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汀水謠:一曲客家文化的銀幕詩篇——兼論其影視改編潛力</p><p class="ql-block"> ——陳日源</p><p class="ql-block">長汀文學創(chuàng)作因與古汀州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緊密相連,進入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之中,已是時候了。戴春蘭的短篇小說《汀水謠》如汀江之水般清澈流淌,攜帶著客家文化的基因密碼,講述了一個關于鄉(xiāng)愁、文化認同與青春選擇的故事。初見題目,《汀水謠》與《云水謠》之名疊現(xiàn),極吸眼球。閱讀中,一種感同身受的畫面感直觸心底。閱后,恍若看過一場電影。由此,本文將從我淺薄的客家文化研究視角出發(fā),對這部作品進行嘗試性的評價,爭取較全面地分析其影視改編的可能和潛力,并與現(xiàn)象級作品《去有風的地方》進行橫向比較,可能的話,再提出一些以我之見,較可行的改編建議。</p> <p class="ql-block">有文友問我,你為什么總喜歡用比較的手法看問題寫東西?是的,這跟我在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師大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yè)求學,當時我國的心理學、教育學學科尚不成熟或全面,所授課程編排中,有比較心理學、比較教育學、比較心理學史、比較教育學史等課程,大多與蘇聯(lián)、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相關學科相比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參考科目中,還有比較邏輯學、比較社會心理學、愛情心理學比較,以及比較外國文學等跨學科課程。這種多元化的比較學科訓練,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學術思維方式。在后來的研究中,我常自然而然地采用比較的視角和思考方式:比較客家人與閩南人的文化特質,比較長汀與鳳凰的古城風貌和興衰成因,比較閩西與贛南的客家民俗。在這種比較中,文化現(xiàn)象的異同得以凸顯,激發(fā)更深層的探究欲望。當我細閱戴春蘭的短篇小說《汀水謠》時,腦海中立即浮現(xiàn)出電影《去有風的地方》的影像風格,這種聯(lián)想一旦產生便揮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一、多維敘事下的客家文化全景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汀水謠》的敘事結構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三重維度:表面是宇飛與曉月的情感發(fā)展線索,中層是大夫第去留的文化沖突線索,深層則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價值對話線索。這種"愛情-家園-文明"的立體敘事架構,為影視改編提供了豐富的表現(xiàn)空間。故事從宇飛這個"外來者"的視角切入,通過他的眼睛逐步展開長汀古城的生活畫卷,這種"陌生化"處理手法天然適合視覺呈現(xiàn),使觀眾能夠與主人公同步發(fā)現(xiàn)客家文化之美。這種敘事策略,讓我想起了自己初入客家文化研究領域時的探索歷程,那種文化震撼與認知重構的體驗何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與《去有風的地方》相比,《汀水謠》的地域文化表達更為深邃、系統(tǒng)。后者不僅僅停留在風景展示層面,而是將客家建筑、飲食、民俗、歷史有機融入情節(jié)發(fā)展的肌理之中。作品中關于大夫第的建筑細節(jié)描寫令人過目難忘:"飛檐翹角,斗拱層疊"、"屋檐下的雕花,好像刻著花果人物",這些文字已自帶鏡頭感,只需忠實轉化就能成為震撼的視覺語言。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汀江意象,完全可以像《去有風的地方》中洱海那樣,成為貫穿全片的詩意符號。但汀江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它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客家先民遷徙的歷史見證,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文化血脈。