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4年從八中考入蘇高中(現(xiàn)稱蘇州中學或蘇中)是一種幸運,自此我遇見了最好的老師和同學,轉(zhuǎn)而成為我終生的壓力和自信;同學們則成為了相互最為信賴的伙伴,年邁的班主任至今還總不忘在批閱我的作文之后默默地點上個贊。我們,在牽掛與鼓勵中著慢慢老去……</p><p class="ql-block">十全街,東起葑門橋,西至三元坊口。八中在東頭而蘇中在西頭,我的中學之豆蔻年華就這樣一直往返于十全街上...</p> <p class="ql-block">三元坊,地鐵4號線有個站名,但你竟找不到它的具體方位。據(jù)說它曾位于現(xiàn)人民路上,從新市路延伸至書院巷,后來三元坊與人民路合并,其路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在日常交流中,蘇州人仍然鐘愛使用“三元坊”這一名稱,并逐漸將其擴展至人民路與十全街、書院巷的交匯地帶,這一區(qū)域在古城蘇州內(nèi)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區(qū)片地名。</p> <p class="ql-block">另有一說法,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嘉靖以前,今天的蘇州中學至文廟前廣場這段路上,連續(xù)筑有三座牌坊,自北而南依次是狀元坊、會元坊、解元坊,是為全府的狀元、會元、解元而立,屬于集體表彰。民國《吳縣志》《蘇州府學圖》則標注,狀元坊在啟圣祠東墻外,會元坊在大成殿東墻外,解元坊在戟門東墻外,因此那里就被稱為“三元坊”。</p> <p class="ql-block">其實說起“三元坊”總離不開講講“錢棨”的故事?!板X棨”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個中“三元”的人,所以蘇州的官員和百姓當時就感到特別的榮耀,特地在府學之東用花崗石建起雄偉壯麗的牌坊,稱“三元坊”。并將乾隆皇帝寫的《御制三元詩》鐫刻于上,作為殊榮。</p> <p class="ql-block">記得這三元坊路口的東北角上有一個小面館,偶而會到那里去吃上一碗餛飩或面條。如今直眼望去,這墻壁上寫著“我們?nèi)绱藷釔圻@座城市,姑蘇”。什么味道? 是面還是餛飩?</p> <p class="ql-block">聽說能找到三元坊的牌坊,只是還得走些路。</p> <p class="ql-block">這邊是“馬濟良巷”,馬濟良巷位于十全街西端北側(cè),東起“張思良巷”,西至人民路。明五鏊《姑蘇志》作旌義坊巷,清同治《蘇州府志》作馬濟良巷,并注: “舊稱馬脊梁巷”,疑因舊時彈石路面中間高聳似馬脊梁而名。后訛稱馬濟良巷,且漸有馬姓醫(yī)生居于此巷懸壺濟良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馬濟良巷北側(cè)有一“口袋公園”,三元坊之牌坊及錢棨之石雕座像被安置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錢棨(1734年-1799年),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詩人錢起同名,遂改為現(xiàn)名“棨”,字振武,號湘舲,蘇州府長洲人,吳越王錢镠之后,錢中諧的曾孫,清朝六元狀元、官員。</p> <p class="ql-block">據(jù)《吳縣志》(卷七十一)記載,少年時,錢棨曾多次參加童試,但都落榜。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員,成為長洲縣秀才的“案首”。接著參加鄉(xiāng)試,卻又是連連失利:六進考場,六次落榜??伤敛粴怵H。乾隆四十六年錢棨參加會試,又奪會試第一名——會元。</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的殿試,乾隆非常欣賞他的文卷,在他的試卷上寫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鮮艷的朱色大字。這樣他就成了連中三元的狀元。乾隆帝親自作《御制三元詩》慶賀錢三元的出現(xiàn)。其詩云:</p><p class="ql-block">龍虎傳臚唱,太利曉日暾。</p><p class="ql-block">國朝經(jīng)百載,春梢得三元。</p><p class="ql-block">文運風云壯,清時禮樂蕃。</p><p class="ql-block">載咨中四義,敷奏近千言。</p><p class="ql-block">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p><p class="ql-block">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p> <p class="ql-block">乾隆不僅贊賞他的殿試對策好,文章雖只“近千言”,而內(nèi)容切實,表述完整,書法亦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們及四方詩人紛紛賦詩祝賀,“和者數(shù)百家”。曾是錢棨鄉(xiāng)試座主的翁方綱,又以伯樂自任,發(fā)起三元喜宴,一人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詩等四首。翁方綱還特地將這些祝賀詩收集起來,匯編成《三元詩集》,并付梓傳世(《清稗類鈔》第二冊)。</p> <p class="ql-block">錢棨能詩善文,可惜詩文大多散佚。