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席之上,一只杯子若被冠以“主人”之名,便不再是普通的飲具。它是主人品味的縮影,是茶事里的情感載體,而宜興紫砂主人杯,更是將這份“專屬感”與紫砂的溫潤、文化的厚重融于方寸之間,成為茶人心中不可替代的雅物。</p><p class="ql-block"> 紫砂主人杯的故事,始于明代的茶風變革。當散茶沖泡取代了唐宋的煎茶、點茶,人們對茶具的“護香”需求愈發(fā)迫切——而宜興紫砂得天獨厚的透氣不透水特性,恰好契合了這一點。紫砂礦土燒制后形成的細密氣孔,能讓茶湯入杯時不奪香、不串味,既留住茶的本真滋味,又不會因久泡而苦澀,這為紫砂主人杯的誕生埋下了“實用”的根基。正德、嘉靖年間,紫砂鼻祖供春開創(chuàng)紫砂制器之法,同期的紫砂杯雖形制簡約,卻已初顯“主人專屬”的端倪——茶人們開始為自己挑選合心意的泥料與器型,讓杯子成為日常飲茶的“固定搭檔”。</p> <p class="ql-block"> 真正讓紫砂主人杯跳出“實用器具”范疇,成為“文人雅器”的,是明代中后期文人的深度參與。以陳鴻壽(號“曼生”)為代表的文人,不再滿足于單純使用紫砂杯,而是親自參與設計,將詩、書、畫、印刻于杯身。一句“茶山深處白云窩”,一方清雅的篆刻,或是一幅簡筆山水,讓原本素凈的紫砂杯瞬間有了筆墨意趣。此時的紫砂主人杯,早已不是簡單的飲茶工具:主人會定制帶有自己字號、喜好詩句的杯子,或是請名家手作,讓杯子成為身份、審美與心境的延伸——茶席之上,賓客見杯如見主人,這份“專屬感”,正是紫砂主人杯最動人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傳承,紫砂主人杯的魅力愈發(fā)深厚。從清代時大彬的“簡約古樸”、陳鳴遠的“仿生靈動”,到近代顧景舟的“精工雅致”,名家輩出的紫砂界,為主人杯賦予了豐富的造型語言:石瓢杯的利落線條、仿古杯的沉穩(wěn)大氣、蓮子杯的圓潤溫婉,每一種器型都藏著對“美”與“用”的平衡。而泥料的選擇更是講究,紫泥的醇厚、朱泥的明艷、段泥的溫潤,不同泥料泡不同茶,既能凸顯茶性,又能在長期使用中“養(yǎng)”出獨特的包漿——日日飲茶,手指摩挲杯身,茶湯浸潤杯壁,久而久之,紫砂杯會變得愈發(fā)溫潤如玉,仿佛與主人的生活融為一體,這便是“養(yǎng)杯”的樂趣,也是紫砂主人杯獨有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如今,紫砂主人杯早已超越了“飲茶”的單一功能。它是茶禮文化的載體:茶席之上,主人用專屬的紫砂杯敬茶、飲茶,是對賓客的尊重,也是對茶事的鄭重;它是生活美學的表達:一只素雅的紫砂主人杯,無需過多裝飾,便能為茶席增添一份沉靜的韻味;它更是文化傳承的見證:每一只手工紫砂主人杯,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從礦土的開采、捶打、陳腐,到手工制坯、燒制,數(shù)十道工序缺一不可,而這份對“匠心”的堅守,正是紫砂文化能流傳至今的關鍵。</p> <p class="ql-block"> 茶氣裊裊中,捧起一只紫砂主人杯,指尖觸到的是紫砂的溫潤,口中嘗到的是茶湯的醇厚,心中感受到的,是主人對茶、對生活的熱愛。這方寸之間的雅器,藏著的不只是千年的紫砂匠心,更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從容與雅致。</p><p class="ql-block"> ------晨明隨記于陳德明紫砂藝術館</p><p class="ql-block"> 2025.08.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