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興教寺,始建于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杜曲街道境內,城南約20千米處的少陵原畔。</p><p class="ql-block">法相宗,又稱唯識宗。由唐三藏玄奘大師尊印度大乘佛學瑜伽學說,以《瑜伽師地論》為本所創(chuàng)立。該宗以佛教義學見 長,剖析事物的相對真實與絕對真實性,強調心外無獨立之境。 玄奘大師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萬法唯識”、“唯識真性” 為宗旨,著《成唯識論》而創(chuàng)立法相宗被尊為初祖,故興教寺亦為中國漢傳佛教法相宗(唯識宗)祖庭之一。</p> <p class="ql-block">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后,先后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宮等處譯經。唐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日圓寂于玉華宮,先葬長安城浐河東岸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年)遷葬于少陵原并修建磚塔。次年又在塔院所在地建立寺院,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唐肅宗李亨來此瞻仰,題塔額曰:“興教”。</p> <p class="ql-block">寺建成不久,曾一度荒廢。唐大和二年(828年)修葺過一次。唐以后,屢遭兵燹。清同治年間,寺內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毀于兵火,幾成廢墟。延至民國十年(1921年)興教寺外無圍墻,內無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聳立于少陵原畔。</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一年戴季陶等來陜視察,大力倡修興教寺,得到蔣介石、白崇禧、閻錫山等人的大方捐助。民國二十八年程潛再次倡修興教寺,得到國民中央政府的同意,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經樓、山門等,并補修了三塔。這次修葺是一次有政治目的的修建,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所立的《重修慈恩塔院記》有詳細記載。因日本侵略軍攻打南京,“中樞議建西安為陪都”,也才有重修興教寺一事。蔣介石本人亦曾來過興教寺。</p> <p class="ql-block">護國興教寺建修大殿、經樓等購地捐資功德芳名:蔣委員長兩萬元,程潛一萬五千元,閻錫山一萬元……。</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寺院滿目瘡痍,慈恩塔院地基下陷,嚴重危及玄奘塔、窺基塔及圓測塔,興教寺平時住僧僅數人。</p><p class="ql-block">1953年春,因周恩來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興教寺參觀訪問的國事活動,政府修葺興教寺,撥??顚⒋笮蹖毜?、法堂、藏經樓油漆一新,并在藏經樓下布置客廳。</p><p class="ql-block">1955年以后,參觀訪問興教寺的國賓和游客日益增多,中央及省市領導也頻頻參訪。為保護名勝古跡,適應外事活動,陜西省及長安縣政府在1955年至1956年,對寺內殿宇進行了一次全面修整、布置。</p><p class="ql-block">1978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一步落實,興教寺先后修筑塔南護坡,大修大殿、藏經樓,將寺院破舊的土圍墻更新為一色磚砌圍墻。</p> <p class="ql-block">興教寺由正院、藏經樓和塔院三部分組成。</p><p class="ql-block">正院中軸線,將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和臥佛殿一線貫通,構成了寺院的主體建筑。正院兩側,各有一跨院,西部“塔院”,是玄奘及兩弟子的埋骨處;東部“藏經”,內建藏經樓。</p><p class="ql-block">寺內現存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圓測的舍利塔,藏有貝葉經等文物。現在寺內除三座舍利塔為唐代建筑外,大多民國和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1961年03月04日,興教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興教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興教寺內的興教寺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這是公路旁去往興教寺路口的“興教寺”牌坊,公交站就在附近。牌坊寬大簡潔,上覆琉璃瓦,檐下書有“興教寺”三個大字。過牌坊要前行到山腳下,就到了寺院。</p> <p class="ql-block">山腳下的路旁山體上有一組剪紙紋樣的紅色彩鋼浮雕雕塑,詳細地介紹了玄奘的一生,內容豐富,趣味橫生,駐足細觀,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從誕世陳留、自小聰慧、備通經典、云游求法、發(fā)愿西行。</p> <p class="ql-block">大唐盛世、孤身西行、絲路風情、涼州講經、瓜州收徒、險行出關。</p> <p class="ql-block">九死一生、義結金蘭、艱辛跋涉、名震五印。</p> <p class="ql-block">載譽歸來、翻譯經典、千年興教寺</p> <p class="ql-block">山門</p><p class="ql-block">樓閣型磚砌結構,四柱三門式,藍色琉璃瓦屋頂,青磚雕斗拱與椽頭,古樸莊嚴。正上方鑲嵌“護國興教寺”,左右分嵌“法相”、“莊嚴”。</p> <p class="ql-block">如今山門常閉,出入需走東側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入寺迎面有“照古騰今”的碑刻,頗有光照千古、騰耀今世的意味。它立于興教寺門內,仿佛是對玄奘法師穿越時空的歷史貢獻與精神光輝的禮贊,也提示著往來的人們,這里是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積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中院第一座殿宇就是大雄寶殿,單檐歇山頂,上覆灰瓦,飛檐凌空。