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八月,我們一家自駕來到了河北省正定縣城,走進(jìn)了這座千年古剎——隆興寺,開啟了一場與歷史、藝術(shù)的對話。作為中國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宋代佛教建筑群之一,竟然擁有六個全國之最,令人驚嘆!隆興寺不僅有恢弘的建筑,更以眾多珍貴的佛教文物讓人流連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 隆興寺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歷史。宋代時期,開國皇帝趙匡胤下令擴(kuò)建與修繕,形成如今規(guī)模。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墻為大紅色彩,照壁之中有兩條栩栩如生的蛟龍。</p> <p class="ql-block"> 穿過照壁后的石橋,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間有圓拱形大門,門上有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內(nèi)正中供奉木雕大肚彌勒佛,為金代遺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其形象源于我國五代時期浙江奉北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視為彌勒化身,之后便以其原型塑像于天王殿供奉,成為定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繼續(xù)前行就來到摩尼殿,這是隆興寺的第一個全國之最。摩尼殿始建于宋仁宗皇佑四年,重檐歇山頂,以其十字形平面布局和宋代建筑風(fēng)格令人駐足。被梁思成先生贊美為我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價值最高的藝臻極品。殿內(nèi)壁畫精美,斗拱復(fù)雜,堪稱宋代建筑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 1977年至1980年由國務(wù)院撥款進(jìn)行了落架復(fù)原性重修。 </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內(nèi)有中國最美的倒坐觀音,這是第二處全國之最,魯迅先生稱其為東方美神。這尊五彩觀音菩薩像格外引人注目,因觀音菩薩曾發(fā)誓:眾僧普渡不完誓不回頭,而蕓蕓眾生永遠(yuǎn)也普渡不完,所以就形成倒坐觀音形象,高3.4米,姿態(tài)優(yōu)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這尊倒坐觀音像吸引著游客們,看得人們贊不絕口!</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內(nèi)仿佛是一座斑斕的佛國畫廊。殿內(nèi)壁畫總面積達(dá)387平方米,雖歷經(jīng)歲月侵蝕,仍散發(fā)著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魅力 。每一幅畫都細(xì)膩入微 。畫面中,人物形象生動,服飾線條飄逸,在莊重中透著華貴 。色彩鮮艷,造型優(yōu)美 ,或威嚴(yán)莊重,或慈眉善目,仿佛在守護(hù)著這片佛國凈土 。</p> <p class="ql-block"> 穿過摩尼殿,一座古樸典雅的木結(jié)構(gòu)牌樓便映入眼簾。這座牌樓門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卻依然散發(fā)著獨(dú)特的韻味。它飛檐翹角,紅門紅墻,形制簡潔卻不失莊重。木質(zhì)的梁柱上,紋理清晰可見,仿佛是歲月留下的深刻印記。牌樓正面題額“妙莊嚴(yán)域”,背面題額“通經(jīng)寶筏”,字跡工整,筆法蒼勁,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佛法的精妙與深遠(yuǎn)。 </p> <p class="ql-block"> 隆興寺龍鳳槐位于戒壇前兩側(cè),是兩棵樹齡約1000年的國槐。 東側(cè)龍槐樹高10.5米,盤根錯節(jié), 頗具“龍”之氣勢;西側(cè)鳳槐樹高11米,樹冠舒展,有“鳳”之姿容。兩棵槐樹冠首在空中相通,根莖于地下盤繞,宛如一對戀人。</p><p class="ql-block"> 龍槐樹和鳳槐樹又稱夫妻樹 。相傳西漢末年,正定城內(nèi)一富家小姐與長工相戀,遭家人反對后相約私奔,走投無路時在此地盟誓化作兩棵槐樹,后漢光武帝劉秀賜名龍鳳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看著枝繁葉茂的龍鳳槐,被這道亮麗的風(fēng)景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來到戒壇前,這是一座亭臺式建筑,是佛教僧徒們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屋檐上懸掛著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金繩覺路”的匾額,金繩覺路出自于李白的詩句,“金繩開覺路,寶筏度迷川”。金繩為佛教中用已分別界限的金制繩索。</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規(guī)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shè)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kuò)建后,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其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余兩處分別在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p> <p class="ql-block"> 戒壇殿內(nèi)供奉著銅鑄雙面佛,面南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背后供奉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兩尊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頭戴五葉冠,長裙束腰的菩薩形象??