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南京廉政官員》由金陵圖書館舉辦,該展覽選取歷史上曾在南京任職過的官員,如蘇頌、于成龍、馬光祖等,從文獻中找出他們的清廉事跡,用清官廉吏的心系百姓、勤于政事,堅貞剛正、不畏權貴,安貧樂道、襟懷坦蕩的風骨,激勵廣大讀者知廉、助廉、守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組)</b></div><b><div><b><br></b></div>01 蘇頌(北宋)</b><div><b><br></b>(公元1020年-1101年)</div><div><br>人物生平:北宋中期官員。蘇頌出身閩南望族,于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嘉祐六年(1061年)后多次出知地方,治績斐然,元祐七年(1092年)拜相。</div><div><br>蘇頌博學多才,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是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div><div><br>在寧時期:慶歷三年(1043年)任江寧縣知縣。</div><div><br>廉政事跡:蘇頌擔任江寧縣知縣時,年僅24歲,雖然年輕,又初掌民政,但蘇頌卻作出了不凡的政績。在處理土地戶籍方面政績不斐,盡責愛民,公正廉明,使得原先好訟好斗的民風變得淳厚有禮。在蘇頌去世的時候,前去吊唁的人都不敢相信,作為五朝老臣,生前官至宰相的蘇頌,家中宅地僅能避風遮雨,衣服家具也格外陳舊,令觀者感慨萬分,敬佩不已。</div> <b>02 潘乾(東漢)</b><div><b><br></b>(生卒年不詳)</div><div><br>人物生平:潘乾,字元卓,陳郡長河童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為楚國太傅潘崇的后代。東漢官吏。潘乾少秉家學,稍長在上郡(治今陜西北部)任職,雷厲風行,疾惡如仇,獲官民好評。后除曲阿(治今江蘇丹陽)縣尉,鏟除奸猾之輩,吏民歡愉。后任溧陽(治今江蘇溧陽西北)縣令,構修學宮,宗懿招德,宣揚教化,政績顯著。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溧陽縣丞趙勛等人為頌揚“溧陽長”潘乾的品行與德政,尤其是他興辦地方教育的功績,于學舍前立碑,即《校官碑》。</div><div><br>在寧時期: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前后,任溧陽(治今江蘇溧陽西北)縣令。</div><div><br>廉政事跡:潘乾任溧陽縣長后,立即著手整頓社會秩序,嚴厲打擊土豪劣紳,把惡棍放逐到遠地,獎賞社會賢達。同時,同情孤寡,保養(yǎng)老弱,減除不必要的勞役,鼓勵農耕。從而使溧陽縣百業(yè)都興旺起來,人民生活既安寧又舒適。遠地的人知道后,也紛紛移居到這里,潘乾又給他們以免役三年的優(yōu)惠待遇。所以,全縣人口頓時增編了600戶。</div><div><br>潘乾通過“屈私趨公”的“清官之治”,把溧陽治理得井井有條,官吏能克己盡責,百姓可安居樂業(yè);每逢四時八節(jié),農家祭桌上總擺滿祭祀祖宗和神靈的食品;在縣治所在地“漢城”,還興建了一所寬敞美觀的學校,叫固城學宮。于是,人們十分感激這位父母官。有人發(fā)起為他立了一塊碑,叫“校官之碑”。</div> <b>03 王爌(明)</b><div><b><br></b>(公元1472年-1554年)</div><div><br>人物生平:王爌(kuàng),字存約,號南渠,浙江臺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歷任太常博士,工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br>在寧時期:嘉靖三年(1524年),王爌遷任應天府尹。嘉靖七年(1528年),王爌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嘉靖八年(1529年),耿直不屈的王爌以侍奉老母為由,辭官歸里,居家10年。</div><div><br>廉政事跡:應天久為留都,機構設置與北京相仿,部門繁多,人員蕪雜。龐大的開支主要依靠應天府百姓的賦役,而法外加征,更是不計其數。王爌遷任應天府尹,針對避賦不公,進行大力清理整頓,查明逃稅大戶予以重罰,均平賦役,保護民益。同時針砭時弊,施行了一系列實政,切實為應天府的百姓謀利造福。</div><div><br>王爌任應天府尹時,逢發(fā)生大饑荒,王爌開倉救災的同時,又上疏奏免當年的賦稅,挽救了許多無以為繼的貧苦百姓。</div><div><br>王爌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御史潘壯受人誣陷下獄,而王爌素與潘壯不和。在審理案件時卻耿直辦理,極力為御史潘壯辯罪,甚至不惜違背旨意,其高風亮節(jié)為時人嘆服。</div><div><br>王爌被復任為南京刑部右侍郎,執(zhí)掌院事。一上任秉公執(zhí)法,不畏權貴,誅殺王冠,贏得百姓一片贊譽。</div> <b>04 海瑞(明)</b><div><b><br></b>(公元1514年一1587年)</div><div><br>人物生平:海瑞,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谑校┤?。明朝著名清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xiāng)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div><div><br>在寧時期:明隆慶二年(1568)海瑞任南京(今江蘇安徽上海區(qū)域)通政司右通政。第二年升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糧署、提督軍務,巡撫應天十府(駐蘇州)。隆慶四年(1570),以應天巡撫總督南京糧儲,后憤然解職而去。萬歷十三年(1585年),官復南京右僉都御史,赴任途中,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主持部事。次年,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萬歷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div><div><br>廉政事跡:海瑞在南京任職期間,疏浚蘇州吳淞江故道,治理常熟白茆河淤堵。提出施政綱領《都撫條約》,宗旨是“斥黜貪墨,搏擊豪強,矯革浮淫,厘正宿弊”,治理土地兼并問題,減輕農民負擔,后又裁減郵傳冗費,觸犯了本地豪強和整個官僚集團的利益。公元1587年11月13日,海瑞病逝。海瑞全部遺物只有白銀10余兩,舊衣數件、破箱一只。關于海瑞的殯葬場面,《明史》有過這樣的簡略記載:“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而哭者百里不絕?!?lt;/div> <b>05 丁賓(明)</b><div><b><br></b>(公元1542年一1632年)</div><div><br></div><div>人物生平:丁賓,嘉善人,字敬宇,又字禮原,號改亭,隆慶五年(1571)進士。任句容知縣,后任御史。萬歷十九年(1591)起復故官,遷南京右僉都御史兼提督操江、南京工部尚書,后累加至太子太保(正一品)。卒謚清惠,有《丁清惠公遺集》八卷傳世。