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大中</p><p class="ql-block">美篇號/9292065</p> <p class="ql-block"> 劉慧云老師是我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教語文課。</p><p class="ql-block"> 她當年二十幾歲,一身藍色的女工服,扎兩條短辮,顯得清爽利落,稀疏雀斑的臉上,充滿著青春氣息。</p><p class="ql-block"> 每次上課走進教室,她手里都托著一摞書。把書輕輕放在講臺右前角,然后開始講課。她并沒有刻意介紹這摞書,講課也沒有引用這摞書。</p> <p class="ql-block"> 我是聽課總溜號的學生。老師講的什么一點兒印象也沒有,兩只眼睛光顧盯著那摞書的書脊出神,至今還能記得那摞書的名字:《地下的笑聲》《古麗雅的道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p><p class="ql-block"> 下課了,我擠到講臺前,輕輕地撫摸著那摞書,心里激動得怦怦直跳。后來,我試著問老師可以看看嗎?她答應借我看。我就撿一本書到教室外面窗下去看。老師還關心地告訴我,不要在陽光下面看書,以免傷害眼睛。</p><p class="ql-block"> 劉老師看到學生們對這摞書很感興趣,就說:“從明天起,放學后留下一小時,我給你們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長篇小說?!彼捯魟偮?,教室里登時沸騰起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劉老師每天誦讀一章,總共用了二十幾節(jié)課外時間。我是走讀生,家在四里半的南屯。每次聽完小說,天色早就黑下來,路上常有野狗在后面追我。劉老師就和幾個學生走出北屯南門送我一段路。</p><p class="ql-block"> 小說誦讀完之后,劉老師又增添了新內容。上語文課前,利用十分鐘誦讀她的散文。她的散文很美,很抒情,把農村火熱的生活場景描寫得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聽她誦讀的散文多了,學生們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關于志愿軍的戰(zhàn)斗故事,那是聽我家對門的趙叔從朝鮮戰(zhàn)場回來講的親身經歷。劉老師在我的作文本上寫了滿滿一頁批語,激勵之情,力透紙背。</p><p class="ql-block"> 劉老師告訴我,作文一定要從生活出發(fā),親經親歷,要寫活生生的人,亮鮮鮮的事。我后來在中考和高考時,就是按照劉老師的教導去完成作文試卷的。中考作文自擬題是《千條水線下田間》,寫我親自參加的青年突擊隊抗旱的經歷。高考作文命題是《一位革命前輩的事跡鼓舞了我》,寫我到農村夏鋤接受老紅軍傳統(tǒng)教育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 正是劉老師,用她滿腔熱血,循循善誘,把我引上知識的階梯,使我看到了山外山,天外天。</p><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yè)后,我也曾當過教師,更加體悟到教師的神圣使命。如今,我已經離開講臺,過著悠閑的退修生活。每天陪伴著一摞書,在書籍的海洋里遨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