又善書法,初學顏真卿、柳公權(quán),又學“二王”,書體韻美流暢,嚴謹中見變化,勻稱中見跌宕,毫無館閣之氣?!督K詩征》錄其七律二首,風格沉著雄邁。</p><p class="ql-block">錢棨墓葬吳縣胥口香山嘴九典港口,狀元石韞玉曾為他撰寫墓志銘。</p> <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稱錢棨為“連中六元”,但嚴格來說其考試過程存在中斷,不符合“連續(xù)”標準。??因他在童試階段多次落榜,28歲才考中秀才“小三元”;鄉(xiāng)試六次失利后于47歲中解元,最終在會試、殿試中連奪會元與狀元,完成“累計六元”。??</p><p class="ql-block">真正為連中六元的“黃觀”因政治原因被除名后,錢棨成為清代唯一獲公認的“六元及第”者,但未強調(diào)“連中”。??</p> <p class="ql-block">三元坊西側(cè)為“書院巷”,巷名源于宋元時期的鶴山書院,該書院由南宋理學家魏了翁曾孫魏起于元代重建,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獲御賜題名。明代宣德年間書院舊址改建為巡撫都察院署,現(xiàn)存江蘇巡撫衙門舊址及鶴山花園遺跡。</p> <p class="ql-block">在蘇中讀書期間,同學們經(jīng)常會說起校園北面的“護士學?!焙汀拌F路司機學?!?,因為兩個學校一個純女生一個純男生,傳說還曾共用一個操場,似乎總有些故事發(fā)生~</p><p class="ql-block">誰料這“護士學校”的地方竟是當年的“江蘇巡撫衙門舊址”。如今護校已升格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并且有了新的校區(qū),這里的老校區(qū)目前尚繼續(xù)保留著。</p><p class="ql-block">“江蘇巡撫衙門舊址”是允許參觀的,但需要事先預約。</p> <p class="ql-block">江蘇巡撫衙門始設(shè)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歷史上其名稱、管轄區(qū)域和駐地多有變化。初置江寧,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應(yīng)天巡撫,管轄南直隸江南諸府及江北安慶一府,但不常駐,萬歷后始常駐蘇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建立江蘇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設(shè)立江蘇巡撫,專轄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仍駐蘇州府,辛亥革命后巡撫衙門改為江蘇都督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說蘇州歷史上政治地位曾經(jīng)也是頗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江蘇巡撫衙門舊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巡撫衙門原來規(guī)模甚大?,F(xiàn)存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門、儀門、后堂、后樓等建筑,原主體建筑大堂已于1980年被拆毀。大門為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兩間。</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之前,門釘?shù)臄?shù)量和排列并未有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到了清朝,門釘?shù)氖褂脜s變得嚴謹起來,受到一系列的規(guī)范約束?;蕦m城門上,門釘?shù)臄?shù)量高達九九八十一個,彰顯皇家的尊貴與威嚴。王府的門上,門釘則稍減,為七九六十三個,依然凸顯其尊榮地位。公侯的門釘數(shù)量為四十九個,而官員則僅有二十五個。至于平民百姓,他們的家門上則一個門釘都不設(shè),因此被戲稱為“白丁兒”。江蘇巡撫衙門門釘達四十五個,僅次于公侯而高于一般官員。</p> <p class="ql-block">大門口立有蘇州市人民政府關(guān)于“蘇州巡撫衙門重修記”碑文一塊。</p> <p class="ql-block">大門對面建有照壁,但照壁之間開有蘇州中學“偉長實驗部”的兩扇校門,倒也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第二井“儀門”為硬山頂,面闊五間梁架為圓作,中柱形式,檐中一字拱挑云頭。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儀門,2005年蘇州市政府對江蘇巡撫衙門舊址進行了保護性搶修。</p> <p class="ql-block">眼下儀門的匾牌和柱聯(lián)都以“衛(wèi)?!?、“護校”及“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標記著,畢竟也是一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儀門兩邊有“明廳”的扇形匾牌。明廳通常為四面通透的廳堂結(jié)構(gòu),通過立柱與梁架形成開闊空間,兼具采光與通風需求。在儀門建筑序列中,明廳常作為過渡性空間連接大門與正堂,承擔引導、分流人流的作用?。明廳也可作為禮儀場所,用于舉行正式儀式或接待重要賓客。