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閑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六節(jié) 祝融(三)</p><p class="ql-block"> 祝融,名重黎(一說重、黎為二人),又稱祝誦,祝和。這些名字出現(xiàn)在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之后。</p><p class="ql-block"> 早期文獻多視重、黎為兩人,“重”出自少昊金天氏,“黎”出自顓頊高陽氏,二人在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下協(xié)作管理天地。</p><p class="ql-block"> 相傳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末期九黎亂德導致“民神同位”,民眾與神靈直接交流,社會秩序混亂。顓頊建立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后,派重(南正)司天、黎(火正)司地,阻斷天地通道,實現(xiàn)“神不擾民,民不瀆神”。重與黎分別“絕地天通”:重將天推至高遠,黎將地壓至低處,使天地分離?!渡胶=?jīng)》記載顓頊命噎[yē]鳴(黎之子,黎被顓頊派往“下地”,即人間后所生)重新制定日月星辰運行次序,填補神權(quán)空缺。后世逐漸將二人合并為“重黎”,并神格化為火神祝融。</p><p class="ql-block">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薄妒辣尽氛f:“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lt;/p> <p class="ql-block"> 相傳帝嚳高辛氏時,重黎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笔怯肋h、繼續(xù)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繼續(xù)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此稱謂可能衍生出“祝誦”(強調(diào)祭祀職能)、“祝和”(象征調(diào)和陰陽)的別稱。后世將祝融尊為火神。</p><p class="ql-block">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命火正重黎(即祝融)率軍征討,重黎雖獲勝但未能徹底消滅共工氏勢力。帝嚳以“誤國”罪在庚寅日處死重黎。帝嚳改任重黎之弟吳回為火正,并命其二次討伐共工。吳回以火攻徹底消滅共工余部,完成兄長未竟之業(yè)。</p><p class="ql-block"> 祝融被稱為三皇之一,主要源于古代文獻對其神格與歷史地位的多元記載及不同體系的傳承:在《風俗通義》、《白虎通義》等典籍中,伏羲、祝融、神農(nóng)被列為三皇,在《禮號謚記》中祝融、共工、句芒被列為三皇,而其他文獻則采用不同組合,如燧人、伏羲、神農(nóng)三皇組合、伏羲、神農(nóng)、黃帝三皇組合等。</p><p class="ql-block"> 祝融作為火神,象征人類掌握火種的關(guān)鍵文明突破,其“赤帝”稱號與燧人氏、伏羲氏等創(chuàng)世神并列,部分文獻甚至認為其生伏羲、女媧,進一步強化其始祖地位。</p><p class="ql-block"> 祝融既是火正官職的代稱,也是楚人先祖,其氏族在顓頊至帝嚳時期持續(xù)擔任要職,影響力延伸至夏商,這種政治延續(xù)性為其躋身三皇提供了歷史依據(jù)。</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祝融的傳說很多,在此綜合歸納如下:</p> <p class="ql-block"> 在遠古的黃帝時期,有一個名叫祝融的火正官。他小時候名為黎,是氏族首領(lǐng)的兒子。他生得紅臉膛,體格威武,聰明絕頂,然而性格卻十分火爆。當時,隧人雖已發(fā)明鉆木取火,但并不擅長保存和利用火。然而,黎卻對火情有獨鐘。因此,在他十幾歲時便已成為管火的行家。在他手中,火能長期保存,且只需短暫傳遞。黎不僅擅長用火燒菜、煮飯,還懂得用火取暖、照明、驅(qū)趕野獸和蚊蟲。這些卓越的本領(lǐng)使他備受尊敬。</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黎的父親帶領(lǐng)整個氏族進行長途遷徙,他發(fā)現(xiàn)攜帶火種極為不便,于是便帶上鉆木取火用的尖石頭。憑借這個簡單的工具,他很快就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集了一些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輕輕敲擊,濺起的火星點燃了蘆花,再稍加吹氣,火苗便旺盛起來。自從黎發(fā)現(xiàn)這一簡便的取火技巧后,人們再也不用費力鉆木取火,也不必費心保存火種了。