</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門楣匾額“大雄寶殿”,為趙樸初所題寫。廊柱楹聯(lián):“一悟成真稱大雄,萬德莊嚴為寶殿”。</p><p class="ql-block">門柱楹聯(lián):“朝誦楞嚴喚醒三千大千世界,暮念彌陀利益百萬恒沙眾生”。</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供奉著元代鑄造的釋迦牟尼鍍金坐像(高約3米,重1.36噸),還供奉有明朝銅鑄阿彌陀佛像、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唐朝銅鑄觀音像以及明朝木雕地藏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回看山門</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重修護國興教寺碑”,中華民國29年。</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長安興教寺記”碑,1996年5月。</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后門廊下的正中間有一尊阿彌陀佛圣像,為明朝銅鑄,彌足珍貴,來了不要錯過參拜。廊柱楹聯(lián):“愿佛雙手齊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四周廊下懸掛著許多匾額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萬福無極”,</p> <p class="ql-block">康有為題寫的“興教寺”匾。</p> <p class="ql-block">“游興教寺記”碑。</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p><p class="ql-block">山門內鐘鼓二樓東西相對?,F存鐘樓為民國二十年(1931年)所建。碑刻旁邊是鐘樓,對面有鼓樓,對稱布局,均為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所建,四角攢尖頂,二層樓閣建筑,位列主軸線兩側。</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后是法堂,建于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單檐歇山頂,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佛韻濃郁。</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元代銅鑄的毗盧遮那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手結智拳印,兩旁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上方還有供養(yǎng)天人,背光雕塑精美,中間有大鵬金翅鳥,周圍還有金身佛像,毗盧遮那佛前有一尊佛陀的說法相,在諸佛菩薩的兩旁還矗立著兩座寶塔,輝煌壯麗,祥和莊嚴。</p> <p class="ql-block">在法堂的后方,塑有龍頭觀音,這與在大多寺院內腳踏鰲魚頭的觀音神似,蛟龍出海,氣勢磅礴,菩薩風輕云淡赤足踏在龍頭上,神情坦然,手中的凈瓶遍灑甘露雨,消除瘟疫災難,救苦救難,兩旁豎立著善財童子和龍女兩脅侍。</p> <p class="ql-block">法堂檐下匾額高懸,門旁楹聯(lián)聳立。</p> <p class="ql-block">門柱楹聯(lián):“載馳萬里百卷瑜伽親承戒賢口授,閱歷五天諸法唯識圓悟彌勒心宗”。側柱楹聯(lián)?:“玉蘭花敷榮竹石并壽,臘梅凌寒松柏同貞”。 ?楹聯(lián)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傅印敬撰寫,長安茹桂書寫,體現了法相宗(唯識宗)的核心理念。 ?</p> <p class="ql-block">法堂背面</p> <p class="ql-block">法堂其后是臥佛殿,殿內金碧輝煌,釋迦牟尼頭戴佛冠枕右手,右脅而臥禪床上,臥佛身長9米,高2米,全部用香樟木雕刻,金箔貼身,金光閃閃,滿殿生輝。</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內供西方三圣,阿彌陀佛居中,兩側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p> <p class="ql-block">藥師殿,內供東方三圣,藥師佛手托寶塔,日光和月光菩薩站立兩側。</p> <p class="ql-block">福寶殿在臥佛殿的東側,內供財神和開心彌勒, 賜福賜財予眾生,滿足信眾祈福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在臥佛殿的西側,居中供奉地藏王菩薩,兩側還有閔公和道明父子。</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大悲殿內供奉著千 手觀菩薩,前方還有一尊玉佛。</p> <p class="ql-block">中興堂也在臥佛殿西側,內供千手 觀音和玄奘大師法相。至此中路的殿宇參拜完畢,接下來前往塔院。</p> <p class="ql-block">塔院全稱慈恩塔院,是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興教寺塔是玄奘舍利塔、窺基舍利塔、圓測舍利塔三塔的合稱。中間最高的一座是玄奘舍利塔,左右各有較矮小的磚塔一座,西側是玄奘弟子窺基舍利塔,東側為新羅王之孫圓測舍利塔,形式均與玄奘塔相仿,在蒼柏翠竹掩映中,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玄奘舍利塔,建于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立于興教寺塔院正中,磚造五層,仿樓閣式,總高21米,平面方形,底邊長5.2米,每層檐下皆用磚做成簡單的斗拱,不能登臨。塔內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 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的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p> <p class="ql-block">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0)撰刻的《大遍覺法師塔銘》。