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9.7</p> <p class="ql-block">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qū)主要發(fā)育由1.35億年至6500萬年的白堊紀“紅層”,厚層礫巖和砂巖經構造運動,流水與風力侵蝕作用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1984年,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的攝影家崔世源將肅南、臨澤一帶的丹霞地貌進行了拍攝,收集并編入畫冊出版發(fā)行,當時對此地貌是作為地質面貌考察介紹的,尚無旅游的概念。</p><p class="ql-block">2003年8月,甘肅省攝影家協(xié)會接受拍攝對外宣傳專題畫冊的任務,在采訪張掖肅南返回時,途經一處奇特的地貌景觀,因為光線、時間的原因,來不及拍攝,就委托軍旅攝影家鄭復新前后多次對這一處景點進行拍攝。他拍攝的作品由《蘭州晚報》率先以“張掖丹霞”地貌命名報道,這是媒體首次發(fā)布的關于“張掖丹霞”的消息。</p><p class="ql-block">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選美中國”活動把張掖丹霞評為全國七大丹霞的第六名,這也是張掖丹霞首次得到了國家級專業(yè)權威刊物的認可。同年12月29日,甘肅張掖丹霞地貌旅游區(qū)總體規(guī)劃通過論證。</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26日,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學術討論會專題舉行張掖丹霞地貌旅游開發(fā)研討會,張掖丹霞地貌被推薦申報國家地質公園?!蛾P于“中國丹霞地貌”聯(lián)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書》被作為大會文件通過。</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25日,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包括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qū))揭碑開園。</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qū)蘆葦溝景點開放。</p> <p class="ql-block">絲綢天路</p><p class="ql-block">距今1.37億年前~0.96億年前,這里是湖泊環(huán)境,形成了含不同礦物質的水平泥巖、砂質泥巖。受到距今約0.80億年前發(fā)生的地殼運動的擠壓變形,這些巖層由水平變?yōu)槌瘱|北方向傾斜,地質學上把這種朝一個方向傾斜的巖層稱為單斜構造。3600萬年以來的拾升和剝蝕作用使其暴夜露地表,后受長期風化的影響,使得這些含不同礦物的巖層呈現(xiàn)多彩的顏色,隨地勢起伏如彩色絲綢。因這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故被當?shù)厝朔Q為絲綢天路。</p> <p class="ql-block">裕固流蘇</p><p class="ql-block">在距今約1.37億年前~0.96億年前形成于湖泊中的彩色泥巖、砂質泥巖中,含大量易溶于水的碳酸鹽類物質,使得這些彩色泥巖受風化、水的溶蝕作用后,溶蝕的殘存物質沿著頂部凸出的陡壁向下緩慢流動并逐漸凝固,形成長約10m~ 30m的泥掛,彼此相連,形似裕固族服飾中的流蘇。</p> <p class="ql-block">赤壁長城</p><p class="ql-block">距今1.37億年前~0.96億年前,這里是湖泊環(huán)境,形成了含不同礦物質的水平泥巖、砂質泥巖,在距今約0.80億年前發(fā)生的地殼運動對這些巖層進行擠壓而變形,巖層由水平變?yōu)槌瘱|北方向傾斜。距今3600萬年以來,這里以抬升和剝蝕作用為主,這些巖層露出地表,巖層受長期的風化切割,使得巖層中相對較硬的磚紅色泥質粉砂層殘留在山脊上,宛如連綿起伏的長城,故稱赤壁長城。</p> <p class="ql-block">彩色山丘</p> <p class="ql-block">七彩虹霞臺</p><p class="ql-block">彩色丘陵景觀受白堊系中下統(tǒng)中溝組地層的控制,呈環(huán)狀分布,薄層狀泥巖,砂質泥巖及頁巖互層。紫紅色、灰綠色、黃綠色、灰黑色等雜色疏密相生,組合有序,極富有韻律感和層次感。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猶如虹霞灑落山丘之上。該觀景臺主要有神龍戲火、神龜問天、小布達拉宮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刀山火海</p><p class="ql-block">白色眾峰,棱角分明,似刀刃森然聳立;紅色群山舒卷躍動,如火焰熱烈灼燒,遠近互相映襯,合為“刀山火海”。這一景觀是眾多雜小山丘所組成的,主要是紫紅絲、灰綠色、黃綠色、灰黑色的雜色砂巖、泥砂巖,巖層層理清晰。</p> <p class="ql-block">褶皺</p><p class="ql-block">褶皺是巖層受力變形產生的連續(xù)彎曲,其巖層的連續(xù)完整沒有遭到破壞。褶皺的基本形態(tài)分為背斜和向斜。巖層向下拙,巖層時代中間新兩側老,稱為向斜;巖層向上彎曲,巖時代中間老兩側新,稱為背斜。</p> <p class="ql-block">神龍戲火</p><p class="ql-block">紅白相間的巖體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化形成山,彩色山體之上,綿延數(shù)里的灰質巖山體,好似清晰可見的神龍蜿蜒游離在波峰浪谷之中,正如“千里波濤神龍游,萬里丹霞彩虹飛”。</p> <p class="ql-block">神龜問天</p><p class="ql-block">這里的彩色泥巖、砂質泥巖形成于距今1.37億年~0.96億年前的湖泊中,受距今約0.80億年前發(fā)生的地殼運動影響,這些巖層被擠壓而變形,巖層由水平運動變?yōu)槌瘱|北方向傾斜。3600萬年以來的抬升和剝蝕作用使這些巖層露處地表,受長期風化和切割的改造,彩色泥巖中相對較硬的褐色砂巖殘留在渾圜的彩丘頂部,如一只頭部上揚的烏龜,形成了獨特的象形石。</p> <p class="ql-block">中國彩虹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