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4月14下午到達(dá)洛陽。四月的洛陽,春風(fēng)拂面,我們?nèi)颂ど狭颂皆L龍門石窟的旅程。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不僅以精美的石刻藝術(shù)聞名于世,更承載著千年的佛教文化與歷史記憶。此行,我們不僅走進(jìn)了多個著名洞窟,還欣賞了難得一見的夜景,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span></p> <p class="ql-block">賓陽三洞是龍門石窟中最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洞窟群之一。它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福而修建的皇家石窟,歷時長達(dá)24年(公元500-523年),用工多達(dá)80多萬個,是龍門石窟中耗時最長、用工最多的洞窟。</p><p class="ql-block">“賓陽”一詞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賓陽三洞包括北洞、中洞、南洞三個緊鄰的大型洞窟。它們雖統(tǒng)一規(guī)劃,但因北魏后期的政治動蕩(如“永熙之亂”),并未完全按最初計劃完工,直到初唐時期才陸續(xù)補刻完成,因此其造像藝術(shù)融合了北魏和唐代兩種風(fēng)格,三洞完美展示了中國佛教石窟藝術(shù)從北魏的“秀骨清像” 到 初唐的“雄渾豐滿” 的演變過程,是一部立體的藝術(shù)史教科書。</p> <p class="ql-block">賓陽中洞 - 北魏皇家藝術(shù)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賓陽中洞是賓陽三洞中最早完成、最為精美、最具北魏風(fēng)格的代表作。它完全是在北魏時期由皇室主持開鑿?fù)瓿傻模畜w現(xiàn)了北魏后期深受漢化政策影響的“秀骨清像”藝術(shù)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主尊造像:洞內(nèi)為三世佛題材。主尊為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高約8.4米。佛像面部秀美,嘴角微翹,帶著神秘的微笑,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層疊分明,線條流暢,是北魏“漢化”風(fēng)格佛像的經(jīng)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窟頂:雕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蓮花藻井,周圍環(huán)繞著飄逸的飛天伎樂,動靜結(jié)合,精美絕倫。</p><p class="ql-block">· 壁畫與浮雕(嚴(yán)重破壞):洞窟前壁原本刻有舉世聞名的帝后禮佛圖浮雕,分別描繪了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率領(lǐng)文武大臣、宮女侍從禮佛的宏大場景。</p><p class="ql-block"> ·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位于左壁)</p><p class="ql-block"> · 《文昭皇太后禮佛圖》(位于右壁)</p><p class="ql-block"> · 這兩幅浮雕人物眾多,構(gòu)圖嚴(yán)謹(jǐn),技藝高超,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shù)的無價之寶。然而,在20世紀(jì)30年代,它們被不法分子盜鑿販賣,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和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這是龍門石窟乃至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一大損失,如今在洞內(nèi)只能看到被盜后留下的斑斑鑿痕。</p> <p class="ql-block">賓陽北洞 - 唐代的“剪刀手”佛像</p><p class="ql-block">賓陽北洞的主尊佛像始鑿于北魏,但因故中斷,直到初唐才得以完成。因此,洞內(nèi)造像體現(xiàn)了從北魏向唐代風(fēng)格的過渡。</p><p class="ql-block">· 主尊造像:主尊為阿彌陀佛,高約10米。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手勢。佛像的右手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微微向下彎曲。這個獨特的手勢被現(xiàn)代網(wǎng)友戲稱為“剪刀手”,并因此走紅網(wǎng)絡(luò),成為賓陽北洞的標(biāo)志。實際上,這是一種佛教手印,可能是一種變化了的“施無畏印”,寓意撫慰眾生恐懼。</p><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風(fēng)格:佛像體態(tài)略顯豐腴,已經(jīng)開始擺脫北魏的清瘦風(fēng)格,向盛唐的豐滿健美過渡。</p> <p class="ql-block">賓陽南洞 - 唐太宗的功德窟</p><p class="ql-block">賓陽南洞同樣始于北魏,但主要造像是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由一批唐朝的官僚貴族出資續(xù)鑿?fù)瓿傻?,是初唐石窟藝術(shù)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主尊造像:主尊是阿彌陀佛。其造型體態(tài)豐滿,敦厚有力,衣紋簡潔流暢,已經(jīng)完全呈現(xiàn)出唐代造像的雄渾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碑刻題記:洞內(nèi)有著名的《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書法家褚遂良書寫,是初唐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此碑原為北魏開鑿賓陽三洞的發(fā)愿文,唐代被磨平重新刻上了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母親長孫皇后祈福的發(fā)愿文。</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因窟頂?shù)裼幸欢渚薮蟆⒕赖母吒〉翊笊徎ǘ妹?lt;/p><p class="ql-block">· 特點:</p><p class="ql-block"> · 蓮花藻井是北魏雕刻藝術(shù)的杰作,蓮籽清晰可見,周圍環(huán)繞飛天。