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邊城煙火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就心向往之的集安行,是因為1950年10月16日志愿軍先頭部隊,從集安鴨綠江鐵路、公路大橋飛速渡江,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恰逢女兒要去集安參加學術(shù)會議,我們老兩口正好在京,外孫也放了暑假,女兒便為我們?nèi)藞罅诵谐滔嗪系穆眯袌F。7月17日,我們從北京朝陽站乘高鐵前往沈陽北,10點30分抵達后,旅行大巴隨即載著我們沿京哈高速向集安進發(fā),中途僅作了短暫的吃飯休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進入吉林境內(nèi),視線所及多為山區(qū),連綿起伏的群山中,兩側(cè)森林植被郁郁蔥蔥,滿眼蒼翠肆意鋪展。我坐在司機師傅身后的座位,留意到路上車輛稀稀落落——大巴車速本就不快,可往往行駛幾公里都見不到一輛前車,偶爾才有小車從旁超越,就連對向車道的來車也寥寥無幾。我和司機師傅閑聊時感慨,車這么少,這高速何時才能收回投資?師傅說:“眼下還是旅游旺季,若是平常,車只會更少?!边@般景象,不禁讓人感受到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在營商環(huán)境與發(fā)展進程中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幾日恰逢雷雨季節(jié),天氣像個頑皮的孩童,變幻莫測。時而藍天白云、晴空萬里,時而陰云密布、暴雨傾盆。4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至少經(jīng)歷了十多次降雨,當真應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老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經(jīng)過五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傍晚6點,我們終于抵達目的地集安市,入住華明假日酒店。晚餐在“山河屯鐵鍋燉”飯店品嘗了東北特色菜——“鐵鍋燉大鵝”與“鐵鍋燉松江魚”。灶臺下方柴禾燃燒時,松木獨有的清香彌漫開來,讓這頓飯菜更添了一份質(zhì)樸的煙火氣。兩個大鍋菜品豐盛量大,盡顯東北人的豪爽。尤其是飯店的招牌格外讓人舒心,上方寫著“走進七十年代”,門楣橫批“山河屯鐵鍋燉”兩側(cè),掛著“山是山河是河今晚鐵鍋燉大鵝”“小劈柴大鐵鍋吃了一鍋又一鍋”的對聯(lián),趣味十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市隸屬于吉林省,由通化市代管,地處吉林省東南部,與朝鮮的滿浦市隔鴨綠江相望,是我國對朝貿(mào)易的重要口岸城市之一,同時因境內(nèi)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聞名。集安雖地處北方,卻屬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山奇水碧、風景迷人。鴨綠江穿城而過,素有“小江南”的美譽。獨特的氣候與秀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這里成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明城市。在集安游玩,既能領(lǐng)略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還能感受文明城市的溫度。導游還特意提醒,我們?nèi)胱〉木频昱跃陀凶罹呷碎g煙火氣的集安早市,這早市名氣頗大,被譽為“隱形的4A景區(qū)”“現(xiàn)實版的清明上河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晨,一出酒店左轉(zhuǎn),步行幾分鐘便到了早市。有了昨天導游的鋪墊,我格外想看看這個“集煙火氣,撫凡人心”的早市究竟是什么模樣。早市入口設(shè)計得十分合理,豎寫“集安早市”的圍擋別致精巧。在門口,我看到“溫馨提示:為了市民和游客的安全,進入早市,禁止車輛駛?cè)?;早市期間,禁止攜犬進入”的牌子,細節(jié)處盡顯貼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里頭往來全是行人,買菜的市民最多拉個小推車,自行車、電動車一概不見,更沒有遛狗者進入。不到六點鐘,早市已人聲鼎沸,攤販的叫賣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微信掃碼的提示音與人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好一派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氣!