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憶錄</p><p class="ql-block">我的一生(五)</p><p class="ql-block"> 退休十年后,今天我又回到了雅安,去探訪我在地區(qū)教委、市教委、市教育局工作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行走在老雅安的街道上</p><p class="ql-block">尋找我當(dāng)年住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街邊的梧桐樹早已不見蹤影</p><p class="ql-block">頭上的太陽把我曬得滿身是汗</p><p class="ql-block">兩眼火星值冒</p><p class="ql-block">我來到了小北街</p><p class="ql-block">這里已經(jīng)變樣</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蘇式的辦公樓已不復(fù)存在</p><p class="ql-block">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幢幢樓房</p><p class="ql-block">隔壁的地區(qū)醫(yī)院門診部</p><p class="ql-block">已不再人聲鼎沸</p><p class="ql-block">人來人往……</p><p class="ql-block">沿著青衣江往東而行</p><p class="ql-block">我來到到了育才路街道</p><p class="ql-block">卻沒有找到我當(dāng)年上班</p><p class="ql-block">經(jīng)常出入的通道</p><p class="ql-block">而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p><p class="ql-block">一戶戶的商家……</p><p class="ql-block">再往東走</p><p class="ql-block">我來到了建新路四十二號</p><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曾經(jīng)工作過八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昔日的大門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辦公樓還是原樣……</p><p class="ql-block">再往北走</p><p class="ql-block">我來到了上壩路142號</p><p class="ql-block">在這里</p><p class="ql-block">我曾居住了18年的時光</p><p class="ql-block">昔日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一樁樁、一幕幕</p><p class="ql-block">像電影一樣</p><p class="ql-block">在腦海里播放</p><p class="ql-block">這里是我奮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熱血曾經(jīng)在這里流淌……</p><p class="ql-block"> 1990年11月,我從地區(qū)廣電局調(diào)到雅安地區(qū)教委辦公室任副主任,這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轉(zhuǎn)折。教育,是我一直熱愛的事業(yè)。在教委的日子里,我除了搞好辦公室工作,還常常隨委領(lǐng)導(dǎo)深入基層,走訪學(xué)校,與老師們座談,了解一線教學(xué)情況。記得1991年11月16號我們到了漢源縣皇木小學(xué),那是個偏遠(yuǎn)的山村小學(xué),那里的孩子們穿著舊衣服,卻眼神清澈,他們圍著我問這問那,讓我深受感動。我意識到,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希望的火種。從那以后,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用文字記錄教育的發(fā)展,用筆墨書寫時代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擔(dān)任《教育導(dǎo)報》雅安記者站站長、《雅安教育》副主編,這是我在教育宣傳戰(zhàn)線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我除了搞好辦公室和機關(guān)支部的黨務(wù)工作外,經(jīng)常我都會帶著采訪本,穿梭在校園之間,記錄下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有時是鄉(xiāng)村教師堅守講臺的感人經(jīng)歷,有時是黨政領(lǐng)導(dǎo)重視教育的真實案例。每一篇報道背后,都藏著一段真實的人生,而我,只是那個把故事寫出來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年里,我走過了許多學(xué)校,見過太多令人動容的瞬間。有一年冬天,我到蘆山縣的一所村小采訪,教室里沒有暖氣,孩子們的小手凍得通紅,卻依然一筆一劃地寫字。老師告訴我,這里的孩子很多都是走了幾十里的山路趕來上學(xué),雖然很累,但他們從不放棄學(xué)習(x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意義遠(yuǎn)不止于課堂,它是一種力量,一種讓人心生希望的光。</p><p class="ql-block"> 從此我更加用心地寫作,把那些被忽視的聲音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看到教育的力量。