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沐川文旅領(lǐng)頭人王總 <p class="ql-block">美篇號:14093933</p><p class="ql-block">圖文編輯:人生不過三萬天</p> <p class="ql-block">今天,縣作家協(xié)會、攝影協(xié)會與書畫協(xié)會共同攜手,踏上了一場前往沐川龍門大峽谷漂流的寫生采風之旅。當車子一拐一拐地沿著蜿蜒的山路駛?cè)脒@片神秘之地,窗外的景色漸漸展開,好像有人一點點地推開山水的簾子,大家的心情也被勾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到了峽谷中段五寶沱,我一腳踏進去,立刻被那股氣勢壓住。兩邊的石壁直直立著,像刀削過一樣高聳。河水咆哮著沖下來,濺起的浪花不斷往兩邊打,我心里一驚,像被猛獸吼了一嗓子。對面巖壁上刻著四個字——“中流砥柱”。那四個字硬朗地嵌在石頭上,石頭像個不動的漢子,站在水邊,不怕時間、不怕激流。</p><p class="ql-block">當?shù)氐拿蛇M樞老師給我們講,這石刻四個字是乾隆年間十二年一位增生留下的,陰刻在石壁上呈長方形長260厘米,高102厘米。幾百年來它一直在這里,像是提醒人們:再大的水流,總有人要扛著。我聽著,心里就想起那些在風雨里不低頭的人。原來石頭和人一樣,都能有骨氣。</p> <p class="ql-block">下圖系蒙進樞老師2018年拍攝</p> <p class="ql-block">再往峽谷深處走,到上碼頭,霧氣繚繞著山嶺,水聲柔了些,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溪邊有野花點點開著。偶爾有鳥停在樹上叫幾聲,好像在給山谷伴奏。這里叫“龍門”,有人說是神仙的門戶。我想,不管是真是假,人們把最好的愿望寄托在這地方,也挺自然的。</p><p class="ql-block">一路走,能碰見不少古人留下的詩句。我站在溪邊,忽然覺得和那些寫詩的人離得很近,好像他們剛剛還在這里提筆寫下幾行字,還同我交流了寫詩的心得。</p> <p class="ql-block">蒙進樞老師與《中流砥柱》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到下碼頭的休閑區(qū),和我們一起同行的王總,老家是河南洛陽,在沐川已經(jīng)待了十多年。他心里掛著故土,也牽著眼前這片土地。2015年,他開始著手把大峽谷做成景區(qū)。他非常謙虛說得很平淡,但我能感覺到,那是從心里生出的執(zhí)念。他四處去籌錢,找專家做方案,一件件推進。</p><p class="ql-block">讓我佩服的是,他始終守著一個原則——保護和開發(fā)要一起走。他知道山水一旦壞了,再修也修不回來。所以每一步,他都想著怎么能少破壞、多留住。如今,景區(qū)慢慢成型。旺季能帶動一百四十人就業(yè),淡季也有七十人。最多的一天,有六千人來玩。</p> <p class="ql-block">漂流是最受歡迎的。全程9公里多,落差將近200米,兩個小時下來,尖叫聲、笑聲一浪接一浪。有人走全程,有人帶娃只漂半程。岸邊打水仗的更熱鬧,水槍、水瓢齊上陣,一下就能把大人小孩都淋個透,王總也親自拿著水瓢互動。我看著他們,忍不住笑了,心里還冒出一個畫面——哪天我?guī)е畠汉蛯O子一起來,也在水里大喊一嗓子,那得多快活。</p><p class="ql-block">這趟寫生采風,大家在自然里找到了靈感,也在歷史和故事里找到了一種親近感。</p> <p class="ql-block">傍晚,夕陽把山染得通紅。我們在兩位全程陪同下,結(jié)束了一天的旅程。站在峽谷邊,聽著水聲漸漸遠去,看著游客們還戀戀不舍。我心里有些感慨。龍門大峽谷,不只是山和水,它背后有厚重的歷史、有詩句,更有像王總、李總這樣默默堅持的平凡人。</p> <p class="ql-block">我相信,王總、李總將來會把這里打造得更好。也許沿路能看到介紹沐川歷史的小牌子,也許會有更多詩畫掛在綠道旁邊。到那時,游客不光能看山玩水,還能讀到一頁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愿意把今天看到和聽到的一切記錄下來,留著日子里的一段記憶,讓更多的人知道沐川,走進沐川,來沐川我“氧”你。因為在這峽谷的水聲里,我聽見的,不只是激流的轟鳴,游人的尖叫,還有心里那股說不出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