</div><div><br>在寧時期:萬歷十九年(1591)起復故官,為南京大理寺丞,遷南京右僉都御史兼提督操江、南京工部尚書,后累加至太子太保(正一品)。</div><div><br>廉政事跡:丁賓是個有善心的官員,關心百姓的疾苦。丁賓在南京任職30年,每有旱澇災害,總是向朝廷報請賑濟災民,甚至自己捐出家產。天啟二年(1622),他捐腴田百畝給嘉善學宮,作為膳養(yǎng)造士之費。天啟五年(1625),捐粟三千石賑貧民,并拿出三千兩銀子送給不能繳賦稅的人家。</div><div><br>丁賓家世富厚,而自奉儉約,住處卑陋,坐的是柳木椅,掛的是粗布帷,桌椅床榻幾十年不換,平時生活清簡就像一個苦行僧。浙江巡按御史稱頌他“氣節(jié)獨挺,千尋風猷,直超萬古……歷仕最多懋績,居鄉(xiāng)雅好博施”,可謂最好寫照。</div> <b>06 魯崇志(明)</b><div><b><br></b>(公元1418年-1483年)</div><div><br>人物生平:明浙江天臺人,字懋功。魯穆子。景泰五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要。天順中,升南京太仆少卿。成化中官應天府尹。卒官。</div><div><br>在寧時期:成化九年(1473),魯崇志升任應天府尹,至成化十九年(1483)卒于任上。</div><div><br>廉政事跡:成化九年(1473),魯崇志升任應天府尹。當時應天遭遇大饑荒,民眾無力繳納稅糧,缺額達數萬石。崇志沒有急于催繳,而是發(fā)放貸款以賑災,救濟那些貧苦家庭,挽救了無數百姓的性命。漂水縣有孔姓大戶,橫行鄉(xiāng)里,地方官因收受賄賂,一直充耳不聞。崇志了解情況后,果斷地將為首的孔氏成員繩之以法,維護了一方安寧。當時南京的太監(jiān),對魯崇志十分忌憚,以兩萬鹽引來賄賂,被他嚴詞拒絕。</div><div><br>史評魯崇志有古代大丈夫遺風,“以公廉自持,雖一介不茍取予”。即說他以公正廉潔嚴格自律,從未為自己謀取過一點的私利。成化十八年(1482),魯崇志九年任滿,朝廷本打算將其調任,應天百姓萬人苦苦挽留,遂將他的品級升為正二品,繼續(xù)留任。次年,魯崇志卒于任上,享年66歲。南京全城罷市三天,為其送葬。明憲宗派遣專使為他營葬,命地方官每年祭祀。</div> <b>07 朱之蕃(明)</b><div><b><br></b>(公元1575年一1624年)</div><div><br>人物生平:朱之蕃先祖世居在荏平,后附籍南京錦衣衛(wèi)。其父朱衣,官至知府。朱之蕃自幼工書善畫,能詩能文,萬歷二十三年(1595)會試,傳臚第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諭德、庶子、少詹事,進為禮部侍郎,改吏部。據史料記載,朱之蕃“工繪畫,竹石兼東坡神韻,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書法,真、行書師法趙孟頫,得顏真卿、文徵明筆意”。傳世作品有《君子林圖卷》、《奉使朝鮮稿》等,另有文集傳世。</div><div><br>在寧時期:朱之蕃生在南京,長在南京,母親去世后辭官回到南京,詩酒唱和,悠然終老。居住在莫愁路附近的巷子,也因此得名“朱狀元巷”。他編纂的《金陵圖詠》,開創(chuàng)了“金陵四十景”,并衍生出后來的“金陵四十八景”。</div><div><br>廉政事跡: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朱之蕃在出使朝鮮的歷程中,體現了他的清廉節(jié)操。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吏部右侍郎朱之蕃啟程前往朝鮮,在王京漢城(今首爾)受到了熱烈歡迎,通衢十里,萬人空巷,在同朝鮮君臣的接觸中,他一直保持著大國使者應有的禮節(jié)和高尚的節(jié)操,懂禮節(jié)而知進退。朝鮮人知道朱之蕃善于書畫,往往求畫乞字,朱之蕃是有求必應,充分施展其才學。與以往諸多明朝使者,以上國大臣的身份索要財物、大收饋贈的作風迥然不同,歸國之時,朱之番將平日所受潤筆饋贈,其中不之名貴的貂皮和人參,悉數拿出,不留分毫,去換取散落在朝鮮的中國古代名家字畫、古玩寶器。贏得了朝鮮人民的敬意與贊譽。<br></div> <b>08 于成龍(北溟)(清)</b><div><b><br></b>(公元1616年—1684年)</div><div><br>人物生平: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朝初年名臣。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曾參加鄉(xiāng)試并中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明經謁選吏部,授羅城知縣。歷任合州知州,遷任黃州府同知、知府,武昌知府(代)、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等職,累加兵部尚書??滴醵辏?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滴醵辏?684年),奉命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div><div><br>在寧時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升任兩江總督??滴醵荒晁脑赂叭巍?lt;/div><div><br>廉政事跡:于成龍一生清廉為官、不畏權貴,以執(zhí)法嚴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稱,世稱老于成龍,與后來的小于成龍(振甲)一起,被贊為“清忠疆直經濟名臣”,更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div><div><br>治吏與安民,是于成龍治理兩江的兩大要務。上任伊始就頒發(fā)《興利除弊條約》,其中禁火耗、革私派、禁饋送、禁奢靡等,都與整飭吏治有關。江南的大地上,人們常??匆娪诔升埳碇家?,微服私訪,了解底層情況,訪查民間疾苦。于成龍的簡樸,在當時的官員中極其罕見。他來南京上任之時,僅攜帶十幾文制錢,與兒子同乘一輛車,晚上就在路邊客棧寄宿。每日粗茶淡飯,即使有客人來訪小聚,也僅以他在兩江總督署里自種的青菜和白飯招待,日子久了,手下人給他起了一個“于青菜”的綽號。</div><div><br>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龍病逝于任上,整理他的遺產,僅有鹽米數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帶兩條。百姓們聞訊失聲痛哭,紛紛前去總督署祭奠。有的人則在家中為他設立靈位,晝夜焚香祭祀。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賜祭葬,贈官太子太保,謚號“清端”。雍正十年(1732),于成龍入祀賢良祠。</div> <b>09 于成龍(振甲)(清)</b><div><b><br></b>(公元1638年一1700年)</div><div><br>人物生平:于成龍,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歷任樂亭知縣、通州知州、江寧知府、安徽按察使、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漢軍都統(tǒng)、兵部尚書、加總督銜直隸巡撫、河道總督等職。