</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規(guī)模不小,每個攤位都搭著統(tǒng)一的雨篷,顯得整齊有序。商品按區(qū)域擺放,種類豐富得讓人目不暇接:山珍特產(chǎn)、水果蔬菜、魚肉蛋奶、泡菜大醬、早餐小吃……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從攤主的衣著打扮能看出,不少是附近村民,售賣的都是自家種植的新鮮果蔬。我和外孫相伴而行,在一個賣水果黃瓜的攤位前,見小黃瓜新鮮水靈,熱心的老大姐非要讓我們嘗嘗,還說“不好你別買”。一嘗果然不錯,有股久違的原生態(tài)味道,我們買了十幾根,3斤多一點,才花了6元錢。還買了集安特產(chǎn)白桃,別看個頭小,吃在嘴里那濃濃的桃香味,回味無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市不僅熱鬧豐富,還十分干凈整潔。路中央每隔二十多米就有一個圓形不銹鋼垃圾桶,上面專門設(shè)了放煙蒂的地方,供吸煙的人使用,市場地面潔凈得連個煙頭都見不到。我曾好奇,不讓逛早市的人騎車進入,那么多賣菜攤販的車子在哪存放?繼續(xù)往前走才發(fā)現(xiàn),另一個大門外停放著不少小型貨運車、三輪車、電動車和自行車,原來都統(tǒng)一放在了外面,既不影響市場秩序,又方便了攤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集安市區(qū),隨處可見“集安最美,因為有你”的標語。漫步城市街道,文明的細節(jié)處處閃耀:斑馬線上,車輛有序禮讓行人;行人匆匆趕路時,不忘點頭致謝。這一停一走間,流淌著相互尊重的暖流?!败囎屓恕钡膱鼍白屛腋杏|頗深,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習慣了先讓車走,可在這里,行人不走,車就不動。這便是文明城市的市民素質(zhì)與溫度。聯(lián)想到我們的城市多次申請全國文明城市卻未果,相比之下,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來集安的第一天,就在高速沿途的蒼翠群山里、鐵鍋燉的松木香氣中、早市攤販的熱情笑容間,還有街頭車輛禮讓行人的溫暖瞬間里,感受到了自然的秀美、生活的煙火與文明的溫度揉得恰到好處。盡顯這座小城的獨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鴨綠江國門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來集安,最讓我向往的便是游覽鴨綠江邊的國門景區(qū),尋覓這里的紅色文化印記,找尋父母親參加抗美援朝的蹤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作為我國對朝鮮的三大口岸之一,公路與鐵路在此連通兩國。國門游客中心門前的墻上,有一個醒目的紅色“1”字,上面鐫刻著“1950年10月16日”“輯安”“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124師370團”的字樣。正是這一天,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先頭部隊從這里秘密入朝,兵分兩路飛速渡江。集安也因此成為抗美援朝最早的出征地,被譽為“抗美援朝第一渡”。整個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我42萬大軍、17.2萬隨軍擔架隊員從這里奔赴前線;15萬輛(次)火車與近百萬輛(次)汽車、馬車滿載援朝物資運往朝鮮,更接送18.2萬傷病員回國治療。集安人民傾盡全城之力,為志愿軍撐起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后援線。</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莊嚴的國門下,23號界碑與刻著“鴨綠江大橋”的石碑靜靜矗立。橋頭的“下解放橋頭堡舊址”,是一座斑駁的碉堡——它本是日本侵華時為掠奪中國資源所建,抗美援朝期間卻成了志愿軍打擊美軍戰(zhàn)機的防空火力點,默默守護著這條“鐵血大動脈”。墻壁上密密麻麻的彈痕,是中國人民用鮮血與生命保家衛(wèi)國、抗擊侵略者的鮮活見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神圣國門下的鐵道上留影時,情不自禁、熱淚盈眶。雖然我沒有參過軍,依然莊嚴地舉起右臂,向我們的先烈父輩敬禮!恍惚間,仿佛看到了父親乘坐軍列跨過鴨綠江的偉岸身軀,看到母親在六十四軍丹東留守處為志愿軍傷員和家屬服務(wù)忙碌的身影。景區(qū)的廣播喇叭“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聲不絕于耳,重溫這段歷史,讓人熱血沸騰。我們的先輩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換來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此刻愈發(fā)厚重而清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覽完鐵路國門口岸,我們乘景區(qū)電瓶車前往400米外的公路國門口岸。