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鐘山蒼翠,如龍蟠踞金陵。暮春,登紫金山麓,見層巒疊嶂間,一座藍瓦白墻的宏偉建筑群依山而起,似巨鐘懸于天地,這便是屹立百年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中國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這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span>”。</p> <p class="ql-block"> 孫中山,一個偉大的名字。孫中山之所以獲得世人的普遍尊重,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獨立與自由的先驅(qū),還在于他崇高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稱中山先生為“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足以體現(xiàn)孫中山開創(chuàng)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事業(yè)的歷史功績。1953年,毛主席專程去參拜了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凡來中山陵者,沒有人不知道來的目的不僅是拜謁一方陵地,更是敬仰一種精神。因為中山陵寄托著一種精神,一種偉大的民主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這座巍峨宏偉的建筑,依山而建,氣勢恢宏。<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的中軸線,從石牌坊開始,經(jīng)過長長的墓道、陵門、碑亭,直至祭堂和墓室,這是一條莊嚴而筆直的路徑。這條中軸線不僅是建筑布局的中心線,更是歷史的軸線,承載著人們對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與追思。中軸線兩側(cè)的建筑,對稱而嚴謹,每一磚一瓦都透露著莊重與肅穆,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先生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 懷著對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我們來到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以圖去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感受偉人的精神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進入<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園</b>,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路旁高大的法國梧桐樹,為中山陵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溫情。這些直插云霄的樹木,枝繁葉茂,樹冠如蓋,為拜謁者遮擋著炎炎烈日,也守護著這片圣地。</p> 孝經(jīng)鼎 <p class="ql-block"> 走過林蔭大道,便是一座圓形廣場。廣場北端矗立著一尊高4.25米、名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孝經(jīng)鼎</b>”的紫銅寶鼎。它靜默地踞于八角石臺之上,腹徑丈余,重若千鈞,仿佛一卷沉甸甸的歷史書冊,被封存在青銅的頁巖中。鼎身“智、仁、勇”三字如刀刻斧斫,是中山大學的校訓,亦是戴季陶以師生之名贈予偉陵的諄諄寄語?。鼎腹內(nèi)有戴季陶母親黃老太太親手所書的《孝經(jīng)》全文,那娟秀的墨跡穿越時空,將孝道凝成一滴露,墜入民族的血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的松柏年年青翠,而孝經(jīng)鼎始終是那片綠意中最沉默的注腳,它讓每一個撫摸過它紋路的人,忽然懂得:孝是青銅的溫度,是鐫刻在民族脊梁上的光。</p> 博愛坊 <p class="ql-block"> 進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愛廣場</span>。一座巍峨的沖天式牌坊巍然矗立、莊重肅穆,先生手書“博愛”兩個大字高懸其上,鎏金生輝。四根石柱擎起歲月,“博愛”二字鐫刻精神。這不僅是中山先生一生的追求,更是對世人的諄諄教誨。這座牌坊被尊稱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愛坊</b>”,南京也被譽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愛之都</span>”。</p> 墓道 <p class="ql-block"> 穿過博愛坊,順著陵園一條長長的緩坡式大道往北走,便是一條長440米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墓道</b>。墓道兩側(cè),百年雪松虬枝如鐵,替代傳統(tǒng)石獸,長青之姿暗合先生精神永存。行于這蒼松翠柏間,我們對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肅穆與敬意。</p> 陵門 <p class="ql-block"> 墓道的盡頭,巍峨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陵門</b>展現(xiàn)在眼前。這扇門寬達27米,高達16.5米,進深8.8米,氣勢磅礴。<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陵門</b>居中而立,三個門洞,彰顯著中山陵的莊嚴與肅穆。在陵門的上方,中山先生手書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下為公</span>”四個大字熠熠生輝,體現(xiàn)了中山先生提倡的天下為民,人人平等的理念,這不僅是對他畢生奮斗目標的詮釋,更是對民族理想追求的最好佐證。</p> 碑亭 <p class="ql-block"> 穿過陵門,便是一座莊重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碑亭</b>。其平面近似方形,寬闊約12米,高聳約17米。亭內(nèi)矗立著一塊高達九米的碑石,整塊花崗巖雕琢而成,顯得雄偉而莊重。碑的正面,是國民黨內(nèi)書法家譚延愷手書的24個鎏金顏體大字,分三豎行書寫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span>”。中山先生逝于1925年3月12號早上9點30分,直到1929年6月1號早晨4點的“奉安大典”開始才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碑的背面無字,主要原因是?原計劃中的墓志銘因歷史環(huán)境因素未能實施?。今天,在許多人看來,中山陵沒有墓志銘或許是天意,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是無法用文字表達,他的光輝事跡已永遠銘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可謂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無字勝有字</span>”。石碑雖無字,但上方以云紋裝飾,下方則刻有海浪紋路,寓意孫中山的功績?nèi)缟礁?、如海深;中山先生屹立于天地之間,精神永存。