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來到騰沖,一定要去國殤墓園和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看看,這里有一段沉重的歷史,這里是內(nèi)地除南京外,唯一可懸掛青天白日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臨時閉館,不能進入?yún)⒂^。</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上的警鐘,象征著“警鐘長鳴”,旨在警示后人勿忘國恥、銘記歷史。</p> <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為打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向占據(jù)騰沖的侵華日軍發(fā)起反攻,歷時127天,大小戰(zhàn)役40余次,以近萬傷亡的代價,殲滅敵軍6000余人,于9月14日收復(fù)騰沖城,騰沖成為“中國抗戰(zhàn)以來收復(fù)的第一座城市”。戰(zhàn)后在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倡導(dǎo)下修建國殤墓園,并于1945年7月7日落成,1994年在墓園的基礎(chǔ)上建立“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1879-1965),騰沖人,滇軍名將,民國元老。民國12年,任北洋政府農(nóng)商總長兼署國務(wù)總理。抗戰(zhàn)時任云貴監(jiān)察使。1942年,日軍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線襄助軍務(wù),力主將日寇阻于怒江西岸。發(fā)表《告滇西父老書》,極大的鼓舞了軍民抗戰(zhàn)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 張問德(1880-1957),騰沖城關(guān)五街人,清末秀才。騰沖淪陷后被委任為騰沖抗日政府縣長,1943年8月31日,日軍騰越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致函張問德,企圖召降,9月12日,張問德復(fù)函義正辭嚴的痛斥日軍罪行,這便是有名的《答田島書》,表現(xiàn)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左)與陳納德</p> <p class="ql-block"> 忠烈祠,門額上懸于右任題書的“忠烈祠”匾額,檐下懸掛蔣中正題“河岳英靈”匾額。</p> <p class="ql-block"> 祠前平臺正中嵌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的“碧血千秋”石匾。</p> <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 <p class="ql-block">盟軍碑</p> <p class="ql-block">整齊排列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遠征軍抗戰(zhàn)陣亡烈士紀念塔</p> <p class="ql-block">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 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連正在哺乳的婦女和剛剛懂事的孩子,也為修路、修機場砸碎石,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抗擊日寇。</p> <p class="ql-block"> 滇西人民積極投入修公路、修機場,為滇緬抗戰(zhàn)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 騰沖農(nóng)民趙云祿、趙云壽兄弟,對肆意燒殺、無惡不作的日寇,義憤填膺。滇西反攻時,日寇潰敗,他們聯(lián)絡(luò)部分鄉(xiāng)民用棍棒攔截,打死日軍四人,受到遠征軍嘉獎。</p> <p class="ql-block">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需馬革裹尸還”。3346塊墓碑整整齊齊地立在山坡上,就像列隊出征的戰(zhàn)士,他們的年齡,最大的不過26歲,最小的才13歲。我的心在顫抖,鼻子猛地一酸……13歲,還是個孩子??!這個本該在學(xué)堂讀書的年齡,卻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步槍沖上了戰(zhàn)場。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民族氣節(jié),什么是家國情懷,他們整裝待發(fā)的排列在這里,仿佛仍在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