乘電梯登上四層觀光瞭望塔,透過高大的玻璃窗可近距離眺望對岸。江對面是朝鮮的滿浦市,一排排刷著白色的平房,稀啦啦的幾個小樓也很破舊,跟中國的鄉(xiāng)鎮(zhèn)差不多,和我們比起來簡直天差地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有3臺高倍望遠鏡,人們排隊依次眺望,每人限時5分鐘。輪到我時,從不同角度調(diào)整觀望:橋頭的異國國旗隨風飄揚,戴大檐帽的站崗士兵來回踱步;一戶人家正在蓋房,房頂上3個赤膊的工人似是木工,正忙著在屋頂釘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前聽導游說:怕刺激對方,我們這一側(cè)盡量不建高大的樓房,都是低矮的平房,讓他們感覺心理平衡。對岸樓房也是近幾年蓋起來的,因物資緊缺玻璃昂貴安不起玻璃,窗戶常貼塑料薄膜,親眼所見才發(fā)現(xiàn),有些窗戶的空洞,乍看竟以為是玻璃擦得太干凈,細看原來是沒有玻璃。導游還提及,疫情前公路口岸開通時,游客可通過公路橋梁走到對方橋頭堡,有的朝鮮邊民會向游客索要人民幣和香煙,若給個塊兒八毛,他們便會非常高興。由此聯(lián)想到我們跟前的好多人羨慕朝鮮的住房醫(yī)療免費。免費的房子連玻璃都沒有,免費的醫(yī)療我想和我們六、七十年代一樣,頭疼腦熱去醫(yī)院給包3顆“安乃近”或“去痛片”完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國門景區(qū)游覽結(jié)束后,我們驅(qū)車前往集安“羊魚石第一漂”游船碼頭——它因江中形似羊頭與魚身的天然巖石得名。游客可乘坐游船、漂流筏或快艇,在長達12公里的江面上欣賞中朝兩岸風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船行于寬闊的鴨綠江上,對岸的建筑清晰可辨,途中能看到朝鮮的學校和水泥廠等。水泥廠正在生產(chǎn),粉塵將設(shè)備污染成灰白色,高高的煙囪沒有除塵降解冒出濃濃的黑煙。路上騎自行車的行人和工地上戴安全帽勞作的工人清晰可見,偶爾也有騎摩托車的人疾馳而過。反觀我方一側(cè),沿江公路上車流穿梭不息,兩岸景象中自行車和汽車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特意坐在船尾空曠處,一為拍照留念,二為能簇擁著那面迎風招展的紅星紅旗。江水靜靜流淌,祥和而寧靜。一只白色水鳥從岸邊躍起,快速掠過江面飛向?qū)Π丁?lt;/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國門景區(qū)和羊魚石鴨綠江船游途中,既能體會國門的神圣與偉大,也能欣賞兩岸的優(yōu)美景色與異域風情。打卡國門鐵路、公路景區(qū),聆聽《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感受那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更能深切體會到: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今天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何其珍貴。</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站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上,心中唯有一個期盼:愿世界永遠和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國門景區(qū)游覽與船游鴨綠江,大家都盡興而歸。晚餐是在下榻的酒店左側(cè)的妙香山酒店享用的,到了才發(fā)現(xiàn),這里竟是早市的地界——管理者思路清晰,白天飯店營業(yè),早市謝市便成了停車場。導游介紹,這家酒店的廚師和服務(wù)員都從對岸朝鮮而來,在這里用餐,既能品嘗地道美食,又能欣賞獨特的才藝表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餐間隙,一群青春靚麗的朝鮮姑娘登上舞臺,一場精彩的歌舞表演就此展開。她們演唱的曲目豐富多樣,既有我們熟悉的中國經(jīng)典歌曲,也有用韓語演繹的特色歌曲。在表演一首韓語歌時,她們的表情動作夸張,像極了我們年輕時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文藝表演,“拿起筆作刀槍”“下定決心,不怕犧牲”這類帶著鮮明時代印記的痕跡,與當下的場景對比,確實生出一種別樣的感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演出開始前,主持人特意強調(diào)了禁止拍照,每桌旁邊還站著一位服務(wù)員專門監(jiān)督。