</div><div><br>在寧時期:康熙二十一年(1682),于成龍(北濱)升任兩江總督,舉薦于成龍(振甲)出任江寧知府,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成龍(振甲)升任安徽按察使。</div><div><br>廉政事跡: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造就了于成龍(振甲)體恤民生、關愛大眾的品格。即便成為名聲顯赫、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依舊剛直不阿、嫉惡如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帝的贊賞和百姓的愛戴。于成龍(振甲)在江寧知府任上,興利除弊,知無不為,百姓對他贊譽頗佳。在徐州無賴煽動鄉(xiāng)民造反案中,為含冤株連的百姓伸冤;親自勘察地形,繪制圖冊,解決豪強霸占土地,不交稅賦的問題;京師駐防水師修船時,親自監(jiān)工,禁止向百姓攤派費用。于成龍(振甲)離開江寧時,千余百姓相送,感謝知府幾年來為民造福的辛勤工作。</div> <b>10 張伯行(清)</b><div><b><br></b>(公元1651年一1725年)</div><div><br>人物生平:張伯行,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清朝大臣,理學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最為著名。學宗“程朱”,及門受學者數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贈其為太子太保,謚清恪。光緒初年,從祀文廟。</div><div><br>在寧時期: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張伯行被任命為江蘇按察使??滴跛氖拍辏?710年)春,出任江蘇巡撫。</div><div><br>廉政事跡:張伯行為官清廉、政績顯著,極為注重品行操守。他曾說:“為人要誠實,存心要謹慎,學術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務也。”他在福建巡撫任上,為了表達自己的清廉,寫下了一篇卻贈檄文。這篇文章中最為人們傳頌的兩句話:“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痹诮K按察使任上,他因拒向上級贈送厚禮被備受排擠。他出任江蘇巡撫,輕簡出行,不取地方一錢寸絲。在淮揚地區(qū)連年災荒后,他動用銀庫,賑濟13個州縣的災民,平抑米價??滴跷迨辏?711)發(fā)生了江南科場舞弊案,張伯行查訪情況,寫奏本請求將噶禮革職查辦。隨后發(fā)生了張伯行和噶禮之間督撫互參,張伯行被解職,歷經波折,才復原職。張伯行一生清廉為官,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一個傳說。他的清廉為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操守為天下第一”。</div> <b>11 陳鵬年(清)</b><div><b><br></b>(公元1663年一1723年)</div><div><br>人物生平:陳鵬年,字北溟,又字滄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歷任浙江西安知縣、淮安山陽縣令、江蘇海州知州、江寧知府、蘇州知府、江蘇布政使、河道總督等職,兩次入英武殿修書,為官清廉,秉性剛直,不畏強權,深得百姓愛戴,有“陳青天”之贊譽。</div><div><br>在寧時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陳鵬年升任江寧知府??滴跛氖吣辏?708),陳鵬年被派回江蘇,任蘇州知府,后兼任江蘇布政使。</div><div><br>廉政事跡:陳鵬年將“清、慎、勤”三個大字貼在書房作為座右銘以自勵,這句古代最有名的“官箴”,亦是他一生的追求和真實寫照。任職江蘇江寧(今南京市)知府期間,為官清廉,有“陳青天”之稱??滴趸实勰涎矔r,身為江寧知府的他堅決反對兩江總督阿山提出的加稅以用于南巡所用開銷,他表示“吾官可罷,民賦不可增也”。后遭阿山誣陷入獄,江寧竟出現商民“呼號罷市”、士子罷考包圍總督衙門、百姓要求入獄“陪監(jiān)”,康熙皇帝將其免罪后,出獄當晚,江寧百姓自發(fā)持火把夾道歡迎,使他“去來夜明如晝”。陳鵬年身正、心正,敢于同官場的蠅營狗茍叫板,未用手中之權謀半點私利??v觀陳鵬年一生,無論身處何種官位,他心中始終裝的是百姓的冷暖安危,一心為民造福謀利。</div> <b>12 徐士林(清)</b><div><b><br></b>(公元1684年—1741年)</div><div><br>人物生平:徐士林,字式儒,號雨峰,山東文登徐家村人。康熙五十二年進士,授內閣中書,為乾隆講課。雍正五年,任安徽安慶知府,雍正十年,升任江蘇按察使。卒祀京都賢良祠。出身寒微,秉性質直,勤政愛民,被乾隆皇帝譽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div><div><br>在寧時期:乾隆五年(1740年),升任江蘇巡撫。</div><div><br>廉政事跡:徐士林歷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擔任江蘇布政使時,徐士林一再發(fā)布文告,力戒奢侈浪費陋習,提倡勤儉節(jié)約之風。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衣不求華,食不厭蔬。徐士林還精于斷案,史書稱他“治獄如神”。徐士林斷案態(tài)度審慎,明察詳審,重調查、重證據,在任知府、按察使、巡撫期間,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活人無數,而又無一幸免者”。出任江蘇巡撫之初,就因處理鹽政和賑災事務顯示出非凡的才能。江蘇出產的淮鹽價格從雍正初年起一再增價,他上疏提出將鹽價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內,使民間不致成為負擔,鹽商又有利可圖。其后,清廷照他擬定的價格執(zhí)行。乾隆六年(1741),蘇北發(fā)生水災,他又上疏請求放賑借糧。在批準未下達時,他先行開倉賑濟。乾隆帝嘉獎他的做法,認為他“如此料理,甚副朕視民如傷之念”。當年秋,他因患重病請假回鄉(xiāng),在回鄉(xiāng)的途中死于淮安。聞訊后,蘇州百姓自發(fā)穿上孝服,為其送行。乾隆破例將徐士林這個地方官,祀于京師賢良祠,并將自己這位老師譽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div> <b>13 袁枚(清)</b><div><b><br></b>(公元1716年—1798年)</div><div><br>人物生平: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br>在寧時期:乾隆七年(1742),任溧水知縣,年底調往沭陽任縣令;乾隆十年(1745),調任江寧知縣。乾隆十三年(1748)辭官歸隱。</div><div><br>廉政事跡:袁枚擔任知縣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廉潔奉公、勤勉盡責,敏而能斷、不避權貴。