中山先生的功績恩澤,早已深深銘刻在我們每個華夏兒女的心間!</p> 臺階 <p class="ql-block"> 走出碑亭,便是一段通往祭堂的漫長臺階之旅。從博愛坊到祭堂,需攀登<b style="color:rgb(237, 35, 8);">392級臺階</b>,8個平臺,方能抵達。這段攀登之路,仿佛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為國家和人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攀登過程中,我們只見臺階層層疊疊,看不到平臺,寓意著人生的道路需要不斷攀登,才能邁向更高的境界;而當我們登上頂端,向下俯瞰,卻只見平臺不見臺階,視野豁然開朗,又仿佛在告訴人們,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人生要有廣闊的胸懷。</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行走到在第五層平臺時,發(fā)現(xiàn)有一對<b style="color:rgb(237, 35, 8);">銅鼎</b>,上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奉安大典</span>”四個篆體大字,這是當時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讓國人氣憤的是,日本侵略者1937年12月進攻南京時,炮彈擊穿了銅鼎,兩側(cè)的鼎腹上留下了兩個深深的洞孔。這是歷史的見證,告誡華夏子孫們時刻莫忘國恥。</p> <p class="ql-block"> 天地有正氣,浩氣永長存。不知不覺,392級石階,全留在身后。站在中山陵最高的地方,望了望天空翻騰的墨云,再看看身邊蒼翠的松柏,不知道松柏是墨云,墨云是松柏。</p> 祭堂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祭堂</b>巍峨聳立,是中山陵的最高點,海拔高達158米。它的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精髓,宮殿式的建筑外觀令人肅然起敬。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寬闊的門洞上方分別刻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族”、“民生”、“民權(quán)</span>”六個大字,彰顯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念。壯觀的祭堂,從遠處看,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宮殿,莊嚴肅穆地坐落在紫金山上。祭堂的大門氣勢壯觀,卻透著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進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祭堂</b>,正中門的上方,鑲嵌著中山先生手書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地正氣</span>”四個金光閃閃的匾牌。字體行間,展示了中山先生高尚的情懷和偉人而獨有的人格魅力。堂內(nèi)12根黑石巨柱,撐起穹頂,壁上鐫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建國大綱</span>》全文。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端坐在中央,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神情沉思,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先生雕像坐像底座四周,鐫刻著六幅反映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浮雕,分別為《如抱赤子》、《出國宣傳》、《商討革命》、《振聾發(fā)聵》、《討袁護國》、《國會授印》。這些浮雕栩栩如生,每一個細節(jié)都處理得十分精致??粗@些浮雕,就如同翻開了一頁頁生動的歷史書,先生一生的奮斗歷程在眼前一一展現(xiàn)。堂內(nèi)主料是黑色大理石,與純白石像一起烘托出凝重哀悼的氣氛。</p> 墓室 <p class="ql-block"> 繞過祭堂,銅門肅穆,<b style="color:rgb(237, 35, 8);">墓室</b>圓頂如蒼穹覆護。外門為兩扇對開銅門,門額上刻有“<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浩氣長存</span>”四個字,取自中山先生為黃花崗烈士墓的題字。第二道門是單扇銅門,門上刻有張靜江篆書“<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孫中山先生之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墓室</b>中央,白色大理石中山先生全身臥像,身穿中山裝,雙手放于胸前,安詳而眠。漢白玉臥像下,先生遺體深眠5米地穴。設計者以西洋墓室公開性,破中國陵寢隱秘傳統(tǒng),喻示先生一生光明磊落,精神永供后世瞻仰。</p> <p class="ql-block"> 我們懷著崇敬而沉重的心情,走出<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祭堂</b>。這里是一個<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平臺</b>,也是全陵的制高點。這里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憑欄遠眺,群山如黛,河水似帶;那綿延起伏的江南丘陵,白練如帶的秦淮河川,七色生輝的陵園景色,熙熙攘攘的謁陵游人,無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豪氣滿懷。中山先生長眠于此,當無愧于天地,當無愧于華夏子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非尋常陵寢,而是一座以建筑凝固思想的豐碑。先生雖逝,然其魂如鐘山巍峨,其志似長江浩蕩,在每一顆追尋光明的心中長鳴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山陵</b>,是歷史的坐標,也是自然的詩篇。它靜靜地佇立在紫金山上,訴說著過往,啟迪著未來。中軸線的莊嚴與梧桐樹的靈動,共同構(gòu)成了中山陵獨有的韻味,使其成為南京這座城市乃至中華民族心中永恒的精神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首顧望之間,金陵的王氣之感,古都的山川江水,在群山起伏翹首的孕涵之下,讓人對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頓生無限敬仰之情。它不僅見證了中山先生的偉大精神,更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先生之寢陵,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與鐘山融為一體。這正應了中山先生“愿向國人乞此一抔土”,視己如塵,視人如山的宏愿,讓這里人文景觀和自然山水隱約間融,猶如天地浩氣。中山先生那種博愛的胸襟,他那天下為公的民主思想,在中國近代的歷史長河中,將與蒼山長久,激勵和昭示著現(xiàn)代的人們,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精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