封閉光線暗淡,卻依然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仿佛是一個絢麗多彩的天國世界,讓人目眩神迷。</p> <p class="ql-block">向下看,墻壁下方露出部分壁畫,好似冰山一角。明代曾在殿內周遭塑十八羅漢,遂用泥將三面墻上的壁畫覆蓋。文革時拆毀佛像及下面的須彌臺座,臺后未覆泥的壁畫才顯露出來。</p><p class="ql-block">如今對于揭開壁畫的安全性還在評估,估計一時半會還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東南還有一口大鐵鐘,也是鎮(zhèn)寺之寶。鐘身滿鑄銘文,漢梵兩種一千多字。銘文記載,此鐘鑄于遼天慶四年(1114年),是為皇帝和公主祈福而造,這也是中國現存唯一有明確記年的遼代大鐘。</p> <p class="ql-block">銘文還曰,“維大遼蔚州飛狐縣”,說明當年淶源屬遼國蔚州管轄,曾叫飛狐縣,因此大鐵鐘也被稱為“飛狐大鐘”。</p><p class="ql-block">聽看門人講,舊時鐘響,可聲達十里,“閣院鐘聲”為古淶源十二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大鐵鐘高1.6米,口徑1.5米,看著圓不倫敦個頭不大,但壁極厚,重約2噸,要是當時知道它比一輛滿載的奧迪A6還重,可不敢站在它下面。</p> <p class="ql-block">離開時,不用翻墻,是從前門走出去的,身后鎖門的聲音在寂靜的胡同里顯得特別響。</p><p class="ql-block">夕陽漸漸沉入遠山,古松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閣院寺在暮色中漸漸隱去輪廓,與飛狐古縣和千年時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