他深知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長年打官司,必然導致家道中落,所以無論大小訴訟,袁枚都是有案即審、有案即判,從不稽留耽擱,力求公正無私,以使百姓免于詞訟之累。</div><div><br>為了整傷民風,袁枚經常召集鄉(xiāng)里長者,打聽境內有前科的人、頑劣之人的名字,核實無誤后張榜公示,并許諾如三年內沒有劣跡,即可將姓名從榜上撤下。這一做法果然奏效,由此“奸民皆斂跡”,原來的作奸犯科之人都能痛改前非,社會風氣明顯好轉。</div><div><br>袁枚不畏權勢、剛正不阿的性情,在江寧也是家喻戶曉。他時常說,做縣令的人應該嚴格約束家奴和胥吏,防止他們?yōu)E用職權和收取賄賂。他上任才三個月,官吏畏懼而民眾心安,年間江寧吏治澄清,百姓和官吏相處融洽。</div><div><br>袁枚一生淡泊名利、進退自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在南京買下一座荒廢的園林,改名為“隨園”。此后,袁枚辭官歸隱,定居南京,精心修筑隨園,在此生活了半個世紀。</div> <b>14 陶澍(清)</b><div><b><br></b>(公元1779年一1839年)</div><div><br>人物生平: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號云汀,晚號髯樵,又號桃花漁者,湖南安化人,清朝嘉慶、道光時期重臣、學者,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div><div><br>陶澍為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編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道光十年(1830年),任兩江總督。任內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并設義倉以救荒年。后加太子少保。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逝于兩江督署,贈太子太保銜,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div><div><br>在寧時期:道光十年(1830年),任兩江總督。</div><div><br>廉政事跡:陶澍無論在哪里任職,都以做實事、出實績著稱,是朝野人人稱頌的當世能臣。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特調任江蘇巡撫。他敢于打破多年陋習,將江蘇輸送京師的糧食由河運改為海運,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雇沙船一千五百艘,運蘇、松、常、鎮(zhèn)、太五府州漕糧一百六十余萬石至天津,開清朝廢漕改海之先河。1830年升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任期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于淮北試行票鹽,后推及淮南。陶澍勇于任事、為朝野所重用。1832年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div><div><br>陶澍雖是封建官僚,卻“愛民憂國”,面對日趨腐敗的官場,陶澍主張整飭吏治,并明確提出了整飭吏治的綱領。陶澍是嘉道年間經世思想的信奉者、倡導者、宣傳者。他提倡“研經究史為致用之具”,主張“有實學,斯有實行,斯有實用?!奔赐ㄟ^經世致用之學,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造福國家與人民。由于陶澍位高權重,倡導經世思潮的主要人物,如林則徐、魏源、賀長齡、包世臣、姚瑩、龔自珍、黃爵滋、湯鵬等都團結在他的周圍,并多在他所管轄的兩江地區(qū)活動。在陶澍的主持下,首創(chuàng)海運、倡行票鹽、興修水利,都取得了舉國矚目的改革成就;而自鑄銀幣等改革思想主張,則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對外關系方面,是抵制侵略,嚴禁鴉片的愛國者。陶澍的大量詩歌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而且在行動上關心國家安危,堅決反對西方國家的侵略。</div> <b>15 鄧廷楨(清)</b><div><b><br></b>(公元1776年一1846年)</div><div><br>人物生平:鄧廷楨,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中國清代詩人、書法家、官員,抗英民族英雄。清嘉慶六年(180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屢分校鄉(xiāng)會試。十五年授臺灣遺缺知府,丁母憂歸。歷任浙江寧波,陜西延安、榆林、西安諸知府等職。道光元年(1821年)遷江西布政使,擢陜西按察使。六年(1826年),遷安徽巡撫。十五年(1835年),擢兩廣總督。時東南沿海鴉片煙盛行,與林則徐同心協(xié)力,禁煙御敵。調兩江、云貴,皆未赴。后閩防緊急,遂任閩浙總督。二十年(1840年)九月,與林則徐同奪職。次年,遣戌伊犁,兩年后釋還。尋授甘肅布政使,擢陜西巡撫,署陜甘總督。于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官上。</div><div><br>在寧時期:鄧廷楨原籍江蘇吳縣西山,生于江寧(今南京),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青少年時期生活于南京。</div><div><br>廉政事跡:道光六年(1826年)鄧廷楨任安徽巡撫,至道光十五年升任兩廣總督。1836年6月,許乃濟奏請弛禁鴉片。他開始甚表贊同,認為“弛禁通行,實于國計民生,均有益?!焙笠蚴苤鞃?、許球力主禁煙的影響,且目睹鴉片禍害嚴重,自1837年春即由弛禁轉為嚴禁,咨會水師提督關天培,“無分雨夜,加勁巡查”,“奮勇兜擒,盡法懲辦”。1839年初上奏道光帝,決心與欽差大臣林則徐“共矢血誠,俾祛大患”,并積極協(xié)助林則徐查禁鴉片走私,收繳鴉片,添置木排鐵鏈,整頓海防,成為林的親密同僚。</div><div><br>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調任閩浙總督,購洋炮,建炮臺,招募練勇,出海巡緝,加強守備。7月,英艦進犯廈門,他親督水師水勇擊退侵略軍,嗣因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革職,充軍伊犁。他還是第一個公開反對割讓香港大臣。后起用為陜西巡撫、陜甘總督,在西北大力組織墾荒。</div><div><br>鄧廷楨貴為封疆大吏,權傾一時,但家訓甚嚴,要求子侄輩“清白做人,自強不息”。據鄧佐介紹,鄧家世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鄧廷楨發(fā)現一個21歲的孫子吸食鴉片,便在“萬竹園”的祠堂里召開族人大會,對其公開嚴懲。鄧廷楨大義滅親的舉動對鄧氏族人觸動很大,警醒子孫后代務必遵循法度,不做非法之事。</div> <b>16 李瑞清(清末民初)</b><div><b><br></b>(公元1867年一1920年)</div><div><br>人物生平: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自稱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號李百蟹,入民國署清道人,謚號文潔。