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祁縣喬家大院參觀記【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山西馮恩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p><p class="ql-block"> “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guān)。”手捧這首晚清贊美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麗詩篇,不禁感慨萬千。激蕩的思緒,穿越歷史的烽煙,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奔騰、馳騁?!蹲笞谔摹冯娨晞∨c這首詩音畫交匯,撼動著我的心田。左宗棠立志收復新疆,那錚錚鐵骨、堅定而豪邁的步伐;那夙夜憂嘆,殫精竭慮的身影;那筑路栽柳,修建驛站,軍民齊心協(xié)力的場面,那三軍將士揮刀立馬,踏破“賀蘭山闕”奮勇殺敵的壯闊景象;還有那電視劇《喬家大院》里喬致庸為西征大軍提供物資保障的運糧商隊,頂著狂風飛沙,或酷熱,或寒冷,在坎坷的崇山間,廣袤的戈壁上,日夜兼程,艱難行進、滿臉灰塵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 一幕幕、一幅幅金戈鐵馬的畫面,展現(xiàn)了人們拿起武器痛擊侵略者、馬上收復新疆的場景,在左宗棠與喬致庸一見如故的會晤中,在他們握手共進的誓言里,創(chuàng)造了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領(lǐng)土完整的最偉大的勝利與功績。</p><p class="ql-block"> 隨著侵略者阿古柏戰(zhàn)敗自殺,沙俄奉還伊犁,面積166萬多平方公里的新疆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中華大地一片歡騰。曾經(jīng)的戰(zhàn)火硝煙散去,英雄也走遠。但那根植在河西走廊上三千里的“左公柳”,年年歲歲,引得春風,帶著春情吹過古老的玉門關(guān),吹綠了吐魯番、烏魯木齊、伊犁川谷、喀什古城……吹綠了天山南北的戈壁、草原,還有那美麗的河流、山川。 </p><p class="ql-block"> 在風云際會的左宗棠時代,以祁縣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也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鼎盛時代?!柏浲ㄌ煜拢瑓R通天下”如雨后春筍般在中華大地上破土而出,拔節(jié)生長。優(yōu)秀的經(jīng)營理念與思想,帶著神奇的光芒與榮耀,讓三晉大地上的一座座豪宅大院、票號茶莊、銀店商院輝煌起來。成功收復新疆,不僅打造了喬家經(jīng)營有方、富可敵國的商業(yè)傳奇,也成就了左宗棠立身于中華名將的偉大人生。</p><p class="ql-block"> 1881年初春,陡峭的春寒依然凜冽,從甘肅蘭州到山西祁縣的古道上,一輛馬車,碾過荒涼的陜北沙漠,渡過險峻的黃河磧口,越過巍峨的黃櫨關(guān)嶺,穿過汾陽三十里桃花洞,向祁縣喬家堡村走來。早已等候在喬家大院門外的喬致庸,正在眺望黃土古道的遠方,急切地等待著一位大清朝聲名顯赫的良將重臣,最尊貴客人左宗棠的到來……</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4日上午,我們汾州文化研究交流協(xié)會,一行十五人,正站在祁縣喬家大院大門外的照壁前,全神貫注地聆聽著祁縣喬家堡村委會主任,喬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喬貴發(fā)七世孫喬新士,指著照壁上左宗棠題寫“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橫額:履和”篆字對聯(lián),聲情并茂,鏗鏘有力地講解:喬家如何為左宗棠西征大軍,匯兌銀票,籌集糧草,提供后勤保障的生動事跡、傳奇故事,以及左宗棠在1881年回京途中,專程來喬家大院拜訪致謝一代晉商喬致庸的生動場景。 </p><p class="ql-block"> 當年,左宗棠為喬家所題而被刻在照壁上的對聯(lián),一百多年來,早已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喬家大院融為一體,既展示了左宗棠自己消除私欲,崇賢達圣的“天理”心境,也表彰了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所具有“義利相間”揮毫而成的“道德文章”,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大院,游人如織。站在照壁前,舉目喬家大院,眼前的瑰麗景象,何止是驚嘆與贊美?還有那歷經(jīng)歲月滄桑,物是人非,英雄不見的隱隱痛楚,縈繞在我們的腦海心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綠野青禾柳垂塘,蟬噪蛙鳴風亦香。