胺Q中國戒壇之孤例。</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了慈氏閣前,抬頭望去,慈氏閣為二層建筑,是隆興寺內(nèi)三座宋代建筑之一。外觀為單檐歇山頂,青瓦中心,綠琉璃瓦剪邊,下層前出抱廈,上層出平座走廓。內(nèi)部梁架結(jié)構(gòu)采用減柱造法,去掉了佛前的兩根內(nèi)柱,增加了空間,便于游人觀瞻禮佛。這是我國現(xiàn)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慈氏閣內(nèi)供奉著木雕彌勒菩薩像,是北宋時期的珍貴文物 。這尊木雕彌勒像為獨(dú)木雕鐫,高7.4米,雙足開立于兩朵青蓮上,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一尊宋代獨(dú)木雕造的正統(tǒng)彌勒造像。彌勒菩薩頭戴五佛寶冠,身披瓔珞,手持蓮花,面龐豐潤,雙眉如新月,鼻梁高挺而不失柔和,神態(tài)慈祥。身后有高8.8米的火焰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無邊。內(nèi)飾花卉,外鏤火焰,光彩奪目,金碧輝煌,與菩薩像相得益彰,更顯莊嚴(yán)神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隆興寺中的嘉慶御碑立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位于慈氏閣西側(cè)。御碑上內(nèi)容是嘉慶皇帝當(dāng)年西巡五臺山,回鑾正定駕臨隆興寺時的詩作——《隆興寺敬疊皇考九言詩韻》,“皇考”指其父親乾隆皇帝,此詩是嘉慶帝依照乾隆皇帝的九言詩韻所作。</p> <p class="ql-block"> 戒壇后邊是轉(zhuǎn)輪藏閣,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被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贊為木構(gòu)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各朝均有重建。1956年國務(wù)院撥款進(jìn)行了落架復(fù)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轉(zhuǎn)輪藏是一座可以轉(zhuǎn)動的木制藏經(jīng)櫥,為宋代遺物,這是隆興寺的第三處全國之最。直徑七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gòu)成,中間設(shè)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為南朝梁善慧大師始造。因佛者中有推其旋轉(zhuǎn)一周與誦讀佛經(jīng)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是保存下來的實(shí)物較少,此宋代轉(zhuǎn)輪藏則為現(xiàn)存實(shí)物中年代最早的。</p> <p class="ql-block"> 毗盧殿位于隆興寺中軸線最末端 ,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959年因崇因寺殘破,為便于保護(hù)將其遷建于隆興寺內(nèi)。大殿平面呈正方形,為重檐歇山頂,青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檐下懸掛清乾隆皇帝御書“毗盧佛殿”兩行四字匾額。</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蓮座摞置而成,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坐式小佛像,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整尊造像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這尊佛像是明代萬歷皇帝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御制,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堪稱海內(nèi)孤例。是隆興寺第四處全國之最。</p><p class="ql-block"> 佛香裊裊中,我們駐足于銅鑄毗盧佛前??粗@構(gòu)思巧妙的毗盧佛像,感嘆著古人的聰明與智慧,贊美著古人的高超工藝。</p> <p class="ql-block"> 彌陀殿建于明正統(tǒng)五年,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由夢堂和尚主持修建,是明代遺構(gòu)的代表。殿內(nèi)佛像莊嚴(yán),梁柱間彩繪繁復(fù),透露出古樸典雅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阿彌陀佛像位于彌陀殿正中1.57米高的須彌座上,像高3.99米,佛陀肉髻螺發(fā),寬額耳垂,雙目俯視,身披袈裟,雙手疊置腹前作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蓮座。