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1. <li id="az8gz"><legend id="az8gz"></legend></li>
    2. 跨越國界,追尋冼星海的足跡

      老綿羊

      <h3>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離開我們八十年了,他譜曲的《 黃河大合唱 》,當年曾激勵無數熱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線,至今仍在中華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廣泛傳唱。</h3><div><br></div><div>今年是冼星海誕辰120周年暨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此時,追憶這位音樂家坎坷而壯麗的人生,有著特殊的意義。</div><div><br></div><div>冼星海是我們全家非常崇拜敬仰的音樂家,沿著歷史的脈絡,去他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看,一直是我們的向往。</div><div><br></div><div>近兩年來,我們先后去了延安,中哈邊境巴克圖口岸,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以及原蘇聯(lián)首都莫斯科,越追尋,越感動。通過實地參觀和當地人講解,了解了許多冼星海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div><div><br></div> <h1><b>冼星海簡介 ( 1905 – 1945 )</b></h1> <div>冼星海 原籍廣東番禺,出生澳門。</div><br>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br>192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考入巴黎音樂學院。<br>1935年,回國投身抗日音樂創(chuàng)作。<br>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br>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br>1940年,受黨中央派遣,赴蘇聯(lián)工作。<br>1941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難以回國,后輾轉阿拉木圖。<br>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div><br></div> <h1><b>冼星海的少年和青年</b></h1>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個漁民家庭,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母親帶他去南洋求生。后因在國外無法生存,母子二人回國。<br><div><br></div><div>冼星海是一位音樂天才,中學時就是學校樂隊指揮。19歲那年,他懷著對音樂的夢想,去法國勤工儉學。</div><div><br></div>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35年夏,抗戰(zhàn)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冼星海謝絕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國,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他對身邊的朋友講:</span></div><div><br><b>“ 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b></div><div><br></div><div>回國后,冼星海參加了上海戲劇界救亡演出隊,輾轉江蘇、河南等地宣傳演出。<br><br></div> 1938年,冼星海( 中 )與妻子錢韻玲(右)為影片《 最后一滴血》拍外景。<div><br></div><div>冼星海巡演到達武漢,創(chuàng)作了《 在太行山上 》,《 到敵人后方去 》等著名抗日歌曲。</div><div><br></div> <h1><b>冼星海在延安</b></h1> <div>1938年11月,冼星海受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 ( 簡稱魯藝 )的邀請,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來到延安,擔任魯藝音樂系主任。</div> 1938年10月,冼星海( 前左二 )去延安途經西安時, 在八路軍辦事處合影。<div><br></div> <div>2023年5月,我們從北京來到了延安。</div><div><div><br></div>革命圣地延安,是抗戰(zhàn)文藝發(fā)展最為蓬勃的地方,冼星海在這里找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div><div><div><br></div></div> 在延安文藝紀念館中,大量的歷史文物和圖片,記錄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片段。<div><br></div> 只有來到延安,走進魯藝,才能全面地了解冼星海的一生。<div><br></div> <h1><b>延安魯藝 - 冼星海紀念館</b></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在魯藝的山坡上,有一排5孔窯洞,這里就是冼星海紀念館。當年的實物與圖片,向人們訴說著這位音樂家在延安時期的工作場景。</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br></span></div>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440810795/b3390640-79ac-11f0-8923-934103c03a61.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tatic2.ivwen.com/users/440810795/b3390640-79ac-11f0-8923-934103c03a61.