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8.21 周四 雨</p><p class="ql-block"> 昨天乘船游覽萬峰湖,天空晴朗,涼風習習,好不愜意舒適。等我們游完萬峰湖,前往馬嶺河大峽谷時,天降大雨,景區(qū)關閉。導游安慰我們:不怕,我們在興義呆三天,有時間。興義這里晚上下雨的話,白天一般就會晴天,我們第三天上午再來!</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果然下了一晚上的雨,我們放下心來。可今天早上一起床,雨還繼續(xù)在下,導游有點尷尬,解釋道:這次情況不同,這次下的是臺風雨,臺風饒過廣東,直接從廣西登陸,來到貴州,不知這場雨要下到什么時候了。</p><p class="ql-block"> 上午冒著大雨游覽《爸爸去哪兒5》拍攝地——雨補魯天坑。其實下雨何嘗不是好天氣,特別是山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房屋、石板、樹葉、小草、花朵……剛被水洗過,多么干凈,多么清新,多么涼爽!</p><p class="ql-block"> 在中華大地上已發(fā)現100多座天坑,其中六十多座位于貴州境內。天坑本不適宜人類居住,可雨補魯天坑有點特殊,這個坑內有個寨子,已有600余年的歷史,住著160多戶人家,戶籍人口600余人,陳姓人家占全寨人口的絕大多數。</p><p class="ql-block"> 這群人從何而來?為何居住于此?他們如何生存?</p><p class="ql-block"> 傳說他們是陳友諒的后人。當年陳友諒水戰(zhàn)失敗被殺,他的家人和部將們?yōu)榱颂颖苤煸暗淖窔ⅲ宦肺魈?,躲進了貴州這座偏遠的深山,躲進了這座無人知曉的天坑。</p><p class="ql-block"> 要生存,必須有水源……</p><p class="ql-block"> 看看他們是如何解決水的問題: 寨子東邊有一股泉眼,雨布魯先民們修建一條溝渠連接東西兩頭的地下暗河(出水口和落水洞),源源不斷的山泉通過溝渠流進村寨,用來灌溉田地和供給人們的生活用水,而多余的山泉水和人們的生活廢水也通過這條溝渠流向遠處的落水洞,匯入另一條地下暗河。 </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是寨子里的天坑地漏,據說這是天坑最深處,整個寨子的中心位置。從前天降大雨,排水不暢,農田全被雨水淹沒。村民們在此挖了一個大坑,大坑下面正好和暗河交接,整個寨子和天坑的雨水會基于此再流入暗河。以前是個泥坑,現在用石塊封好,小塊小塊的石頭圍成一個個小圓圈,最后形成一個大大的圓圈,在此拍照,有點像古代羅馬斗獸場的感覺。我們來的時候,雨下得越來越大,房屋前石板路(位于半山腰上)上水流成河,可處于地勢最低處的田地卻沒有一點積水,你說奇怪不奇怪?</p><p class="ql-block"> 有了水,還需要生產,需要土地,解決吃飯問題。</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天坑是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特點是巖石裸露于地表,土地占有量很少??捎暄a魯天坑內連片的耕種面積竟然達到了200多畝,還有部分可耕種土地分布在山間,如此大面積的田地究竟從何而來呢?專家考證:這里的土都是原生的,并非從外面搬運而來,天坑的土壤是基巖裸露區(qū)風化、淋濾、剝蝕、搬運、堆積形成的,并且鋪滿了整個天坑,土壤的厚度最深可達到十米。雨補魯居民把房屋都建在半山腰,留下坑底大面積的風化土壤進行耕種,源源不斷的山泉水澆灌著這片農田。</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雨補魯天坑人家的故事,他們利用天然的土壤,利用天然的水源和落水洞,將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天坑,改造成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人類和大自然的完美結合在雨補魯天坑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是人類的生存之道。</p><p class="ql-block"> 時間仿佛在這里停止,它與幾百年前幾乎還是一樣:石頭村寨,石頭房,石頭路面,石頭墻,石頭桌凳,石頭磨,石頭碓窩,石頭缸……走進雨補魯村,你會看到真正質樸的模樣,它遠離城市的車馬喧囂,守著一份獨有的古老與典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