</p> <p class="ql-block">儀門北天井里有關(guān)于“江蘇巡撫衙門舊址”陳列展覽的前言:</p><p class="ql-block">江蘇巡撫衙門舊址原為南宋末年理字家魏了翁后人遷建的鶴山書院,明永樂年間改書院為衙署,移書院于左。自明宣德五年(1430)置為應(yīng)天巡撫始到清乾隆二十五年直至清末設(shè)為江蘇巡撫,四百八十余年中共計二百余位巡撫執(zhí)事其間。衙門舊址于二零零六年經(jīng)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重修,現(xiàn)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于二零零九年詳求史料,擇錄諸巡撫中勤政廉政、愛民惠民者,并遴選部分蘇州府、縣以及外任蘇州籍廉吏清官造福一方、有口皆碑的事例典故,辟之為勤政廉政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展館,以期成為透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成為加強全院師生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勤政廉政文化教育的基地。</p><p class="ql-block">(一邊為前言英文版)</p> <p class="ql-block">明代歷任江蘇巡撫名錄(約96人)。</p> <p class="ql-block">清代歷任江省巡撫名錄(約118人)。</p> <p class="ql-block">儀門后天井。</p> <p class="ql-block">第三井為“后堂”,?整體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七架椽。 ?</p><p class="ql-block">只見后堂大門緊鎖。和保安攀談,據(jù)說當團隊參觀時會開放,況且里面也沒有啥東西,大門并非真正鎖緊。得到暗示,決定小心開門進入。</p> <p class="ql-block">后堂正門上方有“江蘇巡撫衙門舊址陳列展覽”字樣,兩側(cè)有抱柱對聯(lián):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顯見堂內(nèi)擇錄了諸巡撫中勤政廉政、愛民惠民者,作為先輩中的楷模希望現(xiàn)代人能從中學習得益。</p> <p class="ql-block">推開門窗迎面可見巨幅架上畫,畫面中有況鐘、林則徐等為廣大百姓熟知的清官楷模。</p> <p class="ql-block">堂內(nèi)有對聯(lián):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期間題寫在府衙的自勉聯(lián),既體現(xiàn)了他包容開放的治國理念,也彰顯了其清廉剛正的個人品格。該聯(lián)通過比喻手法,將治世之道與個人修養(yǎng)融為一體,成為傳世名句。</p> <p class="ql-block">盡管這展覽好似暫停且內(nèi)部雜亂,也能從一些畫面中看到一些內(nèi)容。“扁舟回京袖清風,吳人罷市淚相送”描述的是況鐘在蘇州任滿離任時的情景。他在蘇州知府任內(nèi)深受百姓愛戴,三次被百姓挽留,最終病逝于任上。</p> <p class="ql-block">這幾幅畫是關(guān)于“湯斌”的愛民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關(guān)于“海瑞”的清廉、不屈、無私和諫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這邊是關(guān)于“況鐘”的事跡。</p> <p class="ql-block">另有部分蘇州府、縣以及外任蘇州籍廉吏清官造福一方、有口皆碑的事例典故。</p> <p class="ql-block">偷偷打開大門,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將后堂的北門打開就能看到第四井“后樓”,也就是“來鶴樓”。</p><p class="ql-block">后樓?面闊五間,進深六架,底層及二層設(shè)船逢軒,南立面檐口云頭挑梓。 ?</p> <p class="ql-block">“來鶴樓”,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知府朱勝始建,名臣周忱撫蘇時,“集郡縣官僚民庶授以約束,忽雙鶴自南面而來,集于庭”,時恰逢周忱生日,知府朱勝集資建樓,故名來鶴樓,其內(nèi)供奉魏了翁神主之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并入周忱與魏了翁合祠。清順治二年(1645)、咸豐十年(1860)兩度毀于戰(zhàn)火,順治十年(1653)、嘉慶二十五年(1820)、同治五年(1866)三次復建。</p> <p class="ql-block">來鶴樓匾額,在網(wǎng)絡(luò)上經(jīng)常會看到被寫作“求鶴樓”的,以訛傳訛解讀為求仙鶴之處了...</p> <p class="ql-block">“松月山人”《登樓偶成》石碑。</p><p class="ql-block">2008年衛(wèi)校在進行雨污水分流工程施工時,發(fā)現(xiàn)石碑一塊,經(jīng)專家鑒別為明未記事類石碑。珍貴之處在于這里的“鶴山書院”之“來鶴樓”,石碑之上的文字即為詩作者在“來鶴樓”上的抒懷。