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azyloaded" style="height: 279.792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br></div></div><!----> 1938年,冼星海擔任了陜甘寧邊區(qū)音樂界救亡協(xié)會主席。1939年6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div><br></div> 紀念館的櫥柜里,擺放著九本《冼星海全集》,收錄了數百首冼星海的音樂作品和著述。<div><br></div> 冼星海住過的窯洞和用過的家具。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絲毫沒有影響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div><br></div> 冼星海用過的水壺。<div><br></div> 1940年,延安的條件十分簡陋,冼星海懷抱女兒與音樂系教職員合影。<div><div><br></div></div> 冼星海非常愛他的妻子與女兒,這是一家三口在延安窯洞前的合影( 1940 )。<div><br></div><div>然而,幸福時光卻十分短暫,從結婚到永別還不到二年。</div><div><br></div> <h1><b>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沒有愛國情懷的音樂家,寫不出與人民共鳴的好作品。</span></h1><div><br></div><div>在延安的日子里,冼星海迎來了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僅用6天6夜,就譜寫出了著名的交響樂《黃河大合唱》。這首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對全國軍民抗日斗志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div><div><br></div> 當年冼星海在這盞油燈下,完成了大量抗日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 《 黃河大合唱 》的油印手稿。 《 黃河大合唱 》總譜 。 這只指揮棒和派克鋼筆,是冼星海從法國帶回來的。他用這支指揮棒,在延安指揮過無數次演出。<div><br></div> 冼星海在指揮魯藝師生排練《 黃河大合唱 》( 1939 )<div><br></div> 魯藝學員在延安排練《 黃河大合唱 》。 冼星海 ( 右一 )與魯藝女聲合唱團的師生們。<div><br></div> 延安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 原陜北公學大禮堂 ),是《 黃河大合唱》的首演地。<div><br></div> <div>1939年4月13日,冼星海在這里指揮了《黃河大合唱》的首次演出。毛澤東看后贊不絕口,周恩來為之題詞:<b>“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b></div><div><div><br></div></div> <h3><br></h3> 1940年5月4日,冼星海受黨中央派遣,赴蘇聯(lián)為大型紀錄片《 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及后期制作,圖為魯藝的師生們到機場為他送行。<div><br></div><div>誰也沒有想到,這段異國旅程卻成了冼星海人生的最后。</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這封感人的家書,是冼星海途經新疆,赴蘇聯(lián)前一天寫給妻子錢韻玲的,表達了對母親、妻子和女兒的深深思念。</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為了保密,他沒有告訴妻子去蘇聯(lián),只是去新疆考察。</span></h1><h1><div><br></div></h1> 冼星海赴莫斯科工作期間,其妻錢韻玲和女兒在左側的這間小屋居住,直到1945年底離開延安。<div><br></div> <h1><b>初到蘇聯(lián)</b></h1> <div>冼星海在蘇聯(lián)的照片( 1940,11 )</div><div><br></div>1940年11月,冼星?;包S訓”到達莫斯科,開始了紀錄片的后期制作。<div><br></div><div>1941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該片制作停頓。冼星海計劃繞道蒙古回國,因邊境受阻,又返回了蘇聯(lián)。</div><div><br></div> <h1><b>流落異國他鄉(xiāng)</b></h1> <h3>1942年12月,冼星海輾轉流落到哈薩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圖。此時的冼星海身無居所,貧病交加,流落街頭。<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是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向他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給了他一個溫暖的家。</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據音樂家的女兒拜卡達莫娃介紹:當時正值寒冬,冼星海連一件大衣也沒有,父親看出冼星海狀態(tài)極為不佳,就把他領回家里。戰(zhàn)爭時期,家里分到的面包很少,但我們把冼星海當自家人,與他分享有限的食品。<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br></div><div>直到冼星海病逝,當年救助過冼星海的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才從當地報紙上知道他是中國杰出的人民音樂家。</div> 冼星海( 左 )與拜卡達莫夫 ( 右 )合影。<div><br></div><div>冼星海身在異國,心系祖國,不顧生活艱難和疾病折磨,堅持創(chuàng)作了《民族解放》,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狂想曲》,以表達對祖國的深切懷念。