江西省臨川人。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寧提學使、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今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前身)監(jiān)督(校長)、江蘇布政使等職。著名畫家張大千的恩師。書畫界名聲顯赫,書法自稱北宗,與曾熙的南宗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與吳昌碩、曾熙、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div><div><br>在寧時期:1905年分發(fā)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任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即校長,1906年正式上任。</div><div><br>廉政事跡:約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瑞清隨魏光燾(魏由云貴總督調任兩江總督)來到江寧,任其幕僚。兩年后(1905),李瑞清39歲,改官道員,分江蘇試用。</div><div><br>清末戊戌變法雖失敗,但維新變革大勢所趨。在文教方面,各地廢八股,罷書院、私塾,改設各種??萍爸?、小學堂,設立師范傳習所。此時,兩江總督周馥素聞其賢,故攬之輔政,委任其為師范傳習所總辦,李瑞清自此即委身于教育事業(yè),提倡以教育開民智、救中國。不久,周馥又委任李瑞清為“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即校長)。及后,更曾三度執(zhí)掌“江寧提學使”一職,并兼辦高等學堂、暨南學堂等校。</div><div><br>李瑞清先生出任兩江師范監(jiān)督后,為學堂事務四處奔走,全力以赴,始終不渝。他抱負非凡,以“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族、學生若子弟”為辦學宗旨,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致力于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div><div><br>1911年,武昌起義,全國震動。江蘇獨立后,不少達官貴人棄職逃離,但李瑞清先生堅守職責,學校照常敲鐘上課。戰(zhàn)火蔓延、兵荒馬亂之時,他受命于危城之中,撥巨款購米賑濟難民。美、日領事及傳教士邀請他登上外國軍艦暫避,李瑞清先生堅持不去,說:“托庇外人,吾所羞。吾義不欲去,使吾后世子孫出入此城,無愧可矣?!?lt;/div><div><br>大局平定后,清亡而民國立。李瑞清先生回到兩江師范,學生奔走相告,歡迎他主持校政,但他自視為清朝命臣,決意離去,上書請辭兩江師范監(jiān)督職務。臨走時,他看到有些學生衣衫襤褸,生活困難,便變賣自己的車馬,將所得錢財分發(fā)貧困學生,然后兩袖清風,飄然而去,隱居上海,號“清道人”,以賣書畫維生。</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7 包拯(北宋)<div><br>(公元999年一1062年)</div><div><br>人物生平: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中進士,歷知天長縣、知端州,后升為監(jiān)察御史。后曾出任東京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及知瀛、揚、廬等州和知江寧府等。至和三年(1056),升為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等,不久權御史中丞,又任三司使,遷樞密副使。</div><div><br>在寧時期: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知江寧府。</div><div><br>廉政事跡: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直言進諫、執(zhí)法如山,是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是清正廉明的象征。包拯在調任開封知府前,曾經短暫地坐鎮(zhèn)江寧府。1056年58歲的包拯從池州來到江寧府,同年十二月下旬就被召回京,不久出任開封府。包拯在寧任期雖短,卻也留下了清廉正直的名聲。一上任,包拯就整頓官場風氣,打擊貪官污吏,吏治為之一新。對待百姓,敦厚寬容,讓利與民。在個人生活方面,包拯秉承儉樸節(jié)約,對待親朋好友更加嚴格要求,不以權謀私。南宋時,建康府(即江寧府)修建先賢祠,包拯位列其中。</div> <b>18 鐘離意(東漢)</b><div><b><br></b>(生卒年不詳)</div><div><br>人物生平:鐘離意,東漢時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建武年間任會稽郡督郵,歷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令、堂邑(今江蘇六合)縣令、尚書、尚書仆射、魯相等官職。為官30余年,歷漢光武帝和漢明帝兩朝,一生清正廉潔,勇于直諫,且能體恤民情,頗得朝廷和吏民欽崇。</div><div><br>在寧時期: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鐘離意被朝廷任命為堂邑(江蘇六合)縣令。</div><div><br>廉政事跡:在漢明帝劉莊登上帝位之后,鐘離意被征拜為尚書。當時的交阯太守張恢,因犯貪贓千金之罪,被征召回京都伏法。明帝下詔將其貪污的這些金銀珠寶賞賜給各位大臣。碰到這樣的“好事”,文武官員通常都會喜不自勝,不僅因為這是珠寶,而且還是皇上所賜,首先想到要做的就是叩頭跪拜,“謝主隆恩”。但在鐘離意的眼中,這不是珠璣珍寶,而是污穢之物。他將這些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此舉顯然有點另類而且大煞風景。已經拜受賞賜的朝廷大員如何尷尬不得而知,史書只道“帝怪而問其故”。于是鐘離意回答說:“臣聞孔子忍渴于盜泉之水,曾參回車于勝母之閭,惡其名也。此臧穢之寶,誠不敢拜?!睗h章帝劉莊在這件事上很看重鐘離意之所為,稱其為“清平尚書”,還以“庫錢”三十萬賞賜鐘離意,并將他由尚書轉為尚書仆射。</div> <b>19 江秉之(南朝宋)</b><div><b><br></b>(公元381—440年)</div><div><br>人物生平:江秉之,字玄叔,南朝宋濟陽考城人,江逌之孫。歷任烏程令、建康令、山陰令、有善政。出補新安、臨海太守,并以簡約見稱。</div><div><br>在寧時期:南朝宋少帝時期,任建康令。</div><div><br>廉政事跡:南朝宋少帝時期,江秉之當了幾任縣令。在烏程令上,他以優(yōu)良的政績聞名于東部地區(qū),因而被征召到京城擔任建康令。在建康令上,江秉之為政嚴明,部屬對他十分敬畏。任職期間,執(zhí)法嚴格,明察善辨,把京畿一帶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無事。江秉之為官特別清廉,一份官俸領罷,再別無所圖,甚至還常常將自家之物,充作公用。