(石碑碑面作了復蓋保護)</p> <p class="ql-block">《登樓偶成》</p><p class="ql-block">來鶴樓頭望春風 萬井熙 粼桃呈舊艷 庭桂發(fā)新枝 轂憶楚田播麥飲吳天民 元一氣 未必競流離</p><p class="ql-block">再詠</p><p class="ql-block">公余重現(xiàn)此樓觀 旭日晴云氣象寬 小鳥有聲延客渚好知無慮得人歡 喜偏原麥懸饑渴 蠢爾沙濃脫釗瘢莫是書生文武劣 鶴嗚子和亦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又詠</p><p class="ql-block">習靜登樓靜未能 繞臺燕雀賽飛嗚 梨花院落難以春草池塘句可成 望切五云漸報 主豐期二麥喜開晴夢中十載望洋事 今示楊波仰</p><p class="ql-block">圣明 嘉靖甲申仲春二十有七日</p><p class="ql-block">賜進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奉敕操江提都巡江荊南 汪冬延 謹書</p> <p class="ql-block">來到“西花園”,可真是眼前一亮。不大的地方居然濃縮了江南園林的所有特色,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雙雀軒”,歇山屋頂,池畔設(shè)美人靠。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讀易亭”,位于庭院西南角,攢尖屋頂。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鶴山書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屋頂,穿斗式結(jié)構(gòu)。重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p> <p class="ql-block">鶴山書房上設(shè)匾額“鶴山”,兩側(cè)懸掛“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楹聯(lián),該楹聯(lián)出自清代東林書院的著名對聯(lián),體現(xiàn)了書院講學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鶴山書院是后世為紀念南宋理學家魏了翁而建的書院群,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及江蘇等地,其中除廣東省鶴山市的鶴山書院外均與其密切相關(guān)。魏了翁于1210年在四川蒲江白鶴山首建書院,傳播理學思想,藏書十萬卷并制定“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治學準則,宋理宗賜“鶴山書院”御匾。其親自創(chuàng)建蒲江、瀘州、靖州、蘇州四所書院,后人追建眉山、邛崍兩所,形成宋代書院群。</p> <p class="ql-block">元代仁宗年間,魏了翁的曾孫魏收居住蘇州,曾經(jīng)倡議重建鶴山書院,據(jù)《道園學古錄》卷六《魏氏請建鶴山書院》記載:“上請于朝,以先人之居分籍在已者,規(guī)以為鶴山書院,請得與明師良友,講求其所傳?!敝另樤晡淖诿菁}“鶴山書院”,并作《鶴山書院記》。于是,蘇州鶴山書院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自永樂年間至宣德時,鶴山書院逐漸恢復功能,并在地方治理中顯現(xiàn)出重要地位。巡撫南直隸的多位朝廷大臣在此進行治理,如夏忠靖公曾在此治水江南,周文襄公又在此聽政。至1430年,周忱擔任江南巡撫,決定將書院改建為巡撫治署,著手修葺魏鶴山祠堂,并于東南隅新建書院。</p> <p class="ql-block">1498年,蘇州府開始在鶴山書院舉行祭祀活動,這一舉措不僅源于魏了翁的顯赫聲望,更因其學術(shù)地位而被政府采納。祭祀活動在該地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活動,象征了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鶴山書院不僅見證了教育歷史的發(fā)展,更是儒家文化傳承的標竿。作為蘇州的地方文化地標,鶴山書院體現(xiàn)了蘇州悠久的文化傳承和深厚的教育根基。</p> <p class="ql-block">西花園“雙雀軒”附近圍廊墻上有部分磚刻專門介紹了為官清廉正直為蘇州百姓做好事的幾位巡撫知府等官員事跡。</p><p class="ql-block">周忱(1381—1453)明朝中期名臣、理財家字恂如,號雙崖,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選庶吉士。參加過纂修《永樂大典》《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宣德五年(1430年),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稅糧。在任期間,創(chuàng)設(shè)“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周忱實行的“濟農(nóng)倉”政策,使得當?shù)厝罕娫谏罾щy或遭遇災(zāi)荒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濟。</p> <p class="ql-block">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谑校┤?。明朝著名清官。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yīng)天巡撫,疏浚吳淞江,以工代賑解決水患,被譽為“海龍王”。??