</p><p class="ql-block"> 今日觀光何處去?晉商大院在中堂。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4日,汾州文化研究交流協(xié)會,汾陽、平遙、介休一行十五人,在張立新會長的帶領(lǐng)下,參觀了瑰麗恢宏的祁縣喬家大院。我們受到了晉商喬家后人喬新士、喬家大院原副館長王臣林、貴發(fā)飯莊喬玉彪三位先生的盛情款待,并跟隨他們參觀游覽了大院。他們精彩地介紹和講解,給我們每一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激動之情,無以言表。一路參觀游覽,一路收獲快樂,這種快樂縈繞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心際,久久不散,揮之不去。 </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喬會長的帶領(lǐng)下,穿過游客中心大廳。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條近年來開發(fā)打造的喬家“名人大道”。這條長約250米的大道,青石板鋪路,大道兩旁,秀木爭奇,鮮花斗艷,大道旁不僅安裝有太陽能路燈,而且還安裝有噴水吐霧設(shè)備。一尊尊銅像,古色古香,生動地還原了喬家歷代人物營商待客、恭禮謙讓、牽馬遠行、駝隊運貨的情景。在豎立道路兩旁的圓銅鏡人物形象簡介前,喬新士先生滔滔不絕地給我們一一講解了喬家以做豆腐,豆芽起步的創(chuàng)業(yè)始祖喬貴發(fā)(一世)、喬家大院第一院(老院)創(chuàng)建者喬全美(二世)、喬家大院“在中堂”、“大德通”、“大德恒”票號創(chuàng)建者,并且把喬家商業(yè)推至輝煌鼎盛的喬致庸(三世)、喬家大院最終連成一片的喬映霞(五世)、喬映奎(五世)、保元堂第一代堂主喬超五(喬全義四世傳人)、喬佑謙(保元堂二世)、喬尚謙(保元堂二世)等喬家十幾位杰出人物的生平與事跡。</p><p class="ql-block"> 在喬家大院名人薈萃的商業(yè)大道上,喬貴發(fā)是一位開創(chuàng)者,他在包頭開設(shè)“廣盛公”字號,后又改組為“復盛公”字號。字號經(jīng)營范圍非常廣泛,上至“錢莊當鋪”,下至“生活超市”。幾乎壟斷了整個包頭的商業(yè)市場。喬氏商業(yè)在包頭步入興盛期,同時也促進了包頭市場的繁榮,對包頭城的形成和建設(sh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于是就有了“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的俗語流傳于世。喬貴發(fā)以“誠信為本,先義后利”的經(jīng)商理念與成功,為喬氏商業(yè)奠定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喬貴發(fā)被錄入《山西省志 人物志》。</p><p class="ql-block"> 喬致庸是喬貴發(fā)之孫,喬全美次子。他繼承喬氏先輩的商業(yè),放棄科舉考試,一生將喬氏商業(yè)推至鼎盛,不僅實現(xiàn)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宏圖抱負,而且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中,為大軍及時匯兌銀兩,籌集糧草,源源不斷地提供軍需物資,使得大清西征軍隊,無后顧之憂,最終取得收復新疆的全勝。左宗棠為其撰寫“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對聯(lián),既詮釋了左宗棠對喬致庸的贊美與深情厚誼,也希望喬家后輩子孫能以此作為人生座右銘,加以弘揚光大。在大清朝,“士農(nóng)工商”。商人被排在末位,也不被大清朝看重,因此,有關(guān)喬家資助左宗棠西征事跡被抹去,無人提及。 </p><p class="ql-block"> 喬致庸的生平事跡被錄入1999年版《祁縣志》?!镀羁h志》曰:“光緒三年(1877)縣遭饑饉,出巨資助賑。渠本翹創(chuàng)設(shè)中學堂,孟步云創(chuàng)設(shè)女子學校均以重金襄助”。常贊春編著《山西獻徵》錄有《文學喬曉池先生事略》曰:“先生諱致庸,字伸登,號曉池,祁縣人。幼父母卒,鞠於伯兄。先生敬禮周至。兄責先生讀,己任家事。先生讀書勤懇,好史鑒。長與侄孝廉超五同謁徐京卿繼畬于平遙書院,因受業(yè)焉?!饩w丁丑,戊寅,大祲。先生既捐賑,復出家粟給貧乏,鄰村十數(shù)里及太谷境毗連諸村多往受粟。錢有差,先生無德色,賑事竣,諭旨褒獎。大吏賜匾額,且得優(yōu)敘?!笔论E被記錄入《山西省志·人物志》。有孫女婿常贊春,為喬致庸撰寫的《墓志銘》遺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p><p class="ql-block"> 喬新士先生指著喬超五肖像和簡介講道:喬超五是他的曾祖父,喬致庸的侄子。喬超五與其兩個兒子都是舉人,享有父子三舉人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喬超五(1826-1887),字朗山,號厚庵。