</p> <p class="ql-block">窺基舍利塔(西)</p><p class="ql-block">建于永淳元年(682年),大和三年(829年)重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底層邊長2.4米。底層龕室內有窺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并序”碣。二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p><p class="ql-block">窺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稱靈基,俗姓尉遲,字洪道,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所以《開元釋教錄》始作窺基。窺基生長于以武功受封的貴族家庭中,祖父尉遲懿是隋朝寧國公,父親尉遲敬宗是唐朝開國公,伯父尉遲恭是唐朝名將,受封鄂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p><p class="ql-block">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東歸長安,專注傳譯事業(yè),并著意物色、培養(yǎng)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七歲時,窺基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復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并應選學習五印語文。兩年以后,應詔參與譯經。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yè)。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yè)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三日,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后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七月啟塔荼毗,遷入平原新塔,位于玄奘舍利塔的西側。</p> <p class="ql-block">圓測舍利塔(東)</p><p class="ql-block">圓測塔通高7.10米。底層龕室置圓測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并序”碣。二層有“測師塔”磚銘。</p><p class="ql-block">圓測是新羅(朝鮮)王的孫子。隨遣唐使來到長安,他精通梵語,熟悉漢文,后拜玄奘為師,是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武則天當政時期,圓測頗受優(yōu)待,每遇中外名僧論道,必邀圓測首位開講。垂拱年間(685年—688年),圓測受詔助中印度僧地婆訶羅譯出經論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則天寫序于各經之首。此時,新羅王數次上表,請圓測師回國,弘揚佛法。但因武則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國而留居大唐。</p><p class="ql-block">證圣元年(695年),圓測再一次應詔助于闐僧實叉難陀譯經。然譯事未終,即卒于佛授記寺,時為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臨終前,圓測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鸹蟮茏哟壬品制溥z骨,帶回長安,葬于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龍興寺僧廣越,又取豐德寺東嶺上測師遺骨一份,葬于興教寺玄奘塔之東側。</p> <p class="ql-block">“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p> <p class="ql-block">三殿院,院內施工,未能入內參觀。</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東廂的聞慧堂,大門緊閉。門柱楹聯(lián):“見聞思修破迷霧,?;劬咴龅怯X岸”。出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p> <p class="ql-block">通過“聞慧堂”南側的“經樓”月洞門,便進入東院。主建筑藏經樓,周圍花竹茂盛,雅致幽靜,殿前還有石經幢、寶鼎、鐵鑄寶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p><p class="ql-block">位于東跨院偏門內,二層樓閣建筑,五楹架構,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屹立于參天古柏濃蔭掩映之中,雅致幽靜。藏經樓為二層: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墓地的照片;二層珍藏有《磧砂藏經》、《大正藏經》、《頻伽藏經》、《續(xù)藏經》、《大中華藏經》等五藏大藏經,達萬卷之多,還珍藏有巴利文《貝葉經》數片。遺憾的是沒有開門,只能在外面觀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中間匾額:“慈悲濟世”,門柱楹聯(lián):“青磚黛瓦現成清凈法身,黃卷赤軸不壞世間假名”。</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前的“中日友好石書心經光明塔”。</p> <p class="ql-block">“御筆般若波羅蜜心經”碑</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背面。</p> <p class="ql-block">藏經樓后面的一個院子,大門緊閉。</p> <p class="ql-block">走出聞慧堂北側的“清幽”月洞門,結束護國興教寺的參拜游覽。</p> <p class="ql-block">游覽時間: 2025年5月22日,13:20,60分鐘</p><p class="ql-block">攝影:鄉(xiāng)間小道</p><p class="ql-block">編輯:鄉(xiāng)間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