</p> <p class="ql-block">張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河南儀封(今蘭考)人,中國清代文學家、理學家、教育家??滴跛氖四辏?709年),調(diào)任江蘇巡撫。張伯行勤于為政,造福百姓,清正廉明。百姓稱其為“天下第一清官”。</p> <p class="ql-block">湯斌(1627-1687),字孔伯,號荊峴,又號潛庵,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清朝政治家、理學家和書法家??滴醵辏?684年),授江蘇巡撫。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其著有《湯子遺書》十卷、《洛學篇》二卷等流傳后世。</p> <p class="ql-block">宋犖</p><p class="ql-block">清朝官員、詩人</p><p class="ql-block">宋犖(1634—1713),清國史院大學士宋權(quán)之子,字牧仲,號漫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歸德府人。清代詩人、畫家、政治家?!昂笱┰妨印敝?。歷官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巡撫、江蘇巡撫??滴跞酥了氖哪辏?699—1705),康熙皇帝三次南巡,皆由宋犖負責接待??滴跛氖哪辏?705年)十一月,升任吏部尚書??滴跷迨辏?713年)春,加太子少師。同年九月逝世,享年八十歲,賜祭葬于商丘西陂別墅。</p><p class="ql-block">宋犖為官正直,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p> <p class="ql-block">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編修、浙江杭嘉湖道、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在江蘇整頓吏治、平反冤獄、興修水利、救災(zāi)辦賑;在湖廣大力開展禁煙運動。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再任欽差大臣,奉命鎮(zhèn)壓拜上帝會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寧。獲贈太子太傅,謚號“文忠”。有《林文忠公政書》等作品傳世。</p> <p class="ql-block">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鄰),號古瓦研齋,晚號退庵居士、退庵老人等。福建福州人,清代學者、詩文作家、書法家、書畫鑒藏家、官員。</p><p class="ql-block">梁章鉅于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升禮部主事。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考取軍機章京。歷任湖北荊州知府、江蘇按察使等職。在江蘇7年,四度代理巡撫。道光十一年(1831),江淮大水災(zāi),逃難者沿江而下,日聚萬人,梁章鉅捐資勸募或派船護送,或開廠留養(yǎng),自七月至十月,救濟難民約60余萬人。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奉旨入京,授甘肅布政使。次年,升任廣西巡撫,配合林則徐查禁鴉片。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病辭官。歸田后專事著述。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年75歲。</p> <p class="ql-block">程德全(1860—1930),字純?nèi)?,號雪樓、本良,四川云陽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程德全為廩貢生出身,光緒十六年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光緒三十一年擢升黑龍江將軍。光緒三十四年,任奉天巡撫。宣統(tǒng)元年(1910),調(diào)任江蘇巡撫成為最后一任江蘇巡撫。宣統(tǒng)二年,程德全被推為蘇軍都督,成了第一位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12月就任江蘇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程德全被孫中山任命為內(nèi)務(wù)部總長,曾經(jīng)與章太炎等先后組織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統(tǒng)一黨、共和黨等。袁世凱任總統(tǒng)后,被任命為江蘇都督,著手恢復秩序。后辭職退出政界隱居上海,閉門誦經(jīng)。民國十五年受戒于常州天寧寺,法名寂照。民國十九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0歲。其遺著有《程中丞奏稿》、《撫吳文牘》等。</p> <p class="ql-block">況鐘(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江西靖安縣龍岡洲人。明代官員。