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月23日傍晚,夕陽為上海的天際線鍍上一層暖金,我拖著行李箱走進(jìn)靜安寺附近的酒店。推開窗,不遠(yuǎn)處靜安寺飛檐上的琉璃瓦,正于暮色中泛著細(xì)碎微光——這座于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終將在此次行程里,補(bǔ)上我與它四十多年的時光留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在這座城市的街巷里度過童年、少年與大學(xué)時光,卻從未踏足過名聲在外的靜安寺。1983年,我離開上海赴北京工作,此后歲歲皆會因探親或辦事返鄉(xiāng),無數(shù)次路過靜安寺周邊,看著它在城市變遷里始終矗立,卻總被“下次再說”的念頭擱置,一晃便是四十余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月24日清晨,我循著老上海的煙火氣,在靜安寺附近的小吃店落了座。一碗開洋拌面配外婆小餛飩,熟悉的鮮香瞬間拉近距離,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行程多了幾分雀躍。餐后走到靜安寺門口,望著“50元”的香花券(門票)標(biāo)識,我笑著買下這張遲了四十多年的入場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踏入寺內(nèi),香火的清甜伴著晨鐘余韻漫過來,殿宇間的雕梁畫棟、佛像前的虔誠信徒,都讓我生出奇妙的觸動。晨光透過香樟樹葉,在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碎影,僧人誦經(jīng)的聲音輕繞耳畔,與不遠(yuǎn)處南京西路的車水馬龍形成奇妙的割裂——原來朝夕相處過的城市里,藏著這樣一處能讓人沉下心來的角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信眾手捧線香緩步走過天王殿,煙氣裊裊中,觀音像的慈悲面容愈發(fā)溫潤,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連呼吸都變得平緩。寺內(nèi)的靜安寶塔是點(diǎn)睛之筆,塔身覆著金箔,在陽光下折射出柔和光澤,既不失佛門的莊嚴(yán),又透著江南的精巧。塔下有老人靜坐,或是閉目養(yǎng)神,或是輕聲交談,他們的從容,與寺外寫字樓里行色匆匆的身影形成鮮明對比——在這里,時間仿佛被調(diào)慢了流速,允許人們暫別焦慮,與自己好好對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座古寺的歷史遠(yuǎn)比想象中悠長:相傳始建于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初名“滬瀆重玄寺”;唐代易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稱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遷至現(xiàn)址。此后歷經(jīng)多次修繕與毀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又于1951年、1954年兩次撥款修復(fù),1984年按歷史原貌重建,1990年基本完成修復(fù)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整體布局沿用傳統(tǒng)門、堂、廊結(jié)合的風(fēng)格,呈前寺后塔格局,仿明代以前形制,承襲宋式營造法。建筑上,屋頂脊吻、挑檐、斗拱錯落有致;內(nèi)部則以大象、法輪、蓮花等佛教物象裝飾,意蘊(yùn)深遠(yuǎn)。主體結(jié)構(gòu)采用緬甸進(jìn)口柚木,屋頂覆蓋黃與深灰的琉璃瓦及銅瓦,主要飾物皆以貼金工藝打造,盡顯莊重華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軸線上,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法堂依次排布。大雄寶殿作為主殿,全柚木建造,重檐銅頂高26.71米,殿內(nèi)供奉著15噸純銀鑄造的釋迦牟尼佛像;西廂房的牟尼殿里,藏著中國最大的玉制釋迦牟尼坐像,軀重11噸、高3.87米;2007年建成的梵幢更顯恢弘,高18米、直徑2.1米、重160噸,正面刻“正法久住”四字,背面則是蘇軾手書的《金剛經(jīng)》全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靜安寺,不僅是承載歷史的古建,更是上海重要的佛教活動中心,常年舉辦法會、講經(jīng)等活動。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的廟會,自清代延續(xù)至今,依舊熱鬧非凡;寺內(nèi)還珍藏著八大山人名畫、文征明《琵琶行》行草長卷等稀世文物,文脈綿延不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待到夜幕降臨,我特意繞至附近的天橋。此時寺外華燈初上,暖黃燈光勾勒出靜安寺的輪廓,紅墻與遠(yuǎn)處玻璃幕墻的冷光相映,古寺的沉靜與都市的活力在此交融。晚風(fēng)拂過,橋下車流匯成光河,抬頭望去,靜安寺在夜色里更顯莊重典雅。我舉起手機(jī)按下快門,定格下這抹光影——既是記錄這場遲到四十年的參觀,也為此次上海之行,添上一段圓滿的注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十年光陰流轉(zhuǎn),上海的街巷早已換了新顏,靜安寺卻始終矗立于此。這一次踏入,于我而言,不僅是參觀一座古寺,更是與自己的過往溫柔重逢。原來有些約定,哪怕晚一點(diǎn),也依然值得等待。</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8月24日寫于上海虹橋一北京首都機(jī)場CA 1518航班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