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和處理政務的場所。距離北京180公里,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區(qū)北部。始建于1703年,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 此匾懸掛于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避暑山莊”四個鎏金大字,為康熙皇帝的御筆,字體渾厚、有力,雖歷經(jīng)幾百年仍熠熠生輝;匾額四邊鏤空雕刻著花紋,古樸、厚重,精美絕倫,分外醒目,是難得的精品。當你仔細觀察時會發(fā)現(xiàn),“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應是“辛”字,康熙爺把“辛”字多寫了一橫,成了錯字。好好的字多加一橫到底是筆誤還是另有用意呢?原來在清代兩個“避”字同時使用,無論哪一種寫法都是正確的,是一種異體字現(xiàn)象。在這里康熙皇帝是為了追求書法美才這樣寫的 穿過麗正門,終于踏入了承德避暑山莊,這里的美景和歷史讓我流連忘返。雖然天氣炎熱,但我在其中漫步時,還是發(fā)現(xiàn)了幾個令人難忘的景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澹泊敬誠大殿、煙波致爽殿、四知書屋殿還有各偏殿。澹泊敬誠大殿建筑不僅是避暑山莊的核心,也是低調奢華的代表。大殿的門窗、房梁和柱子都采用了金絲楠木,雖然外觀古樸,但內在卻極盡奢華。<br><br> <div>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為了實現(xiàn)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shù)民族,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div>避暑山莊分宮殿區(qū)、觀景區(qū)二大部分;宮殿區(qū)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觀景區(qū)又分湖泊、平原、山巒區(qū)。 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huán)繞山莊蜿蜒起伏的宮墻長達萬米,相當于頤和園的兩倍,有8個北海公園那么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xiàn)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由于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大名勝、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 我們下午三點鐘才進去,只參觀了宮殿區(qū)(博物館區(qū))和湖泊區(qū),聽開電瓶車的師傅講,坐電瓶車繞著山莊山上山下轉一圈,都要二個小時,我們就隨意在景區(qū)慢慢游覽了,一直到夕陽西下,才離開避暑山莊。 湖泊區(qū)在宮殿區(qū)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qū)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特色。<div>皇家避暑勝地, 名不虛傳。碧水映襯藍天, 白云悠悠, 每一處都是天然畫卷,迷人景色中, 古橋樓閣演繹著浪漫的詩篇,漫步其中, 仿佛穿越了時空, 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輝煌。</div> 山莊融南北建筑藝術精華,園內建筑規(guī)模不大,殿宇和圍墻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 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墻,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避暑山莊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大小建筑有120多組,其中康熙以四字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組成36景,這就是山莊著名的72景。 煙雨樓位于如意洲之北有個小島,原名千林島。由于青蓮簇擁,故康熙皇帝在石褐上題名“青蓮島”。從如意洲越曲橋登島,南有門殿3間。穿過門殿,迎面為二層樓一座,卷棚歇山布瓦頂,上下圍廊以蘇畫裝飾。前檐高懸乾隆皇帝題寫的云龍金匾“煙雨樓”,楹聯(lián)為:“百尺起空蒙碧涵蓮島,八窗臨渺彌澄印鴛湖?!? 乾隆皇帝南巡,在嘉興南湖鴛鴦島上,見五代吳越文陵王錢元潦所建煙雨樓,布局靈活,造型秀麗,回京后遂按煙雨樓意境,在山莊仿建。登樓北眺,澄湖碧空如洗,萬樹園莽莽無際,每當山雨迷蒙、風卷云低,湖山若隱, 雨霧如煙,雨態(tài)煙容,令人叫絕。 金山亭位于避暑山莊山腰上。臨圣水,望靈山,處三江匯聚之地,與下面的四知書屋相呼應,宛如天造。金山亭被茂密的森林簇擁,總面積3.5公頃。金山亭在古書中記載:信江旁曾立有六角亭一座。由于信江書院以及相應的建筑物均出自清朝年間,風格自然簡樸。金山亭是古亭風格的建筑。亭體總高度12米。金山亭處于半山腰,云霧繚繞。登高遠眺,承德美景盡收眼底。金山亭還與遠處云碧閣以及新規(guī)劃的鐘樓遙相呼應,與山下鐘靈臺上下依托,形成“亭,臺,樓,閣”的布局。 避暑山莊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于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譽。 在避暑山莊中漫步,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出一種獨特的美,康乾盛世的壯觀與美景,歷史的變遷,王侯將相的興衰,塞外山城的美食與風光,丹霞地貌的千變萬化,這里的一切都讓人流連忘返。我的文筆有限,無法詳盡描述避暑山莊七十二景的全稱,但我可以用心去感受這里的每一處美景。 游完避暑山莊天色已晚,我們好不容易才在城邊公路邊找到一家旅店住宿,因為正是暑假期間,游客很多。第二天一早,我們在路過外八廟時,匆匆游覽了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 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廟宇按照建筑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合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和特征,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范。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多樣統(tǒng)一的寺廟建筑風格。 布達拉·行宮景區(qū)坐落于避暑山莊正北獅子嶺南麓,占地25.79萬平方米。景區(qū)由皇家寺廟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組成,兩座寺廟先后修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薩布達拉宮和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參觀完后,沿著S254省道往北,向我們的下一個風景區(qū)——木蘭圍場(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