想來,或許是擔心視頻圖片流傳出去,會給他們在國內(nèi)引發(fā)不必要的麻煩。你懂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餐后,華燈已然初上,我們一行人漫步至鴨綠江邊,在濱江廣場飽覽兩岸風光:江水奔涌不息,對岸的景致在夜色中若隱若現(xiàn)。廣場旁的商業(yè)街霓虹閃爍,斑斕光影交織成一片迷離幻境,讓人沉醉其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吉他廣場上,高19.1米的大吉他雕塑頗為醒目,這里是電影《縫紉機樂隊》拍攝取景地的原型重建。廣場的燈光秀將音樂與燈光完美融合,臺上演員與觀眾熱情互動,讓人深切感受到藝術(shù)的魅力。燈光亮起時,夜景與音樂共同演繹著集安的獨特風情,成為當?shù)匾咕暗囊淮罅咙c。</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一天的集安之行,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上午在國門前觸摸抗美援朝的熱血歷史,江風里仿佛還回蕩著先烈的吶喊;午后泛舟江上,一江之隔的兩岸風光,讓人讀懂時代發(fā)展的不同軌跡;夜晚在霓虹與歌聲中,感受小城的鮮活與溫情。從紅色記憶到人間煙火,從歷史厚重到當下繁華,集安用它獨有的方式,將過去與現(xiàn)在、家國與日常編織在一起。離開廣場時,大吉他雕塑的燈光依舊明亮,鴨綠江水靜靜流淌,我知道,這段既有熱血又有溫度的旅程,會像國門墻上的紅色印記一樣,深深留在記憶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探秘高句麗王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一座浸潤著千年時光的城市,因坐擁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高句麗文化遺址而聲名遠播。(注:“高句麗”正確讀音為gāo gōu lí)。這里的好太王碑、五盔墳、國內(nèi)城、丸都山城,以及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將軍墳,共同撐起了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色。若想循著時光脈絡(luò),讀懂高句麗民族的興衰過往,集安博物館便是絕佳的起點。我們在集安最后一個上午的行程,便從這場與千年歷史的對話開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安博物館是全球唯一以展示高句麗歷史文化為核心的專題博物館,單從建筑外觀便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意涵——呈八瓣蓮花狀的造型,既融入了傳統(tǒng)風水里“吉祥和諧”的理念,又暗合高句麗文化中對自然與神性的尊崇,陽光灑在建筑上時,仿佛連光影都染上了歷史的紋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館內(nèi),一段跨越千年的歷史緩緩鋪展: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朝鮮北部及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鴨綠江中游、渾江流域建立政權(quán);公元3年,政權(quán)遷至今日集安(當時稱作“國內(nèi)城”),并在此定都425年,此后才遷至平壤,直至公元668年滅亡。漫長的統(tǒng)治歲月,為集安留下了難以估量的文化寶藏——城市周邊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如今都靜靜陳列在博物館的展柜中。館內(nèi)還運用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shù),生動還原了高句麗人農(nóng)耕、祭祀、征戰(zhàn)的生活場景:斑駁的陶罐旁仿佛還殘留著谷物的氣息,模擬的宮殿遺址里似有議事的低語回蕩,原本遙遠抽象的歷史,瞬間變得可觸可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離開博物館,我們驅(qū)車至幾公里外的長壽王陵。它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軍墳”,這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好太王之子長壽王的陵墓。這座建于公元5世紀的石墓,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高句麗石結(jié)構(gòu)陵墓,堪稱“石造建筑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專業(yè)解說員的引導下,我們細細打量這座“東方金字塔”:陵墓采用方壇階梯石室墓形制,墓基呈規(guī)整的正方形,邊長31.58米,高12.4米,共分七級階梯,每一級都由精雕細琢的巨型花崗巖條石砌筑而成,石縫嚴絲合縫,仿佛是用時光打磨過的拼圖。