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庭育兒《愛說3句話的家庭,養(yǎng)出內(nèi)心強大、不自卑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見人敢說話,遇到事兒不慌,就算做錯了也敢承認;可有的孩子總躲在大人身后,受點委屈就哭,做啥都怕“做不好”。</p><p class="ql-block"> 其實,孩子的底氣不是天生的,是家里人“說”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不是說要天天夸“你真棒”,而是常說這三句話一一話里藏著接納、鼓勵和信任,孩子聽多了,心里就像扎了根的小樹,風一吹不晃,雨一淋不彎,慢慢就長成了有底氣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1、常說“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你”,孩子心里有底,遇事不慌</p><p class="ql-block"> 誰小時候沒犯過錯?打碎碗、考砸試、跟小朋友吵架,這時候最怕的不是批評,是“爸媽會不會不愛我了”。</p><p class="ql-block"> 要是家里人總說“不管怎樣,我們都愛你”,孩子就知道“就算我錯了,爸媽也不會丟下我”,心里有了這份底氣,干啥都敢往前闖。</p><p class="ql-block"> 小區(qū)里的諾諾,有次把爸爸珍藏的茶具摔碎了,嚇得躲在衣柜里哭,以為爸媽會罵她。結果媽媽找到她,蹲下來摸著她的頭說:“茶具碎了能再買,你嚇壞了可不行,不管你做錯啥,爸爸媽媽都愛你?!?lt;/p><p class="ql-block"> 從那以后,諾諾不管遇到啥事兒,都敢跟爸媽說,上次考試沒及格,她主動把卷子遞過去:“我沒考好,咱們一起看看哪里錯了吧?!?lt;/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愛你”這句話,就像給孩子心里裝了個“安全墊”,就算摔下來也不疼。孩子知道自己被愛著,就不用在“怕不被喜歡”里糾結,反而能踏踏實實做自己,遇到事兒也敢直面,不躲不逃。</p><p class="ql-block"> 2、常說“沒關系,你可以試試”,孩子敢闖敢試,不怕失敗</p><p class="ql-block"> 孩子總愛琢磨新鮮事兒:想自己系鞋帶、想試著炒菜、想上臺唱歌,可心里總打鼓“我要是做不好咋辦”。</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家里人說句“沒關系,你可以試試”,比啥都管用一一這話里藏著“我相信你”,孩子聽了就敢邁出那步,就算失敗了也不怕,因為知道“爸媽不會怪我”。</p><p class="ql-block"> 隔壁的小宇,四歲時想自己穿鞋子,鞋帶系成了死結,急得快哭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沒幫他系,而是說:“沒關系,你可以試試把鞋帶解開再重新系,爸爸陪著你?!?lt;/p><p class="ql-block"> 小宇試了五次,終于系好了,舉著腳給爸爸看,眼里亮閃閃的?,F(xiàn)在小宇上小學,不管是學騎自行車還是參加朗誦比賽,都敢主動嘗試,說“就算沒做好,也能學到新東西”。</p><p class="ql-block"> “你可以試試”這句話,就像給孩子的勇氣“加了油”。孩子知道“失敗也沒關系”,就不會被“怕做錯”困住,反而能在“試錯”里慢慢成長,就算遇到挫折,也能拍拍手再來,不輕易認輸。</p><p class="ql-block"> 3、常說“你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錯”,孩子認可自己,不跟人比</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小腦袋里總有奇奇怪怪的想法:把畫涂成彩色的天空、把積木搭成“會飛的房子”、想周末去公園喂鴿子而不是上興趣班。</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家里人說句“你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錯”,孩子就會覺得“我的想法有價值”,慢慢就不會總盯著“別人怎么想”,而是敢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自卑。</p><p class="ql-block"> 小區(qū)里的樂樂,畫太陽時涂成了綠色,老師說“太陽應該是紅色的”,樂樂回家跟媽媽說“我覺得夏天的太陽太燙,綠色的太陽涼快一些”。媽媽沒說“你錯了”,而是說“你的想法真特別,還替太陽著想呢,真不錯”。</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樂樂不管畫畫還是做手工,都有自己的主意,別人說“你這樣不對”,他會說“我覺得這樣更好”。</p><p class="ql-block"> “你有自己的想法”這句話,就像給孩子心里裝了面“小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好。</p><p class="ql-block"> 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值得被尊重,就不用靠“跟別人一樣”來獲得認可,反而能接納自己的特別,就算跟別人不一樣,也敢抬頭挺胸,不覺得自己“不如人”。