</p> <p class="ql-block">二、人物塑造:在文化沖突中綻放人性光彩</p><p class="ql-block">宇飛這一人物的復雜性為影視改編提供了絕佳的角色發(fā)展弧線。他從一個帶著商業(yè)目的的"文化獵手",逐漸被客家文化的人文溫度所感化,最終完成價值觀的重構。這種轉變不是突兀的,而是通過一系列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外部動作逐步展現(xiàn):初到長汀時對建筑價值的功利評估,參與松毛嶺戰(zhàn)役重演時的情感震撼,面對曉月純真感情時的內心掙扎。這些轉變節(jié)點為演員表演提供了豐富的發(fā)揮空間,演員可通過微表情和肢體語言的漸進變化,展現(xiàn)這個都市青年被傳統(tǒng)文化"馴服"的心路歷程。</p> <p class="ql-block">曉月則是客家文化滋養(yǎng)下的理想女性形象,與《去有風的地方》中許紅豆的都市精英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她熟悉每一種客家美食的制作工藝,能隨口唱出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和童謠,對家鄉(xiāng)歷史如數(shù)家珍。這個角色成功地避免了"鄉(xiāng)土女主角"常見的刻板印象,既有傳統(tǒng)美德又不失現(xiàn)代獨立意識。她在阻止拆房時表現(xiàn)出的果敢與面對感情時流露的羞澀形成可愛反差,這種性格的立體感值得影視改編時重點保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戴春蘭對曉月愛情心理的描寫,展現(xiàn)的是作者在這個年齡段時期的的情感體驗。在當下影視作品中,這種純真羞澀的愛情表達已屬罕見,正因如此更顯珍貴??图颐米拥莫毺伧攘?,恰恰源自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性格特質。</p> <p class="ql-block">客家美食描寫則展現(xiàn)了戴春蘭作為對生活有心觀察者的敏銳。不同于《去有風的地方》對云南美食的展示性呈現(xiàn),《汀水謠》中的兜湯、簸箕粄、豆腐丸等食物都深度參與敘事:煎薯粄引發(fā)的情感互動,氽豬肉體現(xiàn)的待客之道,雞腸面暗示的生活智慧。這些美食場景如果借鑒《飲食男女》或《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手法,既能滿足觀眾的視聽享受,又能自然傳遞文化信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的"大薯過敏"細節(jié),這個生活化的小橋段既制造了喜劇效果,又暗喻了外來者融入必須經歷的"陣痛",堪稱神來之筆。</p> <p class="ql-block">群像塑造同樣出色:爺爺?shù)闹腔叟c堅守,叔公的固執(zhí)與轉變,甚至戲份不多的曉強,都代表著客家人不同的代際面貌。這些配角不是功能性的,而是共同構成了客家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譜系。影視改編時,應該給予這些配角足夠的表演空間,讓他們成為客家文化的生動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三、歷史與美食:文化記憶的雙重編碼</p><p class="ql-block">《汀水謠》對松毛嶺戰(zhàn)役的描寫堪稱歷史場景再現(xiàn)的典范。作品巧妙通過電影拍攝情節(jié),將這場決定紅軍長征命運的阻擊戰(zhàn)生動呈現(xiàn)。"家家無門板,戶戶無閑人"的細節(jié)描寫,氽豬肉與糍粑餅的戰(zhàn)地飲食刻畫,軍民同心御敵的情感渲染,這些內容若轉化為視聽語言,完全可以達到《集結號》級別的戰(zhàn)爭場面感染力。這段歷史敘事不僅豐富了故事層次,更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記憶緊密聯(lián)結,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在影視改編中,這段歷史閃回不僅是情節(jié)需要,更是對客家兒女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這段敘述也讓我回想起,2002年我執(zhí)意將位于松毛嶺山下的中復村,命名為二萬五千里長征起始點——紅軍長征第一村的稱號,并用大型廣告牌展示在穿村而過的319國道旁,那煞費苦心的歷程。