況鐘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為小吏,為呂震重視并推薦為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升遷為禮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正統(tǒng)六年(1441),況鐘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shù)毓倜穸f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最終任職長達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經(jīng)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績斐然的官員中,蘇州知府況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在蘇州任內(nèi),他勤于政事,忠于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他死后,很多人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紀念他。</p> <p class="ql-block">走出江蘇巡撫衙門,所見書院巷南側(cè)正對面即為蘇州中學(蘇高中)北校門。當然我在校時這古色古香的校門還沒有呢。</p> <p class="ql-block">蘇州中學,我的母校。有過幾次校慶或同學相聚我都會塗寫一些相關(guān)母校的煩言碎辭,今天是否再嚕蘇一番~</p><p class="ql-block">蘇州中學處十全街三元坊北人民路上,校門口左右各有一塊校牌,北側(cè)木牌為蘇中校友原社科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胡繩題書;南側(cè)校牌由蘇州中學首任校長汪懋祖題寫。校牌采用蘇州金山石材質(zhì),嵌于東大門墻柱上,標志著該校從傳統(tǒng)府學向現(xiàn)代中學的轉(zhuǎn)型。????</p> <p class="ql-block">入校門首見學校創(chuàng)始人范仲淹先生花崗巖雕像。在歷史上,如今蘇州中學所處的位置曾被稱為“南園”,位居蘇州古城區(qū)正南部,是五代時期留下的園林遺址。北宋文學家王禹偁曾經(jīng)寫道:“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園作醉鄉(xiāng)?!?034年,范仲淹調(diào)任祖籍地蘇州,為建居宅找到了這里。有人說,這是塊寶地,住這里可以世世代代高官顯貴。范仲淹聽后卻說,“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貴將無已焉”。毫不猶豫地將房地獻出,奏請朝廷批準設(shè)立蘇州文廟府學,實行廟學合一的官學規(guī)制,即文廟府學合一,又稱“左廟右學”,以期培養(yǎng)更多人才。更值得稱道的是,范仲淹破除“生徒必出簪纓”的舊制,特設(shè)“寒俊齋”收納貧寒子弟。</p> <p class="ql-block">學校建成后,范仲淹寫信邀請當時知名學者孫復前來講學:“或能枉駕,與吳中講貫經(jīng)籍,教育人材,是亦先生之為政!”孫復因故未能成行,范仲淹轉(zhuǎn)而邀請另一知名學者胡瑗前來主持蘇州府學。胡瑗作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稱為“安定先生”,范純佑、滕甫等皆入胡瑗門下,其時“門人以千數(shù)”。當時蘇州府學規(guī)模之盛大,令人瞠目。尤其是將文廟與府學相結(jié)合,在當時影響極大,各地州、縣紛紛效仿。據(jù)說江南文風的昌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蘇學天下第一”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近千年來學校始終連續(xù),而不同的時間段會有稱謂的不同。在1035—1113年為蘇州州學,1113—1276年改稱平江府學,1276—1367年稱為平江路學,1367—1904年才叫蘇州府學。1713年,清代理學家、江蘇巡撫張伯行在蘇州府學里創(chuàng)設(shè)了紫陽書院。</p><p class="ql-block">紫陽書院時期,在當時讀書人都想走“學而優(yōu)則仕”這個獨木橋時,以沈德潛、錢大昕等為代表的飽學之士主張不以科考為務(wù),不為專寫八股文而學八股文,而是要培養(yǎng)一流經(jīng)學人才的先進教育觀念,為江南文脈的生生不息作出了貢獻。宋、元、明、清時期,蘇州地區(qū)登科者甚眾,其中狀元就有數(shù)十位,多數(shù)人都為官一方,做出了不少政績,范仲淹興辦府學的余澤可謂大矣。</p> <p class="ql-block">“尊經(jīng)閣”始建于北宋,初稱六經(jīng)閣,元朝改稱尊經(jīng)閣,是一座兩層重檐式建筑,作為府學藏書之用。此閣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戰(zhàn)亂風雨而毀于1979年,2013年3月,正式改建為蘇州中學校史館,展示蘇中綿延千年的文脈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牌匾為錢穆老先生題,兩旁的對聯(lián)為蘇州最后一位狀元陸潤庠撰書:樂圃德淵遺跡,緒山窿石清芬。</p><p class="ql-block">我們在校時閣未塌但僅存空殼,作禮堂和飯廳之用。</p> <p class="ql-block">紫陽書院創(chuàng)始之日,康熙帝親書“學道還淳” 額以賜。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又親筆題“白鹿遺規(guī)”匾。