墓體內(nèi)部以鵝卵石填充加固,外部四面各配有11塊重逾10噸的巨型護墳石,如同忠誠的衛(wèi)士般牢牢守護著陵墓,墓頂則由一塊完整的正方形巨石封蓋,整體呈截尖方錐形,雄渾莊重的氣勢,讓人不禁感嘆千年前工匠的高超技藝。在主墓東北側(cè)30米處,還有一座石棚狀的陪墳,據(jù)考證應為長壽王的嬪妃或近臣之墓,默默陪伴著主墓,見證著歲月變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緩坡向上,便來到好太王陵——這里長眠著高句麗第十九代王,也是長壽王的父親“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簡稱“好太王”)。初看時,它像是一座碩大的封土堆,實則是一座方壇階梯石室墓。不同于將軍墳的石砌規(guī)整,好太王陵的封土下藏著更珍貴的歷史密碼:此前考古發(fā)掘中,這里出土了刻有好太王名號的文字磚,這也讓它成為高句麗數(shù)千座古墓中,少數(shù)能明確考證年代與墓主的王陵,為研究高句麗王室喪葬制度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證據(j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比王陵更具歷史分量的,是位于好太王陵東北360米處的好太王碑。這座石碑由一整塊天然火山石稍加修鑿而成,略呈方柱形,高6米,重37噸,歷經(jīng)千年風雨,表面已布滿歲月的斑駁,卻依然挺立如初。碑的四面均鐫刻著碑文,共1775字,字體以隸書為主,又兼具篆書的古樸與楷書的規(guī)整,筆鋒遒勁有力,仿佛能看到當年刻碑者傾注的心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文內(nèi)容更是一部“活的高句麗簡史”:從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相傳始祖朱蒙由天女所生,降生于夫余),到好太王南征百濟、北討夫余、西御契丹的豐功偉績,再到他死后為守護陵墓所做的制度安排,字字句句都在訴說著這個民族曾經(jīng)的輝煌。而它的珍貴之處,更在于碑文第一行“出自北夫余”的記載——這從史料層面印證了“高句麗是古代中國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一”,是中國古代多民族融合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好太王碑被譽為“海東第一古碑”,成為研究高句麗歷史、漢字書法與東北亞古代民族關(guān)系的核心文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說員的一番話,更讓我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清晰認知:“高句麗與新羅、百濟的紛爭,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qū)內(nèi)部民族部落間的矛盾;高句麗與西漢王朝的互動,是古代中國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民族政權(quán)的交流與博弈——本質(zhì)上,都是中國境內(nèi)的歷史事件。如今有些國家聲稱高句麗是其祖先、中國東北是所謂‘高麗故地’,完全是脫離史料的編造。若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高句麗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才是不容篡改的真相。”</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時分,我們踏上返程的路途。因行程倉促,五盔墳的絢麗壁畫、丸都山城的險峻城垣、國內(nèi)城的殘存夯土,都沒能來得及探訪,心中雖有遺憾,卻也為下次再來留下了念想。車窗外,鴨綠江水依舊悠悠東流,從東北的群山間蜿蜒向西南,水波蕩漾中,仿佛映照著高句麗人的耕耘與征戰(zhàn),也映照著如今集安的生機與繁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忽然明白,歷史從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石碑、展柜中沉默的文物,而是藏在每一塊城磚的紋路里,浸在每一段碑文的墨跡中,更是融入這片土地延續(xù)千年的生活脈動——就像集安人至今仍會在高句麗遺址旁勞作、生活,用現(xiàn)代的煙火氣守護著古老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集安之旅,真是不虛此行,收獲滿滿。不僅尋到了高句麗歷史的厚重印記,更在鴨綠江畔國門的清風里收獲了滿心的澄澈與感動,每一步都是與過往的溫柔對話,每一眼都是值得珍藏的獨家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