1859 年中舉,同治年間大挑一等任直隸新城五品知縣,誥封朝議大夫,喬超五是喬致庸侄子,叔侄同在平遙“超山書院”,祁縣“昭馀書院”,太原“三立書院”讀過書。喬超五是祁縣城里“旺財主”渠源湞的岳父,喬家保元堂第一代堂主,他任新城知縣期間治政清廉、嚴懲盜賊,自捐重金五千治理大清河,又出資五百金修通新城到雄縣大橋。光緒三年,山西遭遇百年未見饑荒,他自捐五百金并指導同鄉(xiāng)為官者捐款數(shù)千金,寄回山西助賑。他喜讀古書,不惜重金收藏圖書近百箱,是華北十大藏書家之一,所藏書后人全部捐給祁縣政府。喬超五辭官返鄉(xiāng)后辦起私塾,他的眾多弟子前后中舉,兄弟、叔侄、甥舅同科中舉,同朝入仕為官,聲譽傳遍三晉大地,引起全省學界仰望。喬超五在育人、理家、經(jīng)商之余堅持文學寫作,著有《有融齋文抄》一卷,《詩抄》兩卷等文學作品多部。《山西獻徵》載有《明府喬朗山先生事略》。</p><p class="ql-block"> 在喬家大院掛有喬超五清咸豐己未年(1859)參加山西鄉(xiāng)試《賦得月色隨處好》五言詩一首:皎潔三更月,光明萬古秋。有人欣玩賞,隨處足句留。鎮(zhèn)院方懸鏡,珠簾有上鉤。長空千里共,大地一輪周。恰值銀河洗,無勞玉斧修。煎茶煙正裊,添燭影同浮。赤壁懷前日,黃泥憶昔游。高寒詞漫擬,最好是瀛洲。</p><p class="ql-block"> 喬超五的次子喬佑謙,字仲吉,光緒甲午年舉人,誥授中憲大夫。1902年任直隸知縣,1910年分發(fā)河南任知府。朝廷高官端方路過祁縣,特撰聯(lián)“名賢自昔稱徐孺,善行于今有彥方”贈予他。1898年,喬佑謙參加了全國千余名舉人的“公車上書”。1905 年喬佑謙與外甥渠本翹創(chuàng)辦祁縣中學堂,還捐五百金與摯友孟步云創(chuàng)辦省城女子學堂。他曾被推舉為八村董事。喬佑謙自幼博覽群書,喜歡寫詩、書法,至今晉祠公園中懸掛著與弟喬尚謙書寫的“桐封遺澤”匾額。他家中藏書甚多,是山西藏書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在這條富有創(chuàng)意的通向喬家大院的名人大道上,游人談笑風生,腳步輕盈,人們似乎不在意這些曾經(jīng)為喬家繁榮發(fā)展,走南闖北,慘淡經(jīng)營的喬家先人們。商場如戰(zhàn)場,“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條大道盡頭的喬家大院,蘊含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才能、付出與犧牲,誰也無法說清。但那些雕梁畫棟下、珠簾紗窗里的悲歡離合,兒女情長,在幾度風花雪月中,甘甜了凄清的苦難人生,留給這個世界除了財富與夢想,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大院煙火里所彰顯的美好與向往。</p><p class="ql-block"> 晚清名臣李鴻章所贈、現(xiàn)掛在喬家黑漆大門的黃銅板聯(lián)“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道出了喬家?guī)状d盛的秘訣。喬家?guī)资劳?,和睦相處,不僅創(chuàng)造了喬氏商業(yè)的鼎盛輝煌,也凝聚了喬氏家族穩(wěn)定發(fā)展的強大生命力。還有清朝三代帝師、詩書大家祁寯藻寫在“福”字照壁的聯(lián)“經(jīng)濟會通守紀律,言詞安定去雕鐫”等,都是勸人上進,努力成為“經(jīng)世濟民”“言誠詞信”人才的話。人是家族或事業(yè)興盛衰敗的關(guān)鍵因素。從喬家家訓到字號商規(guī),都把人放到首位。喬家人收藏書籍,閱讀經(jīng)典,開設(shè)書院學堂,聘請名師不斷培養(yǎng)人才,不僅成就了晉商喬家的輝煌,也成為大院文化里一顆耀眼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參加此次活動人員:汾陽張立新、馮恩啟、任厚年、馮俊海、平遙梁繼國、侯敏信、介休冀廣大、劉保全等十五人。</p><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nz9ztq?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175500"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2025.72.查看鏈接</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本有版權(quán),轉(zhuǎn)載,摘錄請注明出處。</span></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推薦:梁繼國 主編:韓 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審核:梁繼國 韓生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總審:張立新 李世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