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苦瓜變甜》,篇幅短小,寓意頗深。這篇600字的文章精辟闡述了作者從苦瓜所引出的苦與人生成長關系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年少不識苦瓜味,食懂已是不惑年”。廣東人把苦瓜叫做半生瓜,意思是人過半生才懂得欣賞它??喙系目喑恋碇松鷼q月,甜蜜的感覺總是在苦澀之后。林清玄在文中說,“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才是智慧的態(tài)度”。的確,吃過苦瓜的人都知道,第一口苦,第二口第三口也不會甜,而此時的我們只是認為它不那么苦了而已,有了微甜的感覺,這也正是吃苦瓜的哲理。知道苦,會吃苦,最后品出苦后的甜味只有自己的心里明白。</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先生在《苦瓜是瓜嗎》一文中說,他的西南聯大的同學請他吃了拌苦瓜炒苦瓜和苦瓜湯等全苦的菜,汪先生說他咬咬牙全吃了,從此就能吃苦瓜了。當年汪老先生被劃為右派,在勞動改造的日子里,視苦為樂,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這就是吃苦的精神升華。</p> <p class="ql-block"> 林清玄在《苦瓜變甜》的文章中講述了苦瓜經圣河浸泡,圣殿供奉后仍保留著苦味的故事,揭示了“苦瓜本質不因圣水圣殿改變,生命本質皆為苦”的哲理。 人生歷程要經過若干苦難,如同吃苦瓜,一口兩口苦,三口四口淡,五口六口甜,人生成長就是吃苦瓜的過程。雖然實際上苦還是苦,只是我們成長了,有了對苦的正確心態(tài)。記得在汪曾祺的文章《豆汁兒》里讀到他第一次喝北京豆汁的情景,他明知道豆汁酸苦溲的味道,還是端起碗來一飲而盡,且又要了一碗。豆汁甜嗎?肯定不甜。汪老先生的意思我看明白了,只要喝下去適應了,那酸臭就會變成酸香。</p><p class="ql-block"> 《苦瓜變甜》讓我們懂得了隨時做好面對生活之苦的考驗,才能變苦為甜的人生道理。</p><p class="ql-block"> 順便說一句,苦瓜在藤上長到最后的時候,顏色變成了亮亮的橙色,給人們一絲絲的甜意,這也是苦瓜從口感到視覺上給我們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文字 丁慶國</p><p class="ql-block">圖片 網絡</p><p class="ql-block">音樂 QQ音樂《苦瓜熟透才成甜》</p><p class="ql-block"> 2025.8.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