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稱:曉山</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4175156</p><p class="ql-block"> 圖片:自拍或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人們把煤油稱為“洋油”,把火柴稱為“洋火”,把機器織成的布稱為“洋布”,把用來洗臉的香皂稱為“洋胰子”……</p> <p class="ql-block"> 原因很簡單,那個年代的中國貧窮落后,大量的洋貨充斥國內市場,故有了到處都有“洋”的稱謂。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jīng)典電影《創(chuàng)業(yè)》里有一句臺詞是:“中國人民依賴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從那以后,凡是帶“洋”字的這一類名詞才漸漸被中國人所淡忘,“煤油”也取代了“洋油”。</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毗鄰黃海,是一個遠離城市,交通落后,經(jīng)濟貧困,物質匱乏的偏遠鄉(xiāng)村。那時的農(nóng)村人,對于電的陌生就如同現(xiàn)在的人對于煤油燈的陌生一樣,沒有任何概念。</p> <p class="ql-block"> “煤油燈”這個詞,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肯定也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了。然而,對于經(jīng)歷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nóng)村孩子來說,至今都仍然記憶猶新。在沒有通上電之前,煤油燈是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夜幕降臨,整個村莊被黑暗所籠罩,唯有煤油燈的微弱光芒照亮了家家戶戶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村里家家都用煤油燈,而且都十分簡陋。找一個空墨水瓶或者藥瓶子,按照瓶口大小用一塊薄薄的鐵皮,剪成圓形瓶蓋,蓋上鉆個差不多筷子頭一樣大的孔。然后用棉絮搓成一個長長的棉條,也就是燈芯。芯子外面包一截薄鐵皮卷的寸把長的小筒子,插進孔中固定。芯子伸進瓶內煤油中。露出瓶蓋的那截棉芯子,也被煤油洇濕,用火柴點著,燈焰如豆般搖晃,熒熒的火頭跳躍著,閃動著,微弱的光芒頓時照亮了整個屋子。朦朦朧朧的光線下,屋子里東西的影子雖然拉得很長,但還可以看見大概。</p> <p class="ql-block"> 每戶人家的燈盞一般都放在固定的位置,或窗臺,或炕頭,或在墻壁上掏個洞,專門放燈盞。把煤油燈擺放在堂屋的中間,在燈前走過路過,那剪影在墻壁上飄來晃去,頑皮的我們也很是好奇,常把兩只手結合在一起,一會兒比照著燕子飛翔的樣子,一會兒比照著小狗犬吠的樣子,像皮影戲一樣生動活潑有趣,覺得煤油燈跳動的火焰無比神奇……</p> <p class="ql-block"> 煤油燈的燈捻用久了,會起燈花,燈花一點點增大,煤油燈的光亮就會一點點變得微弱。這時候,要把燈花踢了,然后再把燈捻往上挑一挑,燈的光又會亮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 煤油燈是明火,燈盞長年累月放在同一個地點,燈火煙熏火燎,土墻就變成了墨黑的顏色,燈盞底也是油漬斑斑。更難忘同學們輪流帶煤油燈上晚自習的情景,一堂晚自習下來,鼻孔被熏黑了,頭被熏暈了……</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煤油燈曾經(jīng)點亮了鄉(xiāng)村漆黑的夜晚,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農(nóng)村人的生活。而燈影里藏著的農(nóng)村人悲歡離合的故事、酸甜苦辣的日子,也隨同煤油燈一起消失在一去不返的歷史長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