</p><p class="ql-block"> 養(yǎng)孩子就像種莊稼,話就像肥料,選對了肥料,苗才能長得壯。</p><p class="ql-block"> 別總說“你要聽話”,“你得做好”,多說說“我們都愛你”,“你可以試試”,“你的想法真不錯”。</p><p class="ql-block"> 這三句話里藏著家里人的溫度,孩子聽多了,心里就會慢慢長出“底氣”一一知道自己被愛,所以不慌;知道失敗沒關系,所以敢闖;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價值,所以不自卑。</p><p class="ql-block"> 編輯:云鷹</p> <p class="ql-block"> 心理需求被滿足了才夠自信</p><p class="ql-block"> 我們總以為,孩子要多夸,才能自信;多鼓勵,才不自卑。</p><p class="ql-block"> 但你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被表揚得很多,依舊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很容易自我否定。</p><p class="ql-block"> 我們想讓孩子從內(nèi)心真正自信,關鍵在于一一滿足他內(nèi)在的心理需求。</p><p class="ql-block">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作 “自我決定理論”。</p><p class="ql-block"> 它指出:一個人只有在自主感、勝任感和關系感這3個核心需求都被滿足時,才會有真正的內(nèi)在動力,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①自主感:我可以選擇、我有決定權</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自主感?</p><p class="ql-block"> 簡單來說,就是“我能做決定”,“我不是被控制的”。</p><p class="ql-block"> 你有沒有注意到,越是被“管得太多”的孩子,長大一點,反而越叛逆、越懶散、越?jīng)]有主見?</p><p class="ql-block"> 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一直在成長,卻沒有空間來表達和實踐。</p><p class="ql-block"> 比如父母常說:</p><p class="ql-block"> “你不許這樣!”</p><p class="ql-block"> “你必須聽我的!”</p><p class="ql-block">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p><p class="ql-block"> 長期生活在“父母說了算”的環(huán)境中,孩子會覺得:我沒決定權,我也做不了主。</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他要么變得討好,要么變得愛反抗、叛逆,但無論哪種,他都失去了自我感。</p><p class="ql-block"> 而有自主感的孩子,知道“我可以選擇、我能思考、我有決定權”,這會讓他們擁有行動的勇氣,也更愿意承擔責任。</p> <p class="ql-block"> 勝任感:我做得到、我有價值</p><p class="ql-block"> 每個孩子都渴望聽到一句話:“你做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一句“你好棒”,而是他們自己在嘗試中,體驗到“我能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那,什么是勝任感呢?</p><p class="ql-block"> 就是“我可以靠自己把事情做成”。</p><p class="ql-block"> 比如父母相信他的決定和能力,不會他一做什么,就趕緊上手幫他做好。</p><p class="ql-block"> 孩子在生活中,有機會練習、有機會試錯,漸漸就覺得:“我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這種來自親身體驗的勝任感,是孩子抵御外界評價的最大底氣。</p> <p class="ql-block"> 關系感:我被理解、我被接納。</p><p class="ql-block"> 關系感,就是我知道我就算犯錯,也還是被愛的;我就算說錯話,也不是沒人站在我這邊。</p><p class="ql-block"> 再牛的孩子,如果總感覺“不被理解”,“不被喜歡”,也會變得小心翼翼、容易否定自己。</p><p class="ql-block"> 孩子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每時每刻都聽話乖巧。</p><p class="ql-block"> 當他們情緒不好、行為不當時,最怕的不是“批評”,而是“被拋棄”。</p><p class="ql-block"> 被接納的孩子,才敢嘗試;被理解的孩子,才敢表達;</p><p class="ql-block"> 關系穩(wěn)定的孩子,才會變得強大、自信、無懼挑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常說這3句話,養(yǎng)育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 一個滿足孩子“3個心理需求”的家庭,并不是每天都給他講一堆大道理。