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號:118234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名:致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圖片拍照:致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拍攝地點:開封市</span></p> <p class="ql-block"> 走進這座傳統(tǒng)建筑群,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講究禮制與美學(xué)的年代。紅墻灰瓦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莊重而典雅,飛檐翹角仿佛隨時會騰空而起。庭院里綠樹成蔭,陽光透過枝葉灑在石板路上,斑駁陸離。幾位游客緩步其間,不時駐足拍照,臉上寫滿了對這座古建筑的贊嘆與敬畏。</p><p class="ql-block"> 山陜甘會館位于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qū)徐府街北側(cè),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清代建筑。它由山西、陜西、甘肅三省的富商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共同修建,如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不僅規(guī)模宏大,更以其精湛的磚雕、木雕和石雕藝術(shù)聞名,是研究清代建筑、美術(shù)和民俗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據(jù)資料顯示,這座會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當時由山西客商建立了山西旅汴同鄉(xiāng)會館。到了乾隆年間,陜西商人加入,成立山陜會館。光緒年間,甘肅商人也加入其中,會館正式更名為“山陜甘會館”。此后,會館幾經(jīng)變遷,1927年曾被用作河南省藝術(shù)學(xué)校校址,1933年改為私立西北中學(xué),1938年又成為日本特務(wù)機關(guān)總部。日本投降后,西北中學(xué)重返此地。1963年,會館被列為開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成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穿過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牌坊,仿佛步入了另一個世界。牌坊兩側(cè)紅柱挺立,地面鋪著青石板,綠意盎然的植物點綴其間,顯得古樸而莊重。遠處的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幾位游客緩步其間,仿佛也在細細品味這座歷史遺跡的厚重與靜謐。</p> <p class="ql-block"> 會館最引人入勝的,是那些遍布各處的磚雕藝術(shù)。照壁上的雕刻題材豐富,技法多樣,既有透雕的靈動,也有浮雕的厚重。每一處圖案都仿佛在講述一個故事,或寓意吉祥,或寄托祈愿,讓人不禁駐足細觀,感嘆古人巧奪天工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 抬頭望去,一塊藍色的牌匾懸掛在屋檐之下,金色的“大義參天”四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牌匾四周裝飾著金色的龍紋與流蘇,細節(jié)精致,色彩鮮艷,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忠義仁勇的歷史。屋檐下的雕刻與彩繪更是美不勝收,讓人感受到一種莊重與神圣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木雕藝術(shù)則遍布于大殿和廂房的檐下,題材涵蓋人物、花卉等,每一組木雕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仿佛在低語,講述著過往的繁華與榮耀。雕刻中的龍、人物與花卉在藍綠交織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生動,色彩雖經(jīng)歲月洗禮,卻依舊不失其華美。</p> <p class="ql-block"> 除了木雕與磚雕,會館的石雕藝術(shù)也令人嘆為觀止。柱礎(chǔ)、欄桿等處的雕刻細致入微,尤其是照壁上的“二龍戲珠”圖案,更是栩栩如生,仿佛隨時會從石壁中躍出。雕刻主題多以福祿壽喜為主,寓意吉祥,雕工細膩,圖案精美,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在會館的庭院中,一塊巨大的圓形石雕上刻著“乾隆通寶”四個字,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繁華。背景中,紅色的木質(zhì)大門與灰色的瓦屋頂相映成趣,幾株綠意盎然的植物點綴其間,幾位游客駐足欣賞,仿佛也在感受這座古建筑所承載的歷史溫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