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國先民是最早仰望星空、占候天象的人群之一,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早在遠(yuǎn)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guī)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qū)域一一做了對應(yīng),這個對應(yīng)關(guān)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qū)域一一對應(yīng),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jìn)行天象占測。作為北半球夏半年,特別是農(nóng)歷七月夜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格外耀眼的明星,牽牛星和織女星自然不會逃過祖先的觀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北宋 佚名《唐宮七夕乞巧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北宋 趙伯駒《漢宮圖》</i></p> <p class="ql-block">牽牛、織女之名早在《詩經(jīng)》中便已出現(xiàn)?!对娊?jīng)·小雅·大東》云:“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織女星每日移動七次位置,但不能織出布帛,牽牛星雖叫“牽?!?,卻不曾驅(qū)牛駕車。細(xì)玩詩句,尚不能于天漢(銀河)、牽牛、織女等元素中窺見后世牛郎織女浪漫神話的痕跡。但是從織女之名以及“七襄”(指多次移動)、“報章”(指牽梭引線來回織布形成花紋)等與紡織相關(guān)的詞匯可以判斷,在周代,織女星就已經(jīng)有了和女紅相關(guān)的文化意義,這很有可能便是后世七夕節(jié)中穿針乞巧習(xí)俗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七夕應(yīng)節(jié)牛郎織女紋方補(b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八月桐蔭乞巧》</i></p> <p class="ql-block">而將牽牛、織女同男女婚戀聯(lián)系在一起,最遲在戰(zhàn)國末年已有端倪。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里,便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等文字。勸誡大家不要選擇戊申和己酉這兩個“晦氣”的日子舉辦婚禮。此時牛郎織女并不是我們熟悉的那樣情深義重、恩愛有加,反而和先秦文學(xué)屢見不鮮的“棄婦詩”中的男女形象頗為近似。</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丁觀鵬 《乞巧圖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任頤 《乞巧圖軸》</i></p> <p class="ql-block">直到西漢中期以后,七夕的分離禁忌才逐漸消退,演進(jìn)到男女的約會。其中,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jù)記載:“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蘭殿。”七月七日作為天子的生辰,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好事神仙的武帝對牽牛、織女格外垂青。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在上林苑開鑿昆明池訓(xùn)練水軍,模擬牽牛、織女分列銀河兩岸的天象,以昆明池象征銀河,在池兩側(cè)各擺放一尊石像,東側(cè)象征牽牛、西側(cè)象征織女。此事在班固《漢書》等文獻(xiàn)里都有記載。這兩尊石像至今仍然佇立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斗門鎮(zhèn)漢代昆明池遺址內(n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鄭板橋 《七夕詞調(diào)寄賀新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董其昌 草書《七夕詞》</i></p> <p class="ql-block">魏晉南北朝是牛郎織女神話和七夕節(jié)俗的成形期?!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jī)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出自《古詩十九首》里的詩篇傳頌近兩千年了,可見,從漢魏時起,這七夕的主人公牽牛和織女便已在文人筆下隕涕了。其相關(guān)的故事元素、情節(jié)也逐漸豐滿。梁代殷蕓的《小說》首次記錄了情節(jié)較為完整的牛郎織女神話:“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jī)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zé)令歸河?xùn)|,但使一年一度會?!痹摪姹境恕谤o橋”元素缺失外,和今日主要流傳的故事版本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郭詡 《乞巧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黃道周 草書《七夕賦》</i></p> <p class="ql-block">而將“七月初七”作為節(jié)日,源于古人對星宿、時間、數(shù)字等的崇拜。在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有重日為節(jié)的習(xí)俗,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爸厝铡痹谥袊糯徽J(rèn)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shù)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shù)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征。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捌摺庇质撬惚P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yán)謹(jǐn),給人以神秘的美感?!捌摺痹诿耖g表現(xiàn)為時間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結(jié)。因此,七月七日乞巧節(jié)也屬于重日設(shè)節(jié)。后又嵌入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表達(dá)了人們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錢邕 《七夕長生殿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徐操 《七夕密誓》</i></p> <p class="ql-block">七夕牛郎織女相會,在傳說中還需要喜鵲在天河上搭橋,也就是“鵲橋”。橋梁是超越自然障礙的建筑,變阻隔為通途,起連接、溝通作用,它促進(jìn)人際交往,當(dāng)然也為男女之愛創(chuàng)造方便條件,正因為如此,古代的愛情往往會和橋聯(lián)系在一起,像許仙和白娘子的斷橋相會。在鵲橋神話中,喜鵲成了天河橋梁的架設(shè)者,是使夫妻團(tuán)聚的靈異之鳥。早在漢代,人們就發(fā)現(xiàn),鵲巢在方向的確定和位置的選擇上都合乎建筑科學(xué),可以說喜鵲是鳥類中的建筑大師,于是在幻想的神話世界中,去天河搭橋的任務(wù)就交給它們了。在中國文化中,鵲巢還是家庭的象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并且把喜鵲看做家庭的守護(hù)神,甚至有“燒鵲置酒中,令家無盜賊”這樣的觀念。古人把喜鵲看做家庭的守護(hù)神,就賦予它促成分開的家人重新團(tuán)聚的功能,鵲橋神話體現(xiàn)了古人的這種觀念和理想,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的民族性格。鵲和橋的意義重合,都與愛情、家庭有關(guān),所以“鵲橋”成為古代表現(xiàn)愛情婚姻的專用語。鵲橋神話表達(dá)了對夫妻離散的同情,以及重建幸福家庭的強(qiáng)烈愿望。而后世用來表達(dá)男女相逢的“鵲橋會”一詞,更是多了“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佚名 《乞巧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袁耀 《七夕圖》</i></p> <p class="ql-block">牛郎織女,在先秦時代是一則星辰神話;漢朝時期成為一則美麗傳說,表達(dá)民眾世俗的愿望和理想;唐宋詩歌中成為文人墨客的同情對象;而隨著元明清世俗文學(xué)的興起,牛郎織女故事從古典走向現(xiàn)代,經(jīng)過文人添彩、民間傳說,將牽??椗曌鞅缓坪铺旌幼韪舨坏孟鄷膽偃耍僦饾u附會上天帝阻礙、喜鵲相助、架橋相會等其他元素,演繹出今天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從此,牛郎織女為我們的愛情文學(xué)提供了范本,散發(fā)的魅力也一直影響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張源 《七夕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傅抱石 《七夕》</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