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差到寧波(2025-6-8),正好周日可以休息一天,其實上海去了很多次都是出差,都沒太有時間走走看看轉(zhuǎn)轉(zhuǎn)真的是就連東方明珠都沒看過,從今天開始想著以后到了每個地方盡量騰出一些時間來就近走走看一看,可好這一次上海有一個朋友在我們就約了上海見面,因為當(dāng)天下雨,所以別的地方?jīng)]去就去了,看了一下東方明珠確實很美。</p> <p class="ql-block">外灘(The Bund),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qū)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外灘全長1.5千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mào)機構(gòu)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后,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云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yuǎn)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于汪偽國民政府,結(jié)束長達(dá)百年的租界時期,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p> <p class="ql-block">外灘矗立著52幢風(fēng)格迥異的古典復(fù)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標(biāo)之一,199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18年3月,上海外灘在全面推進(jìn)“第一立面”(即臨江建筑群)功能置換的基礎(chǔ)上,同步啟動了“第二立面”(即非臨江的外灘建筑群)功能置換工作。</p> <p class="ql-block">清末,除上??h城東門黃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纖道的西邊為農(nóng)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的地名習(xí)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進(jìn)入上海舊縣城附近以前有條小支流叫上海浦(現(xiàn)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這一小河的出口為界,其上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其下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國在上海開辟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只的“下錨地段”。</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后,殖民當(dāng)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lǐng)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lǐng)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xù)出現(xiàn)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臨黃浦江的纖道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并在馬路東側(cè)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間,外灘出現(xiàn)十余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外灘源的英國領(lǐng)事館建成,成為上海最早的領(lǐng)事館建筑,也是外灘建筑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在外灘成立,成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金融史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在外灘設(shè)立分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交通銀行在外灘設(shè)立上海分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的華資銀行和錢莊共有131家,幾乎全部集中在外灘地區(q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銀行大樓建成,該樓是外灘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shè)計和建造的大樓。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占領(lǐng)租界之前,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jù),并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交通銀行大樓建成,外灘天際線及外灘建筑群的整體格局基本形成。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受命全面接管民國資本銀行。新生的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分行等國資銀行集聚外灘。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海新建的各類金融機構(gòu)和金融要素市場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戶于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上海市政府讓出大廈,開設(shè)浦發(fā)銀行。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準(zhǔn)實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輪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7月,外灘開始綜合大改造。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shè)被中央批準(zhǔn)后,“外灘金融聚集帶”確立,大體范圍是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區(qū),整個范圍面積2.6平方千米。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全面完成改造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