</p> <p class="ql-block">四、《青石板的訴說》:文化自覺的藝術升華</p><p class="ql-block">作品中嵌入了汀歌《青石板的訴說》,暫且不論詞曲作者是誰,單就其導入情節(jié)的藝術處理而言,堪稱點題之筆也是藝術之巔。這首歌曲以青石板的第一人稱視角,訴說千年歷史變遷中的堅守與包容,完美呼應了大夫第的命運主題。在影視改編中,此歌可作為主題音樂反復出現(xiàn),在不同情節(jié)處變奏演繹:初聽是地域風情,再聽是文化堅守,終聽是精神傳承。這種處理方式可參考《海上鋼琴師》中主題曲的運用,使音樂成為敘事的重要參與者。當然,若有更貼切的客家音樂素材,也可考慮替換,但必須保持同等藝術水準。</p> <p class="ql-block">與《去有風的地方》相比,《汀水謠》的文化表達更具歷史縱深感。前者展現(xiàn)的是都市人尋找生活本真的過程,后者則探討了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存策略。大夫第面臨的不是簡單的拆與留的二元選擇,而是如何活化利用的智慧考驗,這一主題在當下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義。影視改編應該強化這一主題的現(xiàn)實關照,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思考傳統(tǒng)文化保護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課題。</p> <p class="ql-block">五、影視改編建議:在忠實與創(chuàng)新間尋找平衡</p><p class="ql-block">1. 結構優(yōu)化:可考慮采用倒敘手法開場,以已成文化保護工作者的宇飛重回長汀為引子,通過他的回憶展開故事?,F(xiàn)實線與過去線交織,增強懸念感。同時可以借鑒日本1995年巖井俊二執(zhí)導的電影《情書》的敘事結構,讓過去與現(xiàn)在形成詩意呼應。</p><p class="ql-block">2. 視覺強化:邀請對客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藝術家參與美術設計,確保建筑、服飾、生活細節(jié)的文化準確性。汀江四季景觀應有差異化呈現(xiàn):春日的朦朧煙雨,夏季的豐沛激流,秋天的澄澈如鏡,冬日的靜謐悠遠,每個季節(jié)都要展現(xiàn)出獨特的美學意境。</p><p class="ql-block">3. 歷史穿插:松毛嶺戰(zhàn)役可采用虛實相間的表現(xiàn)方式,將電影拍攝場景與真實歷史鏡頭交織,增強歷史厚重感。可參考《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黑白與彩色對比手法,用不同的影像風格區(qū)分時空。</p><p class="ql-block">4. 音樂設計:除《青石板的訴說》外,應廣泛采集客家山歌、童謠元素,創(chuàng)作既有傳統(tǒng)韻味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要求的配樂。曉月演唱客家童謠的場景應該成為情感高潮點,可以借鑒《音樂之聲》中音樂與情節(jié)的融合方式。</p><p class="ql-block">5. 文化顧問:建議組建包括客家文化學者、民俗專家在內的顧問團隊,確保文化表達的專業(yè)性。特別是祭祖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場景,需嚴格遵循客家習俗,防止文化表達的泛化和失真。</p><p class="ql-block">6. 市場定位:可借鑒《去有風的地方》的"治愈系"宣傳策略,但應更強調文化探索的深度。目標觀眾除年輕群體外,也應關注文化旅游愛好者、歷史題材愛好者等細分市場??梢钥紤]與文旅部門合作,打造"跟著《汀水謠》游長汀"的文旅路線。</p> <p class="ql-block">結語:汀水長流,文脈永續(xù)</p><p class="ql-block">《汀水謠》如一幅客家文化的工筆畫,細膩處見精神,平凡中顯深遠。其影視改編價值不僅在于動人的愛情故事,更在于提供了一個理解客家文化當代命運的窗口。在鄉(xiāng)村振興與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作品有望成為繼《去有風的地方》之后,又一部現(xiàn)象級的文旅融合佳作。</p><p class="ql-block">改編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需懷有對客家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商業(yè)訴求與文化傳承間找到平衡點。