他還經常把薪俸用以周濟貧困親友,弄得家人難免饑寒。有人勸他經營田產,他正色回答:“我是拿朝廷俸祿的,怎能與老百姓爭利益呢?”他任太守時曾制作過一個書桌,讓下屬登記在案,離任時留下交給官庫。</div> <b>20 顧憲之(南朝宋)</b><div><b><br></b>(公元435年一509年)</div><div><br>人物生平:字士思,南北朝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祖父是劉宋鎮(zhèn)軍將軍顧覬之。孝建初舉秀才,歷太子舍人、尚書比部郎、撫軍主簿。元徽中,為建康令,遷車騎功曹、晉熙王友。</div><div><br>在寧時期:南朝宋元徽(473一477年)年間,顧憲之擔任首都建康縣令。</div><div><br>廉政事跡:顧憲之為人清廉儉樸,勤政奉公,對幫助罪犯私下請托的權貴、貪贓殘暴的官員都依法懲治,從不包庇,從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所以在京城建康,飲酒的人喝到醇厚甘美的好酒,就稱其為“顧建康”,意思是說顧憲之為政如酒色清醇、味道甜美。顧憲之雖出任多地郡守,家里積蓄的米粟卻不多,卸任回鄉(xiāng)后,居房狹小簡陋,經常受凍挨餓。臨終前,他還特意立書囑咐子女薄葬素祭??梢哉f,顧憲之直到生命終了,依然保持了醇厚甘美的“好味道”,無愧于老百姓送其“顧建康”的美譽。</div> <b>21 劉懷慰(南朝齊)</b><div><b><br></b>(公元447年一491年)</div><div><br>人物生平:劉懷慰,本名聞慰,字彥泰,陜西平原人。齊國建,為輔國將軍,齊郡太守,有治跡。著廉吏論以達其意,高帝聞而嘉之。</div><div><br>在寧時期:齊高帝建元年間(479~483)曾任齊郡太守,郡治在六合瓜埠(今六合區(qū)雄州街道瓜埠社區(qū))。</div><div><br>廉政事跡:公元479年,南朝宋將領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禪位,滅宋建齊,改元建元。蕭道成在六合設立齊郡,郡治設在瓜埠,管轄以瓜埠為中心的六合和儀征的部分地區(qū),并派輔國將軍劉懷慰任齊郡太守。劉懷慰來到瓜埠后組織軍民筑瓜埠城(20世紀70年代在瓜埠東北西溝村曾發(fā)現遺址),安集流民,墾廢田200頃,引湖水灌溉,發(fā)展農漁生產,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百姓感其恩德,但劉懷慰凡禮皆拒。史以劉懷慰“廉吏”著稱。而讓后人最贊賞的,還是他的清廉自守,是六合最早的得到公眾一致認可的廉吏。</div> <b>22 顏真卿(唐)</b><div><b><br></b>(公元709年一784年)</div><div><br>人物生平:顏真卿出身瑯琊顏氏,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名臣、著名書法家。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一度光復河北。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div><div><br>在寧時期: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六月,任昇州刺史。</div><div><br>廉政事跡: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六月,正在饒州刺史(饒州治鄱陽,今江西省翻陽縣)任上的顏真卿接到朝廷詔書,令他立刻調任昇州(今南京),任昇州刺史。顏真卿到任以后,始終嚴肅對待公事,從撫恤教化民眾到發(fā)掘舉薦人才,事事都盡心盡力,于一州之長應有的責任絲毫沒有懈怠。然而卻因積極備戰(zhàn)、防備劉展被彈劾撤換回朝。顏真卿在南京僅有短暫的六個月,但他防微杜漸的努力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深得民心,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世的南京官民還為顏真卿建了祠堂,以表追思。人有生前之榮,也有身后之譽,顏真卿在南京為官僅足半載,卻被百姓紀念心中超越千年,可謂盡享身后之榮。</div> <b>23 褚球(南朝梁)</b><div><b><br></b>(公元478年一547年)</div><div><br>人物生平:褚球,字仲寶,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南齊、南梁大臣,太宰外兵參軍褚曖之孫,太子舍人褚繢之子。褚球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南褚氏,褚球與父祖并為劉宋駙馬,褚氏三世駙馬。少年時父親故去,家境貧困,但他酷愛讀書,思維敏捷,很有才干。</div><div><br>在寧時期:蕭齊時代任溧陽縣(治所在今南京江寧區(qū)東南湖熟鎮(zhèn))令。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他被任命為建康令。</div><div><br>廉政事跡:在任溧陽縣令期間,褚球為官清正廉潔,除官府發(fā)給的俸祿外,從不接受任何物品。</div><div><br>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褚球被任命為建康令。建康乃朝廷所在,達官貴人云集,王公子弟仗勢橫行霸道,欺壓良善的事情層出不窮,對此很多建康令倍感頭疼棘手。性格剛強耿直的褚球,不畏權勢,不計個人官位,甚至冒著個人生命危險,嚴厲打擊王公子弟的不法行為,為百姓伸冤除害,懲辦了不少不法之徒,使建康的社會秩序有了顯著改觀,受到建康官員與百姓的一致稱贊。后來褚球又被任命為主管司法的廷尉與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中丞,他依舊秉公執(zhí)法,不向權貴低頭屈服。在職期間非常稱職,成為一位深受百姓愛戴、敬仰的清官。</div> <b>24 司馬申(南朝梁)</b><div><b><br></b>(公元?一586年)</div><div><br>人物生平:司馬申,字季和,陳朝河內溫人。梁朝時為儀同侯安都從事中郎。陳朝時任員外散騎常侍。到叔陵作亂時,司馬申馳馬率兵先到,追而斬之,陳后主深加嘉獎。至德四年去世。</div><div><br>在寧時期:陳宣帝太建九年(577),任襪陵令。</div><div><br>廉政事跡:司馬申在任秣陵令期間,以清明能干見稱,有白雀巢于縣庭。任官期滿,不久,預東宮賓客,接著兼東宮通事舍人。改任員外散騎常侍,舍人照舊。司馬申前救王僧辯,后救陳后主,與蕭摩珂友好,為政“清能”,是一個人才。他去世后,后主痛惜了很長時間,對他的忠心耿耿,一心為公,清白廉潔,剛直不阿,能解決繁雜的政務,而生活簡約樸素,下詔褒獎。</div> <b>25 白季康(唐)</b><div><b><br></b>(公元?一813年)</div><div><br>人物生平:白季康,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人,祖籍同州韓城(今陜西韓城),郡望太原陽谷(今山西太谷),唐朝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叔父。唐代溧水縣令。</div><div><br>在寧時期:唐貞元十四年(798),白季康擔任溧水縣令。