</div><div><br>長期勞累和營養(yǎng)不良,冼星海肺病加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yī)院,年僅40歲。</div><div><br></div> <h1><b style="color: inherit;">懷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b></h1><br><div>冼星海病逝的消息傳到中國,延安各界無不為之悲痛惋惜。毛澤東親筆題詞:<b>“ 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b></div><div><br></div> <h1><b><br></b></h1><h1><b>電影 《 音樂家 》</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中哈兩國合拍的電影《音樂家》,是根據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真實經歷改編。這部電影十分感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們全家先后看了三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span></h1><div><br></div><div>2023年5月,影片《音樂家》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 優(yōu)秀故事片獎。</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摘自《音樂家》電影海報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80多年前,中哈兩位音樂家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在阿拉木圖相識相知,結下了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lt;/b>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誼佳話,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國際場合多次提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div>在阿拉木圖期間,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合作創(chuàng)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他還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chuàng)作了交響樂《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yōu)榭箵舴ㄎ魉苟鴳?zhàn)。</div><div><br></div>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感人的場景:<br><br>冼星海來到離中國邊境最近的小鎮(zhèn)瑪坎其,看到了邊境鐵絲網,發(fā)瘋地沖到國境線,隔著鐵絲網高喊:“那就是我的祖國!”。樸素真摯的愛國情感,令觀眾流下了熱淚。因為種種原因,雖近在咫尺,卻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國。<div><br></div> 鐵絲網的對面就是新疆塔城巴克圖口岸。<div><br></div><div>音樂沒有國界,但音樂家是有祖國的。冼星海站在鐵絲網前,顯得十分孤獨與悲傷。</div><div><br></div> 離開邊境線前,冼星海伸手抓了一把祖國土地上的白雪,眼神寫滿了不舍,那個鏡頭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div><br></div> <h1><b>冼星海為什么沒有回到祖國?</b></h1> 2023年9月,我們驅車來到中哈邊境巴克圖口岸。對面的山后,就是七十多年前冼星海居住的瑪坎其小鎮(zhèn)。<div><br></div> 這塊大石頭后面,離電影《 音樂家 》那個哈方鐵絲網還不到800米。因巴克圖口岸還沒有對客運開放,暫時去不了哈方的瑪坎其,我們遺憾地返回了塔城。<div><br></div> 巴克圖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紅色口岸,距塔城市區(qū)僅12公里。<div><br></div> <div>據塔城紅樓博物館資料介紹:抗戰(zhàn)期間,有近3萬東北抗聯(lián)將士繞道經巴克圖回國。蘇聯(lián)大批援華物資,是通過這里運往抗日前線。巴克圖也是中共領導人出入蘇聯(lián)的秘密通道。</div><div><div><br></div><div>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新疆軍閥盛世才投靠蔣介石,執(zhí)行反蘇反共政策,大肆屠殺中共黨員和愛國人士,同時關閉了巴克圖口岸。<br><div><br></div><div>據有關人員介紹,當時新疆已被盛世才控制,一旦冼星??邕^邊境線,肯定會被軍閥殺害。當時蘇軍阻止冼星海回國,某種程度也是對音樂家的一種保護。<br><div><br></div></div></div></div> <h1><b>阿拉木圖,尋找冼星海大街</b></h1> <h3><p>2023年10月,我們經新疆伊犁霍爾果斯口岸,來到了哈薩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圖市。</p><p><br></p><p>1942年底,冼星海輾轉到阿拉木圖,在這里他度過了一生最為艱難的兩年半時間。<br></p><p><br></p></h3> 阿拉木圖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有120萬人奔赴戰(zhàn)場,其中近60萬人犧牲。<br><div><br></div> <div>為了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犧牲的烈士,潘菲洛夫28勇士公園的長明火炬,至今還在燃燒。