</p><p class="ql-block"> 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用一句句看似普通的話,讓孩子感受到:我有選擇權、我是有能力的、我是被愛著的。</p><p class="ql-block"> 那這些話,具體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①第一句:“你可以自己決定”</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給孩子自主感。</p><p class="ql-block">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聽話,卻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如果:</p><p class="ql-block"> 孩子選衣服時,我們趕緊拿出一件:“穿這個好看。”</p><p class="ql-block"> 孩子寫作業(yè)想先寫數(shù)學,我們說:“寫什么數(shù)學,你沒看到語文那么多呢?”</p><p class="ql-block"> 我們替孩子決定多了,孩子要么不配合,要么頂嘴,要么干脆拖延抵抗。</p><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绻毁澩⒆拥臎Q定,可以直接說出想法,然后再讓他自己決定:</p><p class="ql-block"> “媽媽覺得,你穿這件可能會有點冷,要是在學校冷你怎么辦?”</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現(xiàn)在離吃飯還有點時間,先做語文的話,晚上就能早一點休息了,你覺得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那我們可以尊重,并且讓他自己承擔后果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直接決定,而是引導他思考,那么,他會更愿意自己多想一步,再做出決定,而不是凡事等待指令、害怕出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句:“你試試看,我相信你可以”</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給孩子勝任感。</p><p class="ql-block"> 哪怕孩子真的不太會做,也請你讓他先試。</p><p class="ql-block"> 布妞也喜歡一遇到困難,就跑來說:“媽媽,我不會,你幫我?!?lt;/p><p class="ql-block"> 我不會馬上上手幫她做好,而是先說:</p><p class="ql-block"> “你自己先試試,看能不能做到?!?lt;/p><p class="ql-block"> “我看看你是怎么做的,我再教你。”</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忍不住想幫忙時,不妨告訴自己“先等等”,讓孩子先自己嘗試。</p><p class="ql-block"> 哪怕他做得很慢,也別急著插手。允許他失敗、允許他慢一點,這也是一種尊重。</p><p class="ql-block"> 當孩子嘗試、參與、靠自己一步步完成任務,那種自信和自豪,是我們夸多少句都給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③第三句:“沒關系,我一直在你身邊”</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給孩子關系感。</p><p class="ql-block"> 布妞有一次被小伙伴們“排擠”了,那群孩子倒也不是故意的,就是因為他們都大一點,不喜歡帶著還小的她玩。</p><p class="ql-block"> 布妞哭得那叫一個傷心,她一哭,我就急了:“他們往前跑,你追上去不就好了嗎?”</p><p class="ql-block"> 她繼續(xù)哭:“可他們不等我?!?lt;/p><p class="ql-block"> 我繼續(xù)輸出:“他們不等你,你自己去找他們啊?!?lt;/p><p class="ql-block"> 可布妞被我這么一說,更生氣了,哭得也更厲害。</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才知道,當孩子陷在情緒里時,她需要的,不是建議、指責、批評和道理,而是知道“有人在這里陪我”。</p><p class="ql-block"> 當布妞再遇到問題時,我會首先讓自己保持冷靜,然后抱著她,讓她哭個夠。或者,就在旁邊陪著她,什么也不說。</p><p class="ql-block"> 她會知道:“不管我有多大的情緒,也是可以的,是被理解、被接納的?!?lt;/p><p class="ql-block"> 那么,她的內(nèi)心,就會慢慢變得強大起來。</p><p class="ql-block"> 一個不自卑的孩子,往往不是天生就勇敢堅定,而是他從小,就能感受父母給的力量、勇氣和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