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又御書“通經(jīng)致用”以賜。乾隆帝6次南巡到蘇州,都到紫陽書院,題字作詩,以示嘉勵。</p> <p class="ql-block">一所學校能得到三位清皇帝賜匾嘉勉已是罕見,更是能迎來高宗弘歷帝六次駕臨并賜予六首御詩,這在當時甚至一直至今是何等榮耀。其中的一塊御詩原碑陳列于校史館內(nèi)成為“鎮(zhèn)館”之寶。此碑為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時御賜紫陽書院所題六首御詩碑中唯一留存之物。碑文中有“躬行敦至訓”,“去華以就實,素位惟守分”等內(nèi)容,闡明乾隆對書院教育之要求,強調(diào)師生自身素養(yǎng)提高、學會做人之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蘇州府學培養(yǎng)的人才,宋代50余年間登科者已逾百計,明清兩代蘇州出的狀元、進士居全國之冠,其中蘇州府學紫陽書院就培養(yǎng)了八位狀元。</p><p class="ql-block">吳寬,明成化八年壬辰科狀元,官至禮部尚書。</p> <p class="ql-block">申時行,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狀元,歷官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p> <p class="ql-block">彭啟豐,清雍正五年丁未科狀元,官歷修撰、兵部侍郎、兵部尚書。</p> <p class="ql-block">錢棨,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狀元,清代首個三元及第者。歷官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云南學政。</p> <p class="ql-block">石韞玉,清乾隆五十五年庚戎恩科狀元,歷官四川重慶府知府,山東按察使。因事被劾革職,念舊勞賞編修。乃引疾歸,主講蘇州紫陽書院二十余年。嘗修《蘇州府志》,為世所重。</p> <p class="ql-block">吳宗駿,清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累遷至禮部左待郎。</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清咸豐六年丙辰科狀元,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wù)。</p> <p class="ql-block">陸潤庠,清同治十三年甲戌科狀元,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p> <p class="ql-block">光緒三十年(1904)蘇州府學停辦,歷時869年。原址改辦新學——江蘇兩級師范學堂。蘇州中學新學從此發(fā)軔,校史翻開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04年蘇州中學前身江蘇師范學堂建立,學堂延請金石家羅振玉(中)為首任監(jiān)督,并聘任日籍文學家藤田豐八為總教習(右),國學大師王國維(左)為中方教習。江蘇師范學堂的“新學實踐”開始了現(xiàn)代教育的新紀元。</p> <p class="ql-block">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吳縣(今蘇州市區(qū))人。教育家。13歲中秀才,15歲入蘇州府中學堂,后畢業(yè)于江蘇高等學堂。民國5年赴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學士教育院,受教于杜威,獲碩士學位,后被哈佛大學聘為研究員。民國9年回國,歷任國立北京師范大學教務(wù)長兼代理校長、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兼教授、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蘇省督學等職。民國16年7月,辭去大學教授及督學等職,返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蘇州中學,首任校長。在其主持校政的三年半中,聘請陳去病、錢穆、呂思勉、吳梅、呂叔湘等國內(nèi)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力求將蘇州中學辦成學術(shù)化的學校。自此,蘇州中學在江蘇師范學堂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p> <p class="ql-block">蘇州中學這人才輩出的搖籃中,不僅走出了眾多狀元進士科舉精英,也培育出了如秦邦憲、匡亞明、汪伯樂、顧容川、陳唯吾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以及大師名家葉圣陶、顧頡剛、吳作人等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過杰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走進院士墻,那是一代代蘇中學子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代代蘇中學奮發(fā)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蘇州中學累計培養(yǎng)?66位院士?,涵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力學之父錢偉長等科學巨匠。