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彈子就是玻璃球。是制作玻璃纖維的原材料,七十年代中國工業(yè)的當紅產(chǎn)品。玻璃球溜圓晶瑩,拇指大小,用它來玩耍不啻為一個極好玩具。</p> <p class="ql-block">兒時的大院是阡陌相連的十幾個小院子。誰與誰親近,還得是距離說了算,有個在玻璃纖維廠上班的黃姐姐就不時要給我們彈子,但只有本院和鄰院的孩子有份。記得有次看到她回家了,我中午幾乎吃不下飯,躲藏在離她家不遠的胡同里,觀察期待她是否可能要發(fā)彈子。后來假裝有事去了他們院子,最后去了她家叫她弟弟……有了彈子就有了快樂,就有歡呼雀躍的游戲。</p> <p class="ql-block">打彈子就是將玻璃球拈于手指,食指和中指夾承彈子,拇指發(fā)力,以彈射的方式出球。</p><p class="ql-block"> 刺激印象最深的是打壘奪寶的玩法。基本規(guī)則有點像冰球和高爾夫的結(jié)合。在地上事先挖上球孔,雞蛋大小,孔距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只有四五個洞。與高爾夫孔洞相近,但更淺,畢竟球場是院子里的道路,拐陷了姑奶們的小腳那可就惹事了。</p> <p class="ql-block">在離最后洞口一米多遠處就是“寶庫”——彈子堆,由參賽隊員各自平均出的彈子組成,總數(shù)十幾顆不等。其實也不是完全數(shù)量上的平均,比如今天約定每人出三顆,有的彈子品相太差,表面斑點(擊打點痕),色澤渾濁,甚至大小不均,就得多出,而嶄新的彈子就只需出兩顆,若是眼睛彈(玻璃球內(nèi)有彩有花類)就只出一顆</p> <p class="ql-block">參賽隊員以控制彈球力量大小(“賽粉兒”,“比靚”)確定順序,即將彈子彈向約五米遠的一條界線,離線遠近即為順序,過線者為倒數(shù)。我們趴在地上,念念有詞,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自己喊著:粉兒,粉兒!觀戰(zhàn)好友幫忙用手清掃地面,或用嘴吹喝:停,停!很像冰球比賽。次序決定后,隊員需從一洞一洞地打到最后一洞,若此時是高爾夫比賽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我們才剛剛進入最吸引人的階段,奪寶攻壘戰(zhàn)!</p> <p class="ql-block">我們趴在地上,專心致志,爭取一蹴而就。此時我們聽不見對手的噓聲,家人的呼喚,路人的議論。選手要用母彈擊出圈中的彈子,并且母彈要隨出彈子堆圈線,只有合理碰撞才可贏得擊出圈的彈子。若無彈出,而是自己的母彈又停在圈內(nèi),則需從頭再來??刂屏Φ溃嵌?,先打邊上的彈子,掃清障礙,母球回位恰到好處,再打中間的眼睛彈。</p><p class="ql-block"> 嚴格說來,什么物理學的動量守恒,斜碰撞,能量交換定律我們那時就能悉盡掌握,只是手抖心急罷了。有彈子打出可繼續(xù)擊打,否則轉(zhuǎn)輪他人。水平高的可以像臺球高手一樣,一桿清零,而此時可能還有人尚在第一輪進洞階段,我們稱這樣的小伙伴叫神靶子。靶子太神就不叫他了。我們喜歡跟靶子臭但彈子多的的朋友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百度)</p>