</div><div><br>廉政事跡:據舊溧水縣志記載:白季康在任時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為官清正,為民勤政,經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是百姓們交口稱頌的好官。面對溧水地區(qū)水患連年,白季康打著赤腳和百姓一道挑土固堤,清理河道。有一年夏天出現蝗災,蝗蟲遮天蓋地危害稻禾。白季康便效仿唐明皇時的宰相姚崇,親自帶頭撲殺蝗蟲,保護了莊稼。他還特別注意民間治安,嚴令整治土匪地霸。因此在他任職期間,溧水地區(qū)水災、蝗災、火災明顯減少。唐元和年八年(813年),白季康在縣衙內抱病去世。</div><div><br>會昌四年(844),溧水縣衙改建城隍廟(縣衙移至別處),把白季康奉為溧水的城隍神。從此,城隍廟在原地不斷擴建,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座廟宇。為了紀念白季康這位城隍,溧水人民把農歷四月初一(白季康任溧水縣令的日子),十月初一(白季康出生的日子,)定為溧水廟會,城隍廟一帶成為溧水千百年以來商業(yè)最繁華的市場。</div> <b>26 馬光祖(南宋)</b><div><b><br></b>(約公元1201年一1270年)</div><div><br>人物生平:字華父,號裕齋,宋浙江東陽人,馬之純孫。賜號裕齋,封金華郡公,謚號莊敏。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授新喻主簿。歷知余干縣、處州、鎮(zhèn)江、隆興府、太平州、臨安府、建康府、江陵府及戶部尚書、浙西安撫使、江東安撫使、寶章閣學士、端明殿學士、資政殿學士等。</div><div><br>在寧時期:寶祐三年(1255年)首次受命出任建康知府,兼沿江制置使和江東安撫使;開慶元年(1259年)三年,再次任建康知府;景定五年(1264年)馬光祖三任建康知府。</div><div><br>廉政事跡:《宋史》等史書所載馬光祖清廉為官、施愛于民的政績,一是減租稅,如減收沙田租課額三分之一,免除前任虧欠的百余萬緡,并罷減魚利稅;二是借貸救濟,他借錢給百姓做生意,兩月后還本,不收利息,并捐出自已的薪資三十萬賑濟軍民;三是建倉儲糧,發(fā)生糧荒時以低于市價出售,使百姓無熬度荒年之感;四是善待鰥寡孤獨;五是建橋修城;六是浚青溪,增游觀;七是興辦學校;八是修《景定建康志》。</div><div><br>《宋史》記載:“馬光祖治建康,逮今遺愛猶在民心,可謂能臣已。”馬光祖從建康知府職位調離時,“建康之民思之不已”。理宗得知,讓他再知建康府,建康民眾“士女相慶”。就這樣,馬光祖在建康連任三屆,長達12年,民仰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郡民還為他修建了六座生祠,去世后,更是立祠祭禱。</div> <b>27 元絳(北宋)</b><div><b><br></b>(公元1008年—1083年)</div><div><br>人物生平:元絳,字厚之,錢塘人。北宋大臣、文學家。祖籍南城縣東興鄉(xiāng)蘇源村(今江西省黎川縣)人,祖父元德昭為五代吳越丞相,遂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而敏悟,5歲能作詩。以廷試誤賦韻,得學究出身。再舉登第,調江寧推官。遷江西轉運判官,知臺州。儂智高反嶺南,宿軍邕州;絳供軍餉有功。累遷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后罷知潁州,以太子太保致仕。</div><div><br>在寧時期:明道初年(1032年)授江寧推官,攝上元令,成為上元、江寧兩縣縣民的父母官。</div><div><br>廉政事跡:作為上元、江寧兩縣的長官,元絳清明斷案,嚴厲打擊不法,造福甚多。當地有個惡霸王豹子,強占田地,欺男霸女橫行鄉(xiāng)里,元絳不懼豪紳,依法將其捕獲,予以斬首。作為推官,元絳也非常善斷。曾憑一婦人的神情和衣服上的細節(jié),斷出婦人因奸情殺夫并誣告他人之案。元絳雖然斷案精明、纖毫不差,但他在判決時卻常常以寬容為本,民眾犯有小錯倘若真是情有可原,他便不窮加追究和嚴判,這是元絳更為可貴之處。</div><div><br>而作為江寧府的屬官,元絳也有過很大貢獻。在任期間,江淮發(fā)生大旱,境內涌入大量饑民,官府下令開倉放糧,煮粥供給流民。作為這件事的主管,他不辭辛苦,常親自看望饑民病號,并仔細調查、平抑各處的米價,使得本地百姓并沒有因買糧而發(fā)愁。通過他的努力,在這次饑荒中得以保全生命的民眾有數十萬之多。</div> <b>28 程顥(北宋)</b><div><b><br></b>(公元1032年—1085年)</div><div><br>人物生平:程顥,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于當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hù)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汝州酒稅、鎮(zhèn)寧軍節(jié)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div><div><br>在寧時期: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任江寧府上元縣主簿,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卸任而去。</div><div><br>廉政事跡:到了南京后,程顥積極輔佐縣令改革弊端,為百姓解決實際困難。針對田稅不均的狀況,程顥制定新法令,根據人丁以及土地等級均田劃稅,對田優(yōu)稅輕者增加稅收,對田劣稅重者減少稅收。此舉引起了豪強們的激烈反對,但程顥不為所動,他將儒家的教誨寫成詩句“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秋日》)來自勉,提醒自己不能為威逼利誘所撼動,最終解決了上元縣長期存在的田稅不均的問題。</div><div><br>在上元縣任職時,程顥將《左傳》中“視民如傷”四字貼在自己目所能及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要勤政愛民,關心百姓,把他們當作有傷病的人一樣悉心照顧。一年夏天,陂塘圩堤潰決,程顥冒著違反官府條例被革職的風險,組織千名青壯年農夫堵塞決口,保全了百姓的莊稼。在上元縣任上,程顥積極處理多年的訴訟積案,妥善解決了大量積案,社會治安和風氣都得到了好轉,民間訴訟顯著減少。程顥還不忘對百姓進行教化。程顥在上元縣任職時間并不長,卻深受百姓愛戴。調離上元縣后,百姓依然懷念他。南宋淳熙年間,建康知府劉珙在南京重修建康府學時,設立明道先生祠,以表達百姓對程顥的尊崇和思念。</div> <b>29 洪遵(南宋)</b><div><b><br></b>(公元1120年—1174年)</div><div><br>人物生平:洪遵,字景嚴,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宋代名臣洪皓的次子,與兄洪適、弟洪邁先后中博學鴻詞科,有“三洪”之稱。曾任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被破格任命為秘書省正政殿學士等官職,賜進士出身,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同知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位同宰相,卒謚文安。