我寫過一位老教師,她叫張洪錦,她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多年書,從未離開過講臺;學(xué)校兩次搬遷,五次更新,別的老師一個個走馬燈似的走了,有的進(jìn)了城,只有她默默地在苦蒿溝里耕耘,把愛的種子撒在學(xué)生的心田。我寫的這些故事,像一顆顆星星,照亮了我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1995年,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我擔(dān)任辦公室主任,同時還兼任機關(guān)支部副書記、《雅安教育報》副主編,以及四川教育電視臺雅安記者站站長。這些職務(wù)的疊加,讓我感受到肩上的擔(dān)子更重了。每天清晨,我都會提前半小時到辦公室,把一天的工作大致梳理一遍。雖然事務(wù)繁雜,但我始終記得,每一個職務(wù)背后,都是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我告訴自己,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對得起這些沉甸甸的責(zé)任。</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我常常在辦公室里伏案寫作,或是處理文件,直到深夜才離開。有時,走在回家的路上,抬頭望見滿天繁星,心中便生出一種踏實的滿足感。雖然工作占據(jù)了我大部分的時間,但我從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時候,我會抽空翻閱一些教育類的書籍,也會整理過去的一些采訪資料。那些年,我采訪過不少優(yōu)秀的教師,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責(zé)任。我常常想,能夠用文字記錄下這些真實而溫暖的瞬間,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p><p class="ql-block">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雖然忙碌,但內(nèi)心卻始終平靜而堅定。我知道,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為我這一生的回憶添上一筆濃重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雅安第一中學(xué),部級勞模賈蒲欣老師,她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她扎根山區(qū),面對艱苦的教學(xué)環(huán)境,始終不離不棄。她用一顆赤誠的心,點燃了無數(shù)孩子的希望。我曾多次采訪她,每一次都被她的堅持與溫柔所打動。她讓我明白,教育的意義,不只是教書,更是育人。</p><p class="ql-block"> 在大相嶺下的滎經(jīng)縣,還有一位民辦教師曹煥清。他在破廟中教書,冬天為孩子們擋風(fēng)保暖,夏天忍受酷暑批改作業(yè)。他的堅持,讓我看到了教育最樸素的模樣。還有張國彬老師,三十七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講臺上。他們的故事,是我從事教育宣傳工作最寶貴的素材,也是我人生中最深的感動。</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在漢源縣調(diào)研,我到了順河彝族鄉(xiāng),站在大渡河岸邊,望著陡峭的山崖和蜿蜒的山路,心中感慨萬千。山風(fēng)吹過,空氣中帶著泥土和樹葉的清香,我站在高處,望著遠(yuǎn)方的學(xué)校和村莊,思緒萬千。教育不只是在教室里,更是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角落。</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站在岸上的大石頭上,只見大渡河水奔流而過,河面上陽光下泛著白光,水聲潺潺,遠(yuǎn)處是連綿的山巒和茂密的樹林。我想讓思緒沉淀一下,教育工作千頭萬緒,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片山水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僅是制度的構(gòu)建,更是心靈的滋養(yǎng)。每當(dāng)我調(diào)研結(jié)束后,在回住處的路上總會想起那些在講臺上揮灑汗水的老師們,想起那些在教室里認(rèn)真聽講的孩子們。</p><p class="ql-block"> 在夾金山下,藏族教師張志明。他從西南民族學(xué)院畢業(yè)后,毅然回到家鄉(xiāng)任教。即使在病重時,他也堅持為學(xué)生上課,直到病情嚴(yán)重才入院治療。康復(fù)后,他第一時間回到講臺,繼續(xù)他的教育使命。96年我曾專程去采訪他,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與熱愛,他說:“我離不開這些孩子?!边@句話,至今仍在我心中回響。</p><p class="ql-block"> 張志明的故事,是無數(shù)山區(qū)教師的真實寫照。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教師”二字的分量。我曾在他任教的學(xué)校停留多日,親眼看到他上課的情景。他的堅持,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教育,是值得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天全縣的教育工作也是我關(guān)注的重點之一。每次前往天全,我都會深入學(xué)校,查看教學(xué)設(shè)施、師資配備、課程安排等情況。有時還會走進(jìn)課堂,和老師、學(xué)生面對面交流。這些實地走訪讓我更清楚地了解到基層教育的真實需求,也讓我在宣傳報道時更加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 (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