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哈爾濱,這座鑲嵌在黑龍江畔的璀璨明珠,不僅是黑龍江省的省會,更是中國北方一顆閃耀的歷史文化名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興建與大量白俄移民的涌入,哈爾濱迅速邁入城市化、商業(yè)化的快車道。當中東鐵路建成之時,哈爾濱已初具近代都市之形,吸引33個國家逾16萬僑民定居,19國在此設(shè)立領(lǐng)事館,成為北滿經(jīng)濟中心與國際商埠。多元文化的交融,尤其是俄國貴族與建筑師對法國文化的推崇,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濃郁的歐洲風情,使其與巴黎遙相呼應(yīng),贏得“東方小巴黎”的美譽。百年風云變幻,哈爾濱從漁村蛻變?yōu)楣埠蛧劓?zhèn),雖歷經(jīng)滄桑,但那段輝煌的歷史印記依舊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哈爾濱火車站宛如一位端莊典雅的貴婦,靜靜佇立在城市的中心,散發(fā)出迷人的歐式風韻。</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人常說:“先有火車站,后有哈爾濱。”哈爾濱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中俄合建的東清鐵路(中東鐵路前身)的樞紐站。歷經(jīng)四次改建,2018年完成重建后煥然一新。如今,這座全國第二大歐式火車站,建筑面積逾7萬平方米,年承載旅客達2800萬人次,是哈爾濱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與參與者。</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站前的紅軍街,全長1266米,寬達35米,始建于1898年。這條街道歷經(jīng)沙俄殖民、日據(jù)時期與新中國更名,最終于1949年為紀念蘇聯(lián)紅軍解放東北而定名,沿用至今。街道兩旁林立著百年歐式建筑,串聯(lián)起哈爾濱的城市原點,構(gòu)成了火車站周邊最具歷史底蘊的建筑群核心區(qū)。</p> <p class="ql-block">漫步紅軍街,細細端詳兩側(cè)的歷史建筑,仿佛時光倒流,重回百年前的哈爾濱。這不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文化的沉浸式體驗。</p> <p class="ql-block">位于紅軍街上的黑龍江省博物館,始建于1906年,主樓為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歐式建筑,原為俄羅斯商場舊址,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新中國首批集歷史文物、自然標本、藝術(shù)品于一體的省級綜合博物館,它承載著黑龍江深厚的文化記憶。可惜因時間已晚,未能入館參觀,令人頗感遺憾。</p> <p class="ql-block">紅博廣場,這座由哈爾濱工大集團打造的大型地下商貿(mào)中心,占地近五萬平方米,集商貿(mào)、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廣場地處城市中心原點,標志性建筑為一座頭頂不銹鋼球的玻璃房子,周圍環(huán)繞著眾多歐式建筑,彰顯出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紅博廣場中心,曾矗立著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由俄國建筑專家鮑德列夫斯基設(shè)計,采用原木井干式結(jié)構(gòu),內(nèi)部裝飾精美。1966年教堂被拆除,1997年原址建起陽光大廳。這座高達35米的現(xiàn)代建筑由球形網(wǎng)架、四個肋、主桿與金色雪花組成,象征哈爾濱的城市精神與未來愿景。金色雪花代表冰雪之城的風貌,圓球寓意“天鵝項下的珍珠”,綠色玻璃臺階象征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整體造型巧妙構(gòu)成字母“H”,寓意深遠。</p> <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紅軍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由蘇聯(lián)紅軍指揮部于1945年為紀念在對日作戰(zhàn)中陣亡的蘇軍戰(zhàn)士而建,是哈爾濱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背后,是承載著無數(shù)人回憶的哈爾濱北方劇場,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變遷與藝術(shù)傳承。</p> <p class="ql-block">紅博廣場東南角,是哈爾濱市少年宮,這里是孩子們夢想起航的地方,也是城市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p> <p class="ql-block">廣場東北角,萬達影城巍然矗立,為市民提供著豐富的影視文化體驗。</p> <p class="ql-block">萬達影城右下方,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俄式建筑靜靜佇立,訴說著哈爾濱的往昔歲月。</p> <p class="ql-block">每到夜晚,這里便成為俄羅斯藝人表演的舞臺,悠揚的旋律與歡快的舞蹈吸引著眾多路人駐足欣賞,仿佛置身異國街頭。</p> <p class="ql-block">積別洛索高大樓舊址,始建于1919年,由意大利工程師積別洛索高建造,曾為私人住宅與意大利領(lǐng)事館。建筑風格融合巴洛克與折衷主義,外觀精美,三樓陽臺鑄鐵雕飾尤為驚艷,是哈爾濱不可移動文物與城市文化地標之一。