</div><div><br></div> 對于初到阿拉木圖的中國游客,找到冼星海大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冼星海大街并不是想象中的主干道,它只是夾在居民區(qū)中的一條小馬路。<div><br></div> <h1><b>阿拉木圖 - 冼星海大街</b></h1> <div>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圖市博斯坦德區(qū)。1999年,冼星海故居所在地的弗拉基米爾大街,被命名為“冼星海大街”。</div> <div><br></div> <div>眼前的這條街就是冼星海大街,也是他當年生活與工作過的地方。因為種種原因,冼星海在阿拉木圖期間沒有留下任何照片,他的故居也沒對外開放。</div><div><br></div> 這棟樓房的標牌顯示 <b>“ 冼星海大街24號 ”</b>,告訴人們已經來到了冼星海大街。<div><br></div> 圍墻的標牌寫著<b>“ 冼星海大街27號 ”</b> 附近的居民對中國游客非常友好。途徑一個兒童游樂園時,當地小朋友熱情地用中文向我們打招呼, <b>“你好!” “冼星海!”</b>他們都知道中國游客來這里的目的。<div><br></div> 路邊有兩位哈薩克居民在下棋,聽說我們來參觀冼星海大街,主動地向我們贊美這位中國的音樂家。<div><br></div> <h1><b>拜卡達莫夫大街</b></h1> <div>離“冼星海大街”不遠處,還有一條以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命名的街道。兩條平行的街道,記錄著兩位音樂家在戰(zhàn)爭年代結下的患難情誼。</div><div><br></div> <h1><b>冼星海紀念碑</b></h1> 紀念碑上方鐫刻著冼星海的頭像,下方是他創(chuàng)作的哈薩克民族英雄交響樂《 阿曼蓋爾德 》的第一行樂譜。<div><br>碑身用中、哈、俄三種文字刻著:</div><div><b><br></b></div><div><b>“ 謹以中國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誼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lt;/b><div><br></div></div> 紀念碑的背后,用中俄兩國文字這樣寫道:<br><br><b>冼星海(1905-1945)是中國二十世紀杰出的作曲家。冼星海四十年生命旅程的最后兩年半是在哈薩克斯坦渡過的,并在此創(chuàng)作了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等作品,搜集和改編了大量哈薩克民歌。<br><br>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橋梁。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誼世代相傳。</b><br><div><b><br></b></div> <h1><b>走進莫斯科</b></h1> 2024年7月,我們來到了莫斯科,尋找冼星海最后的歲月。<div><div><br></div><div>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yī)院。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div><div><br></div></div> <div>今天的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總統(tǒng)府所在地,還有許多古老的教堂。300多年的歷史中,它見證了俄羅斯的興衰。</div><div><br></div>據導游介紹,當年冼星海病逝的克里姆林宮醫(yī)院,戰(zhàn)后早已搬出了克宮,這里已經找不到音樂家的任何痕跡。<div><br></div> 莫斯科的二戰(zhàn)勝利廣場,大型雕塑群展示了當年蘇聯(lián)紅軍奔赴前線的壯觀場景。<div><br></div> <h1><b>人民不會忘記</b></h1> 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從莫斯科運回北京,音樂家終于回到了祖國。<div><br></div><div>1985年,廣州市在白云山下建立<b>“ 星海園 ”</b>,將冼星海的骨灰正式安放在這里,長眠在美麗的白云山麓。</div><div><br></div> <div><br></div>2009年9月,冼星海被中組部,中宣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評為<b>“ 100位為新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b>,被稱為<b>“ 人民的音樂家 ”</b>。<div><br></div><div>冼星海的人生是短暫的,也是閃光的。他創(chuàng)作的三百多件音樂作品,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div><br></div><div>1998年10月,中國大使館在阿拉木圖舉辦了“紀念冼星海音樂會”。當雄渾的旋律在冼星海生活過的地方響起,在場許多聽眾才第一次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經歷。<br><div><br></div><div>2024年4月,阿拉木圖市冼星海紀念碑及廣場完成了改造升級,重新對外開放。</div><div><br></div><div>2025年5月,第4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 音樂家 》,成了此次盛會的亮點。</div><div><br></div><div>據央視網報道: 2025年的“ 九三 ”閱兵式上,千人軍樂團將演奏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 保衛(wèi)黃河 》等抗戰(zhàn)經典曲目。</div><div><br></div><div><br></div><h1><b>撫今追昔,繼往開來,</b></h1><div><div><br></div><h1><b>魂系祖國,星海永恒!</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 本文部分圖片與文字資料,來自延安魯藝紀念館 )<b></b></div><div><b><br></b></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