正如作品中反復強調的:大夫第的價值不在其物質形態(tài),而在其所承載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品格。只有準確把握這一內核,《汀水謠》才能從紙面躍上銀幕,實現(xiàn)從地方敘事到全民共情的華麗轉身。這正是當前我們最需要傳承和弘揚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汀水悠悠,文脈長長;故事不老,光影永恒。期待《汀水謠》早日以影像的形式,將客家文化的魅力帶給更廣闊的觀眾群體,讓世界聽見千年古城汀州的訴說,看見客家的風華,品嘗汀江之水的意味深長。當銀幕亮起,那流淌的汀江水,那斑駁的大夫第,那悠揚的山歌聲,必將成為觀眾心中永恒的文化記憶。</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7日定稿于漳平</p> <p class="ql-block">附:</p> <p class="ql-block">戴春蘭短篇小說《汀水謠》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 冬日傍晚,長汀古城青石巷陌,炊煙裊裊。客家姑娘曉月發(fā)現(xiàn)一個陌生年輕人宇飛長時間呆坐在自家“大夫第”門樓角,神情落寞。經詢問,宇飛自稱是來自廈門的游客,甫抵長汀便遭竊,身無分文,通訊困難。善良的曉月雖心存疑慮,仍與慈祥卻目光犀利的爺爺商量后,收留了這位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古樸雅致、雕梁畫棟的“大夫第”,熱情好客的爺孫,以及地道鮮美的客家飯菜,讓宇飛倍感溫暖,贊不絕口。交談中,他了解到客家人的遷徙歷史、長?。ü磐≈荩┑挠凭梅比A與“大夫第”的淵源。然而,他一句關于老宅若拍賣“能賣出高價”的無心之言,卻瞬間冷了場,暴露了他潛意識里與這文化氛圍不甚協(xié)調的商業(yè)思維,也讓爺孫倆心生警惕。</p><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汀江邊的浣衣場景如詩如畫。宇飛為曉月拍照,并在她紗巾落水時敏捷地躍入水中撈回,此舉拉近了兩人距離,卻也讓在陽臺觀望的爺爺對其“被竊”說產生了更深懷疑。早餐時,爺爺借介紹客家美食“兜湯”習俗,再次用銳利的眼神審視宇飛。宇飛心虛,借口參觀拍照,實則仔細拍攝建筑細節(jié),并將信息發(fā)送給幕后老板“江總”,匯報老宅價值并商討壓價。他謊稱與家人聯(lián)系,卻被曉月撞見,更增其疑竇。</p><p class="ql-block">曉月帶宇飛前往松毛嶺戰(zhàn)役拍攝地擔任群眾演員。沉浸式的演出體驗,重現(xiàn)了當年慘烈戰(zhàn)斗與軍民魚水情深。宇飛在“爆炸”中“保護”曉月,曉月動情講述家族與這場戰(zhàn)役的淵源及客家人的紅色情懷,都深深震撼了宇飛的心靈。歸途,漫步水東街、太平廊橋,曉月坦言老宅與汀江、古城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見解,觸動了宇飛。</p><p class="ql-block">在家中,兩人一同生火做飯,合作制作客家美食“豆腐丸”、“雞腸面”,情愫在灶火炊煙間暗暗滋生。傍晚沿古城墻散步,宇飛談及故鄉(xiāng),曉月則抒發(fā)對鄉(xiāng)愁的感悟,并教唱深情滄桑的本地歌曲《青石板的訴說》。歌詞的內涵與宇飛的經歷、心緒產生共鳴。共同刮制大薯準備煎餅時的小意外和互助,更讓兩人心扉漸開。然而,爺爺透露的家族內部關于賣房的紛爭(曉月叔公急等錢用欲賣其份額),如同陰影籠罩下來。</p><p class="ql-block">夜晚,宇飛經歷激烈思想斗爭,最終向江總發(fā)出信息,坦言老宅異地遷移將失其魂,建議老板親臨考察,探討在地合作開發(fā)的可能,為此不惜可能丟掉工作。曉月亦為情所困,輾轉難眠。</p><p class="ql-block">次日,叔公帶人強行上門欲拆賣己方份額房產,沖突爆發(fā)。宇飛和曉月機智配合,利用環(huán)境和對物品的“愛護”,挫敗了來人。關鍵時刻,曉月父母從深圳帶回好消息:堂弟曉強的資金問題通過家庭互助和政策貸款得以解決,不必賣房。叔公悔悟,兄弟和解。</p><p class="ql-block">危機解除,曉月?lián)鷳n宇飛工作不保,含蓄邀請其留在長汀發(fā)展,情感終于明朗。正當兩人情意綿綿之際,宇飛接到江總電話——其建議被采納,江總已親赴長汀,尋求合作開發(fā)。峰回路轉,希望重現(xiàn)。宇飛載著曉月,迎著晨光,駛向古城深處,去迎接新的可能。汀水長流,吟唱著一段剛剛開啟的緣分與關于守護與發(fā)展的新篇章。(完)</p><p class="ql-block"> 編者即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