</p> <p class="ql-block">冰花,是北國冰城哈爾濱的象征,晶瑩剔透,象征著這座城市純凈而堅韌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冰雪運動,是哈爾濱競技體育的強項,從冰球到速滑,從花樣滑冰到雪橇,哈爾濱人以冰雪為媒,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體育傳奇。</p> <p class="ql-block">英國駐哈爾濱總領(lǐng)事館舊址,靜靜矗立在城市一隅,見證著哈爾濱曾經(jīng)的國際地位與外交往來。</p> <p class="ql-block">龍門貴賓樓酒店,原為中東鐵路局旅館舊址,承載著哈爾濱鐵路發(fā)展的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貴賓樓西餐廳,是黑龍江乃至哈爾濱首屈一指的西餐名店,百年傳承,風味獨特,是品味哈爾濱歐式風情的絕佳去處。</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火車站南廣場(第三進站口旁),設(shè)有安重根義士紀念館。1909年10月,朝鮮抗日義士安重根在此擊斃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后被捕并遭處決。紀念館詳盡展示了這一歷史事件,銘記著一位民族英雄的壯舉。</p> <p class="ql-block">太陽島公園,如今已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因鄭緒嵐的《太陽島上》而聞名全國。十幾年前我曾到訪,印象模糊,而今重游,倍感驚艷。巨型拱門前的“太陽石”巍然矗立,狀如芒果,重達150噸,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太陽島”三字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太陽門,是進入太陽島的正門,面朝西方,立于金水橋頭。總寬68米的門體如雙臂環(huán)抱太陽石,曲線起伏,宛如松花江上的白色浪花,托起冉冉升起的朝陽。</p> <p class="ql-block">一座高6米、占地60平方米的五色草花壇,以金代“銅坐龍”為原型,栩栩如生,是黑龍江文化和旅游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太陽島公園中,游客可登上游船,緩緩駛向松花江,感受水天一色的壯麗風光。</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松花江披上金輝,波光瀲滟,如詩如畫,令人心醉神迷。</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的城市風光,既有現(xiàn)代都市的繁華,又不失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沉淀,每一處風景都是一段故事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亞教堂,這座始建于1907年的拜占庭風格東正教教堂,是哈爾濱近代歐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文革期間遭受嚴重破壞,1997年依原設(shè)計修復(fù)后,現(xiàn)為哈爾濱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作為城市地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承載著哈爾濱的歷史記憶與藝術(shù)價值,亦是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索菲亞教堂廣場周圍,林立著風格各異的歐式建筑,與教堂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畫卷。</p> <p class="ql-block">中東鐵路橋,亦稱濱洲鐵路橋,始建于1900年,是松花江上首座跨江鐵路橋。橋體由波蘭制造,經(jīng)海陸聯(lián)運兩萬余公里運抵哈爾濱,1903年隨中東鐵路全線通車。作為中東鐵路樞紐工程,它歷經(jīng)沙俄、日據(jù)與新中國建設(shè),2014年停運后改造為觀光步行橋,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與中東鐵路橋相隔數(shù)十米的松花江鐵路特大橋,全長4046.11米,是濱洲鐵路與哈齊客專合建的四線橋梁,設(shè)計時速250公里,由中鐵22局承建,2014年11月通車。新橋的啟用使老橋得以轉(zhuǎn)型為觀光橋,一古一今,一黑一白,交相輝映,成為哈爾濱熱門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兩條鐵路橋,一黑一白,一古一今,相映成輝,成為哈爾濱旅游的網(wǎng)紅打卡地,吸引無數(shù)游客駐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集歐式建筑精華于一身,是哈爾濱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qū),亦是游客必到的網(wǎng)紅景點,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歐洲古城。</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上銅垃圾桶。</p> <p class="ql-block">2012年投入運營的哈爾濱西站,是黑龍江省境內(nèi)第一座高鐵車站,也是世界溫差最大的高鐵車站,還是集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等設(shè)施于一體的特大型、立體綜合交通樞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