</p><p class="ql-block"> · 主佛為釋迦牟尼立像,身旁的弟子迦葉手持錫杖,其破舊的袈裟和堅毅的面容雕刻得極為寫實、傳神。</p><p class="ql-block">· 價值:展示了北魏后期高超的裝飾和寫實雕刻技藝。</p> <p class="ql-block">還有許多洞窟,精美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唐代代表洞窟(公元7-8世紀(jì),武則天時期為鼎盛)</p><p class="ql-block">唐代洞窟造像一改北魏的清秀,變得豐滿雄健、雍容大度,充滿了生命力和現(xiàn)實主義色彩。</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為精湛、最具代表性的摩崖型群雕,是龍門石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開鑿所建,皇后武則天曾捐出“脂粉錢兩萬貫”助建。</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露天的佛龕,而非封閉的洞窟。中間的主尊是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其兩側(cè)對稱雕刻有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共九軀大像,氣勢恢宏。</p><p class="ql-block">盧舍那大佛:面容豐滿圓潤,嘴角微帶笑意,目光慈悲而寧靜,既莊嚴(yán)雄偉又不失女性的溫柔,被認(rèn)為是依據(jù)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是東方美學(xué)的至高典范。</p><p class="ql-block">兩側(cè)的力士孔武有力、肌肉暴凸;天王威嚴(yán)雄??;菩薩端莊矜持;弟子阿難溫順虔誠。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氣質(zhì)被刻畫得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盛唐氣象的永恒象征。</p> <p class="ql-block">乘看天還亮,去從跨橋到東山看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龍門石窟景區(qū)內(nèi)的東山上。它與西山上的龍門石窟窟區(qū)隔伊河相望,共同構(gòu)成了龍門石窟景區(qū)“一河兩岸”的人文盛景。香山寺以其悠久的歷史初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皇家寺院的背景以及與晚唐詩人白居易的深厚淵源而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晚唐大詩人白居易極度喜愛香山寺,晚年隱居于此,自號“香山居士”,并捐資重修寺院。他常與文人好友在此聚會,吟詩作對,形成了“九老會”。死后遵其遺囑,葬于香山寺旁的琵琶峰上,即現(xiàn)在的白園。</p> <p class="ql-block">寺院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錯落有致,主要有以下部分:</p><p class="ql-block">1. 鐘鼓樓:位于寺院前部,晨鐘暮鼓,是漢傳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p><p class="ql-block">2. 天王殿:殿內(nèi)供奉彌勒佛、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3. 羅漢殿:殿內(nèi)供奉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像。</p><p class="ql-block">4. 大雄寶殿:寺內(nèi)的核心建筑,供奉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5. 蔣宋別墅:位于寺院北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現(xiàn)已作為歷史陳列館對外開放,展示其歷史淵源。</p><p class="ql-block">6. 御碑亭:亭內(nèi)立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碑,碑上刻有他巡幸香山寺時所題的詩作。</p><p class="ql-block">7. 九老堂:為紀(jì)念白居易在此組織的“香山九老會”而建。</p><p class="ql-block">8. 觀景臺:位于寺院高處,是拍攝龍門西山石窟全景的最佳地點,尤其適合在傍晚時分,欣賞落日余暉灑在盧舍那大佛身上的壯麗景象。</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伊河變得平靜如墨,倒映著兩岸的燈火。白天的嘈雜人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靜謐感。</p><p class="ql-block">溫暖的金黃色是主色調(diào),燈光精準(zhǔn)地打在一尊尊佛像之上,使其在暗夜中如同自身在散發(fā)光芒。這與背后深藍(lán)色的夜空形成強烈對比,勾勒出石窟清晰而雄偉的輪廓。沿著西山石窟的步道,燈光星星點點,宛如一條蜿蜒的金色絲帶,又像是朝圣者之路,引導(dǎo)著人們的視線和腳步,往著光的階梯去探尋一窟一龕的奧秘。</p><p class="ql-block">巨大的佛像被燈光從下方和前方柔和地打亮,消除了白日的陰影,使得大佛的面容更加清晰、豐滿和慈祥。那雙歷經(jīng)千年的眼睛,在燈光下仿佛擁有了生命,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感覺在與她進(jìn)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凝視。</p><p class="ql-block">燈光凸顯了佛像衣紋的流暢曲線和面部表情的細(xì)微之處——那抹神秘的“東方微笑”在夜色中顯得更加深邃、寬容和慈悲,充滿了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宗教神性。</p><p class="ql-block">整個奉先寺的造像群——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共同沐浴在圣潔的光輝之中,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而輝煌的“光明佛國”,仿佛諸佛菩薩在夜間蘇醒,靜靜地守護(hù)著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龍門石窟的夜景是一場光與影、山與水、佛與人的對話。它褪去了日間的“世界遺產(chǎn)”標(biāo)簽,回歸其最本真的核心——一個被信仰之光點亮的、永恒而寧靜的佛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