</p><p class="ql-block"> 黃帝聽聞了黎的這一重大貢獻,便邀請他擔任專門負責火的職位——火正官。黃帝贊賞道:“黎,你的貢獻非凡,我就賜你一個大名吧,叫祝融。祝是永遠,融是光明,愿你永遠為人間帶來光明?!崩杪牶蠓浅8屑ぃB連致謝。于是,大家開始稱他為祝融。</p><p class="ql-block"> 在黃帝的統(tǒng)治時期,南方有個強大的氏族首領(lǐng)名叫蚩尤,他經(jīng)常侵擾中原地區(qū),使中原人民苦不堪言。黃帝下令中原人民團結(jié)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位將領(lǐng)帶領(lǐng)軍隊去討伐蚩尤。蚩尤的部下眾多,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身披獸皮,頭戴牛角,能噴射濃霧,威風凜凜。在初次交戰(zhàn)時,黃帝的軍隊一遇到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間失去聯(lián)系,相互無法支援。蚩尤趁機猛烈攻擊,黃帝的軍隊大敗而逃,一直逃到涿鹿才得以停歇。黃帝被困在涿鹿,長時間不敢出戰(zhàn)。</p> <p class="ql-block"> 不久后,黃帝發(fā)明了指南針,從此不再畏懼濃霧。祝融觀察到蚩尤的部下都披著獸皮,于是他提出建議,讓每位士兵都攜帶火把,四處放火。這場火攻使得蚩尤的部隊遭受重創(chuàng),他們焦頭爛額,慌亂地向南方逃竄。黃帝駕著指南車,帶領(lǐng)軍隊乘勝追擊。他們穿越了黃河和長江,一直追到黎山之丘,最終將蚩尤殺死。祝融因發(fā)明火攻戰(zhàn)術(shù)而立下大功,黃帝對他大加賞賜,他因此成為了黃帝的重要大臣。</p><p class="ql-block"> 黃帝的軍隊在班師回朝的途中,路過了云夢澤南邊的一座大山。黃帝有意考問身邊的祝融,便問道:“這座山叫什么名字?”祝融毫不猶豫地回答:“它被稱為衡山?!秉S帝進一步追問:“這山名的由來是怎樣的呢?”祝融解釋道:“傳說在遠古時期,天地混沌如同一顆巨大的雞蛋。盤古氏為了開辟新的世界,不惜犧牲自己,用一萬八千年的時間完成了開天辟地的壯舉。在他死后,他的身體各部分化成了五座大山,其中頭部朝東變成了泰山,腳趾朝西變成了華山,腹部凸起變成了嵩山,右手朝北變成了恒山,而左手朝南則化成了衡山。”黃帝聽后大為贊賞,笑著對祝融說:“你對南方的事務(wù)如此了解,我必定會委派你擔當重任?!比欢?,黃帝并未具體說明是什么重任。</p> <p class="ql-block"> 隊伍在衡山駐扎下來后,黃帝登上了這座山的最高峰,接受南方各部落的朝拜。氏族首領(lǐng)們紛紛匯聚,共同慶祝這一盛況。在祝融的引領(lǐng)下,大家奏起了黃帝親自編撰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翩翩起舞,引領(lǐng)眾人共舞。歡慶過后,黃帝發(fā)表講話,回顧了自己的豐功偉績,并宣布將奠定五岳,以示天下一統(tǒng)。祝融被任命為南岳衡山的守護神,負責管理南方的事務(wù)。</p><p class="ql-block"> 黃帝離去后,祝融便留在了衡山,開始了他的重任。他居住在衡山的巔峰,時刻巡視著各處的百姓。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陌傩战?jīng)常食用生食,于是傳授給他們?nèi)』鸬姆椒?,教導他們將食物燒熟后再食用,這不僅改善了他們的飲食條件,也提高了生活質(zhì)量。同樣,他也看到了百姓們在黑暗中摸索的困境,便教他們使用火松明照明。面對瘴氣彌漫、蚊蟲滋生的問題,他告訴大家點燃火把熏煙,以此驅(qū)趕蚊蟲和瘴氣,保障了百姓的健康與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眾人安居樂業(y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電閃雷鳴打破了寧靜。震耳欲聾的殺喊聲從中原地帶傳來,百姓們驚慌失措,紛紛向祝融詢問緣由。祝融坦然告知,這是共工與顓頊為帝位而展開的激戰(zhàn)。雙方鏖戰(zhàn)良久,仍難分高下。共工怒火中燒,憤然撞向不周山。這座山肩負著支撐天地、維系大地的重任。然而,共工的猛烈撞擊導致天地柱折、地維絕,天地頃刻間傾斜,日月星辰與江河湖泊的流向也隨之改變。南岳衡山更是搖搖欲墜,百姓們驚慌失措,抱樹攀巖,哭聲一片。在這危急時刻,祝融挺身而出,運用神力穩(wěn)住了天地,守護了衡山。祝融在南岳山上一直活到高齡,逝世后,百姓們將他安息在南岳山的赤帝峰上,并修建了祝融殿以示紀念。</p> <p class="ql-block"> 由于祝融的卓越貢獻,百姓們對他充滿了敬意。每年八月秋收之后,他們都會結(jié)伴前來朝拜祝融,感激他帶來的種種恩惠。他們稱贊祝融以火施化,帶來繁榮與富強,于是決定尊他為帝,并因其與火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火的顏色是赤色,而稱他為赤帝。從此以后,祝融便被尊為赤帝,受到了南方百姓的世代敬仰與崇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