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現(xiàn)在的社會文化在佛學看來,被稱為“俗世”文化——也叫“眾生相”。一般來說“俗世文化”中單獨提到佛家所說的“空”,就認為空是什么都沒有,是“虛無”。其實,這是不對的。也看到很多注解佛經(jīng)的文章,認識到“空”不是虛無。而且把它分為什么什么空。沒有解釋“空”所包含的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很多注解,說“空”與“有”是相對的。這是不是對的,很難定論。但是,要說空,那就先說說佛學中所說的“有”,這是很有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我們看來,“有”比較好理解。就是我們能感知到客觀物質世界的東西——佛學中的“色”界。我們現(xiàn)在科學文化的認識中,認為它客觀存在,所以普通人認它為“有”。在佛學中,認為所有的“有”都是隨緣而生一個過程,都會消逝(都會緣盡而滅),是“假有”。普通人觀念中把它當成“實有”是被“幻相”迷惑了,認識不到假有之中的空,就是把假有當實有,就是“執(zhí)著”。既然是“假有”,它為什么會出現(xiàn)呢?是因為假有之先,存在空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從這里引入“空”,再來談空,可能就有了基礎。比較好理解一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佛學中,“空”有兩種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第一種意義上的空,是指我們感官“眼,耳,鼻,舌,身,心”都不能感覺到的部分,稱之為“空”。與之相對應的能感覺到的部分是“有”——這個有包含眾生認為的“實有”和佛家所說的“假有”。這是佛家認為的“狹義性”的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可見,佛家并不說“空”就是什么都沒有,只是說自己不能感覺到!由此可見,佛家的哲學高度和觀念的博大精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千年之前,科學并不發(fā)達,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諸如:人類肉眼之“不可見光”,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人類身體不能感覺的“地球磁場”以及“現(xiàn)代通信所用的電磁波,雷達波”等等這些人類不能感知的客觀存在。而佛學的思想中,并不否定這些東西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佛家認為,這個“空”是從相對上假定的空,是與有相對而言的。這恰恰說明,:佛學更確定大千世界有太多自己不能感覺到的部分,不了解,沒有認知的部分。佛學認為有是“假有”,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佛學認知到“人類不了解的東西遠比已經(jīng)了解的東西多?!?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佛學之所以說是“假有”,是佛學認為,你所感覺到的“有”的狀態(tài),并非你所感知的對象之“究竟真實”狀態(tài)。比如同一件物品,每個人對它的認知都不一樣,也就是存在于每個人心中“有”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所以,就有人被“假象”欺騙,更有很多佛家所說的“惡魔”,通過制造假象、隱藏惡性而進行“騙情,騙財,騙色,甚至欺世盜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佛學認為眾生平等,也源于佛學認為:“我所見的相,可能跟其他生命體所見不一樣”,但誰所見的更接近“究竟真實”不能確定。比如,我們所惡見的“腐肉,糞便”卻是蒼蠅的美食!人們樂于享受的空調,卻是破壞動物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的兇器。就這一點來說,可能動物生活方式更接近生命本來的樣子!所以,佛學認為,其他生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應該同等對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二種意義上的“空”,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觀察,認知,體驗世界,這一“觀察,認知,體驗”而得的感覺是“幻相”,是從“假有”中得到的。但生發(fā)這些“幻有”,“幻相”所依存的“體性”是“真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用現(xiàn)在話來做一個“類比性解釋”:就是隱藏在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是確定的,但規(guī)律是感官感受不到的,感受到的只是現(xiàn)象。這些隱藏的規(guī)律佛家稱之為“性理”。而這“性理”也包涵于“空”這一概念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佛家說:“所謂空者,只空其執(zhí)著,不空其性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由此可見,佛家所說的空性,不是除了具體的色界,法界之后的空無一物,也不是色法的其他某種狀態(tà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色與空,是物體的一體兩面。與道家思想中“有以為體,無以為用”“體用不二”相類似。借用它來說:色以為體——外在能感知的狀態(tài),其實構成他的本體。要發(fā)揮本體作用就要利用它具備的屬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比如:古人造船利用木頭“浮性”,船造的越大,浮性越強,空間越大,裝的東西越多。可見,派用場的還是“空”和“空性”,但離開了本體(木頭)無從談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禪機中有這樣的小故事:人們建房子,磚頭把四周墻砌好,房頂封好。有用嗎?在里面的一片漆黑,出不來,外面的進不去。挖掉一塊墻,空出來——叫做門洞,供人進出。上方一點再要幾個小洞——叫做窗,用于采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這是不是說明“色為體,空為用”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借助兩個例子,可能更有利于對“有”和“無”,與“空”和“無”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們從在樹林里,沒有草木灰。要得到草木灰,就是要“無中生有”。樹林里有樹枝,干草;有空氣。他們一個有可燃性,空氣中氧氣也有助燃性。如果不二者具備各自的特性,放在一起也燒不起來。但他們放在一起,不達到“燃點”也燒不起來。燃點溫度就是二者所待的緣。機緣巧合——正好有明火或者其他原因,環(huán)境溫度達到燃點,它就著火了。燒火之后,就出現(xiàn)了“草木灰”?!翱扇夹裕夹浴笔歉杏X不到的“空性”,卻確實存在。草木灰是樹林里本來沒有的,機緣巧合之下就“從無到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男女青年,想找對象。有“求偶”的心性,機緣巧合碰到一起,且能認定對方是自己“心愛的”對象。選擇結婚,便誕生了一個新家庭。男性,女性是各自的“真性”,這是成立家庭所要求的“根本性”(至于現(xiàn)在所謂的“同性戀”屬于另外的倫理觀念范疇,這里不討論)?!芭龅揭黄穑瓷蠈Ψ健边@是“緣份”——這一點最容易理解。任何一方看不上另一方,都不可能走到一起?,F(xiàn)在社會中,很多以“財富條件”為前提的婚姻或者茍合情緣,以“攀權附貴”為目標的社會性婚姻,結出的終是巨大的苦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佛家說:“真空中包含萬有條理,雖無跡象可指,而正智卻能默契?!睂τ跓o跡象之條理,皆能照見洞明,是為“正見”。正見是佛家八正之首?!痪哒?,總有某方面會入歧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空與色的依存,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赤橙黃綠青藍紫,是各種顏色,總該是色吧!其實他是“空性”,是光在我們眼底的一種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們能見的任何顏色,必須附著于某一物體。我們不借助某個物體,想象都想象不出顏色。想象白色,總是常借助“白紙,白墻,白云………”的形象。但“紙,墻,云……”只要存在(我們能看到),它即使不是白色,也必然呈現(xiàn)一定的顏色!鬼谷子白馬非馬的詭辯,就是把屬性和本體混合代用而得到的結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