</p> <p class="ql-block">走出尊經(jīng)閣來到“蘇州府學碑廊”,這是一個相當值得瀏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據(jù)考蘇州府學碑刻拓片現(xiàn)尚可見者多達二百件,時跨宋元明清四期,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可謂洋洋大觀矣。一普通中等學校而集如此眾多碑刻,即如西安碑林也難望其項背,稱全國僅此,冠絕于世不為過也。</p> <p class="ql-block">此次興建碑廊,除原碑尚在者外,按原大原樣,或四代府學之重要文獻,或文辭、書法、鐫刻之尤美者二十五碑,列布廊內(nèi),府學厚重綿遠之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為任何其他形式不可替代者。府學碑廊為歷屆校友慷慨斥資盡力襄助,木讀戈氏碑刻藝術(shù)工作室精雕細刻一筆不茍,竟成蘇中風景一道。</p> <p class="ql-block">“府學”兩大字碑?特別的漂亮,此由北宋宰相陳堯佑題寫,記載范仲淹捐宅創(chuàng)辦府學的史實,被視為校史源頭?。</p> <p class="ql-block">“府學”碑背面為張伯玉撰寫的《吳郡州學六經(jīng)閣記》是北宋時期關(guān)于蘇州州學(后為蘇州府學)的重要文獻,該文記載了蘇州州學由范仲淹創(chuàng)建的歷史淵源,并詳細描述了六經(jīng)閣的建造過程。</p><p class="ql-block">該文由馬文豪老先生書寫,當年在蘇中常見馬老師身影。一位中學之語文老師有如此文筆功力,如今還有否?</p> <p class="ql-block">“同治三年重建蘇州府學之圖”,作者: 蘇州府生員潘志萬;內(nèi)容: 刻李鴻章重建后蘇州廟學之圖。</p> <p class="ql-block">“國朝蘇州府儒學教授題名碑記”,時代: 清光緒十四年(1888);作者: 進士、散館授四川梁山縣知縣顧蓮;書寫: 清同治狀元陸潤庠;內(nèi)容: 為清代蘇州府儒學教授名錄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御碑 : 康熙帝親書“學道還淳”碑</p> <p class="ql-block">一些腦海之中抹不掉的地方必須再走走,譬如“道山”。</p><p class="ql-block">道山為五代吳越王錢元璙(或作錢元鐐)筑南園時掘池壘土所成,距今已超千年,后成為蘇州府學(蘇州中學前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山頂原有道山亭,始建于南宋寶祐年間,后屢廢屢建,最終毀于文革。現(xiàn)址建有長方形教學用房,仍懸掛清代江蘇巡撫黃彭年題寫的“道山亭”匾額?。</p> <p class="ql-block">“碧霞池”,五代挖池,池為南園遺勝,(道)山南之水原稱“浴德”。嘉靖間(1528)府學教授錢德洪為紀念恩串王守仁(陽明)而改名“碧霞”,此乃府學著名尊師之典實。</p> <p class="ql-block">“春雨池”,我們在校時稱“神雨池”。池為南園遺勝,(道)山北之水原稱“養(yǎng)正”。嘉靖間府學教授錢德洪為紀念恩師王守仁(陽明)而改名“春雨”。</p><p class="ql-block">春雨池和碧霞池,古代形制上是一方一圓,這暗喻了“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這句話,希望老師能“從心所欲不逾矩。”</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其前身蘇州府學的核心遺跡,始建于北宋時期(1035年),是古代官學“廟學合一”規(guī)制的重要物證,具有近千年歷史。?</p><p class="ql-block">其實還有一池在體育場附近,曾被清淤后作為游泳池的,如今被填造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蘇州中學“百廿紀念碑”是為紀念學校建校120周年(新學) 而重建的碑塔,該碑塔于2024年12月8日正式揭幕,成為校園內(nèi)的重要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碑文由蘇中校友莫礪鋒教授撰寫,同屆校友葛鴻楨書丹。文中回顧了學校歷史,強調(diào)“知恥近乎勇”的重建意義,并引用范文正公“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等歷史典故,呼吁校友傳承校訓。 ?</p> <p class="ql-block">蘇中紅樓(東、西紅樓)建于1954年,如今的紅樓不僅是教學場所,更承載著“道山情、紅樓夢”的校園精神。西紅樓的樓下第一間曾經(jīng)是我們的教室,在這里我們經(jīng)歷了蘇中的傳統(tǒng)教學,經(jīng)歷了文革動亂,從這里我們走向農(nóng)村。</p> <p class="ql-block">這是去年校慶,部分同學在教室前...</p> <p class="ql-block">這是20年前校慶,我們班部分同學在教室前,只是一些同學已成記憶……</p> <p class="ql-block">篇幅有限,關(guān)于母校蘇州中學的部分草草收場。從蘇中放學回家將穿越西半條十全街,一路上會看到什么呢? 下次再說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