洪遵所作《泉志》,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錢幣學專著之一,對醫(yī)學也有研究。</div><div><br>在寧時期: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任命為建康知府兼江東安撫使。乾道九年(1173年)十二月底,因身體積勞成疾而辭任。</div><div><br>廉政事跡:南宋初年局勢動蕩,國家錢糧一度非常緊張,為此,官府在原有賦稅基礎上增加了各種名目的雜項,農戶們不堪重負。洪遵剛到任,就下令免除了本府的“耗?!?,同時為了防止因官府的升斗偏大而導致侵損百姓,他還下令允許農戶自帶容器前往交納糧食。兩道命令如春風化雨,滋潤著農戶,大大減輕農民負擔。在為朝廷駐扎建康府的軍兵建設大規(guī)模營壘時,洪遵親自到野外考察選址,以防侵用百姓田地。在府境遭遇饑荒時,為救濟災民,事必躬親,積勞成疾。以民為本、鞠躬盡瘁的洪遵,足為后世為官者典范。</div> <b>30 葉適(南宋)</b><div><b><br></b>(公元1150年-1223年)</div><div><br>人物生平:葉適,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人。南宋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yè)、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禪”。葉適對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韓侂(tuō)胄被殺后,以“附韓侂胄用兵”罪名被彈劾,遂返回故鄉(xiāng),從事講學、著述而終身。</div><div><br>在寧時期:開禧二年(1206年)六月,以葉適為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節(jié)制江北諸州。</div><div><br>廉政事跡: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加平章軍國事,下令各軍密作準備,即將北伐金朝。開禧二年(1206年),葉適守制期滿,召至臨安,對北伐提出異議,韓侂胄不聽。同年,四路北伐大軍皆敗,只有鎮(zhèn)江副都統(tǒng)制畢再遇連戰(zhàn)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葉適乞節(jié)制江北,朝廷在六月以葉適為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節(jié)制江北諸州。葉適在建康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募民為兵,修補戰(zhàn)備,在沿江增設防御據點。在金兵越過淮河后,主動出擊,劫寨偷襲,逼退金兵,保全了建康的平安。在作戰(zhàn)過程中所有軍需全都由官府承擔,沒有擾民。開禧三年(1207年)二月,朝廷進葉適為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葉適在長江以北屯田,并在江北建定山、瓜步、石跋三大堡塢,安集流民,建立以江北守江的防御體系,一面屯墾,一面積極備戰(zhàn)。在他的努力下,形成有效的防御體系,安置了無數流民。</div> <b>31 岳天禎(元)</b><div><b><br></b>(公元?—1309年)</div><div><br>人物生平:岳天禎,原系北方漢人,元朝武官岳存之子,大名冠氏人(今山東省冠縣)。岳天禎走上仕途,起自承襲其父冠氏縣“軍民彈壓”一職,執(zhí)掌一縣糾察工作。之后,他參加了蒙元滅宋的戰(zhàn)爭。南宋滅亡后,他依次在福州路、吉州路、贛州路為官。</div><div><br>在寧時期: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岳天禎被任命為建康路總管。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72歲的岳天禎病逝于建康路總管任上。</div><div><br>廉政事跡:建康路總管,是僅次于達魯花赤(蒙語官名,意為鎮(zhèn)守者)的官職。盡管岳天禎為一介武夫,但在任上,他非但沒有一點欺虐民眾的行為,還做出過不少大利百姓的好事。</div><div><br>他上任第二年,建康路的糧食再次嚴重歉收,百姓生活再度陷入困境。連年災荒,官倉已無粒米可供救濟,官府也支不出足夠的錢來買米賑災。情況緊急,岳天禎果斷向本地富豪下達指令,頗帶強迫式地勸諭他們出錢賑濟饑民。針對荒年時期商人趁機囤積居奇的問題,岳天禎再次采取非常措施,抓了幾個哄抬物價的奸商,處以杖刑。然后,他召集其他商人,賜酒同飲,慷慨陳詞,闡明大義,希望大家降低米價。岳天禎的這些舉措,無不體現了性情的剛猛豪爽,雖七十高齡,但武人做派,絲毫不減當年。商賈們見識到他的為政風格,面對他這番大義,無人敢不從。災難平息后,百姓心頭還籠罩著慘痛的陰影,但人們并沒有忘記岳天禎的功績,建康的百姓紛紛自發(fā)籌錢立碑,銘記他的功績。</div><div><br>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72歲的岳天禎病逝于建康路總管任上。在短暫的任期內,他未能有更豐富的治績,但他的救荒之政,足以為后世稱道。</div> <b>32 王?。鳎?lt;/b><div><b><br></b>(公元1416年一1508年)</div><div><br>人物生平:王恕,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三原(今屬陜西)人。明朝中期名臣。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王恕登進士第,選庶吉士。后為大理寺左評事,遷左寺副,又歷任揚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撫、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歷官十九任,也是首任河道總督。正德三年(1508年)去世,年九十三。追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謚號“端毅”。</div><div><br>在寧時期:成化八年(1472),任南京刑部侍郎;成化十五年(1479),任應天巡撫;成化二十年(1484年),憲宗又改任王恕為南京兵部尚書。</div><div><br>廉政事跡:王恕任應天府巡撫不過五年,三吳之民交口稱贊。</div><div><br>王恕彈劾權貴、寵臣,從不避諱,毫無畏懼。巡撫云南時,敢于彈劾鎮(zhèn)守太監(jiān)錢能;在南京任職時,反對給皇帝貢獻珍奇,維護地方利益;執(zhí)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權,健全監(jiān)察制度和政治制度。他在朝廷內外為官四十多年,剛正清廉,始終如一。他所引薦的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李敏、張悅、倪岳、劉大夏、戴珊、章懋等都是當時的名臣。晚年回歸故里,致力于理學研究,成為“三原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創(chuàng)宏道書院,為西北諸省培養(yǎng)了眾多人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