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是佛教凈土中的信奉對象,佛教信徒相信一心念誦其法號,就會被接引往生極樂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映入眼簾的是氣勢恢宏的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為五重檐三層樓閣,以前曾叫佛香閣,始建于宋初開寶年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悲閣內(nèi)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這是隆興寺第五處全國之最。觀音有42臂,每條臂有25種法力,除了原有的兩臂,40X25=1000,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觀音銅像高達(dá)21.3米,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大的宋代銅鑄佛像之一,面容神態(tài)自若,比例均勻,線條細(xì)膩,頗具宋代藝術(shù)風(fēng)格,令人肅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龍藏寺碑是第六處全國之最,它是隋代的重要碑刻,被譽(yù)為“隋碑之最”,對研究我國書法發(fā)展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龍藏寺碑是歐陽修在此做官時發(fā)現(xiàn)的,是標(biāo)準(zhǔn)的楷書,刻工精細(xì),學(xué)書法的人無人不知。</p><p class="ql-block"> 碑文由開府長史兼行參軍張公禮撰文,記 述了恒州刺史鄂國公王孝仙及萬余人修造龍藏寺的經(jīng)過,宣揚(yáng)佛法與隋文帝的功德。 </p> <p class="ql-block"> 隆興寺內(nèi)東北側(cè)有一座后花園, 就是乾隆皇帝御筆的“龍騰苑”。是2004年-2005年建成的明清式園林 。園內(nèi)風(fēng)景優(yōu)美,有北朝石造像,龍泉古井,三代石碑坊,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等等,是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寺廟園林。乾隆皇帝巡幸隆興寺時,曾留下“龍騰故苑尋霸業(yè),獅吼初地禮法輪”的壯美詩篇,故名龍騰苑。園林占地40畝,有眾多文化遺產(chǎn),仿佛一副美麗的歷史文化畫卷。</p> <p class="ql-block"> 在龍騰苑中,金代廣惠大師經(jīng)幢靜靜矗立,漢白玉雕成,幢身刻經(jīng),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實(shí)物。廣惠大師生為河北安國人,在隆興寺傳教院師從感公, 后應(yīng)博州書請傳燈十載,皇統(tǒng)間授河北西路都僧錄判官,貞元二年改授廣惠大師,大定三年圓寂,享年七十八。其門人順道等數(shù)百人于金大定二十年為其建造此幢,以紀(jì)念他的生平事跡和佛法貢獻(xiàn),且據(jù)序文記載,此幢下埋藏著廣惠大師舍利。 </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明代許家牌坊, 該牌坊是正定知府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許贊、許金、 許守謙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故而俗稱“許家牌坊”。它豎立于明萬歷十九年。200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牌坊雕刻有官員、童子、祥云、鶴、鯉魚、花卉、瓜果等圖案,雕刻精細(xì),細(xì)膩傳神。有八只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 相背而立, 代表了明代石獅雕刻的獨(dú)特風(fēng) 格。大額枋上有高浮雕衣錦還鄉(xiāng)圖,刻畫了官員回鄉(xiāng)省親的盛大場面。坊眼 楷書“三世中丞” 四個大字,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筆鋒雄健。</p> <p class="ql-block"> 龍泉井亭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建筑。?建于明1463年,亭高7.8米,灰瓦覆頂,綠琉璃瓦剪邊。亭頂中央開有露天洞口,便于采光和水井的日常清理維護(hù)。亭內(nèi)正中有一口宋代古井,稱八角琉璃井,據(jù)乾隆十三年《隆興寺志》記載,此處為宋開寶年間隆興寺修閣鑄佛漂木涌銅之處,因“龍潛其中,求雨有應(yīng)”,故名龍泉井。</p><p class="ql-block"> 相傳興建隆興寺時,工匠們?yōu)槟玖习l(fā)愁,一位窮和尚指引他們到龍泉井取木,工匠們從井中拽出一根又一根木料,當(dāng)拽上9999根時,工匠說“夠了”,此后剩下一根木料便再也拉不上來,至今還橫在井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龍騰苑內(nèi)古跡與園林景觀相互映襯,山水亭榭與寺廟建筑融為一體,具有古典園林的典雅氣質(zhì)。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柏蒼翠,紅墻綠瓦,我們信步走著,非常愜意。在碑刻前駐足,在石獅旁合影,在香爐前許愿。陽光灑在飛檐翹角上,映出了歷史的溫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隆興寺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這里,時間仿佛慢了下來,讓人得以靜心聆聽歷史的回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離開隆興寺時,回望紅墻古建,千年間的建筑與造像所承載的信仰與匠心仍在心中回響,這場跨越時空的相遇,留下了沉靜而深刻的印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